清朝诗人袁枚写过什么诗?形容留恋的叹息。

袁枚在桂林的往事

1736年(乾隆元年)年仅21岁的袁枚,从家乡杭州千里迢迢来到桂林,寻找新的出路。

袁枚家境并不富裕。他爸爸和叔叔在外地旅游,家里由他奶奶管。他一直没有固定的房产,住在出租屋里,家里有围墙,日常使用困难。不过,袁枚在杭州是出了名的早慧。12岁考上秀才,被视为神童。浙江巡抚程元璋65,438+08岁时,步行到宋万书院求学。年轻的袁枚兴趣广泛,却不注重科举艺术。结果他在一场又一场的大考中失利。

于是,袁枚的奶奶做了决定,付了22两银子路费,托人送他去江西,又借钱乘船去桂林投奔他当时在广西巡抚幕府的叔叔袁弘。袁弘对贫困的袁枚毫不客气。但金鸡有心考考这位大名鼎鼎的神童,于是命他在巡抚衙门八桂厅写了一段《铜鼓颂》。于是,袁枚笔锋一转,文采飞扬,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年轻的袁枚在桂林期间,游览了七星公园的七星岩和栖霞寺,并写下了一首《与金十一佩恩游栖霞寺,望桂林山水》的诗来纪念这次活动。诗中说,袁枚六月去七星岩。“山腰五里有洞,火将直入鸦。”根据之前去七星岩参观的情况,附近的栖霞寺僧人准备火把,作为导游带领进去,根据参观的洞穴大小收取不同的费用,民国时期依然如此(见《田淑兰广西游记》)。我觉得当时袁枚也是被当地的和尚领着去的。

七星岩里奇特的钟乳石,让年轻的袁枚惊讶又惊叹。“山河溶于一炉”的奇观是怎么形成的?他想象那一定是古代的神和妖怪聚集在一起,“风一吹就突然变成了石头。”否则,“纵然手和眼千百只,也难以一一雕琢。”游下山后,袁枚还在想:“我是万里人,我担心月亮。”

在金鸡知府衙门住了三个月后,博词科即将开考的消息传到了桂林。这本书是朝廷为了优待那些德绍的上了年纪的不想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而专门设立的,但是金姬却专门推荐了21岁的袁枚参加,并给了他120两银子,派人护送他去京城。

离开桂林时,袁枚对金鸡充满感激。一方面,金枝的特别推荐使他名声大振,另一方面,他满怀抱负地想得到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临别时赠给金鸡的《荐洪慈在桂林送别钟诚》诗中,说自己是“万里知己,日后见伟人”,并表示不负众望,报答恩情:“桂林之秋,长安一路风尘。说再见的时候,你先流泪,你会一次又一次看到你的身体。"

在桂林短暂的三个月里,袁枚还和他叔叔家的仆人常宁结下了友谊。在《送别常宁》一诗中,他深情地说:“知己不分贵贱,穷时易感心境。”(“不要一成不变”)

从“穷时易感心情”这首诗可以看出,袁枚对桂林之行是百感交集的。经历了人生最初的挫折后,他来到桂林改变命运。在这里他获得了名声,重新燃起了希望,所以他总是在诗中等待他的好消息。

袁梅是200多名考生中最年轻的,学到了很多东西。尽管他再次落榜,但他作为才子的名声已经在北京不胫而走。结果,两年后,袁枚考中进士,进入国子监,为他成为近50年文坛领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784,离开桂林48年后,69岁的袁枚再次来到桂林。这一次,他从广州沿着水路向西行进。他于16年9月(农历年)出发,半个月后到达阳朔。此时的袁枚已经是文坛领袖,名声在外,身体也很好。据当时的人说,他看上去有五十多岁。

在乘船旅行中,袁梅能够一览桂林的风景。他写了九首六言诗来描述他所看到的,并认为它们实际上已经超过了他家乡的天台山和雁荡山。“绿钗照横抽水,石笋孤悬。致阿玉王,八万四千塔。”这首诗把漓江沿岸孤立而婉约的山峰比作佛塔,形象赏心悦目,充满禅意。

重新进入桂林让袁枚感慨万千。可以说,他一生的名利都是从桂林开始的。将近50年后,那个垂死的人(袁枚相信自己只能活到73岁)故地重游,他看到了什么?桂林城无缘无故地老了,只有当年的山川在微微发光。袁枚在《重入桂林城》中写道:“水石无情我有情,满山遍野都是前世”,充分表达了袁枚对早年寻梦之地桂林的真挚感情。他仿佛看到了当年站在桂林街头的年轻的自己:“谁能再做梦,我还在做梦”。

10年6月8日,袁枚重游七星岩。直到那时,他才意识到他在50年前的那个夏天参观的并不是整个洞穴,而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所以他又写了一首关于它的诗。

桂林市中心的独秀峰,因其险峻,自古以来游人如织,石刻众多,成为来往桂林人的必游之地。袁枚在游览后写了一首著名的诗《杜秀峰》。前两句“无上下文,忽一峰插南”,被后人认为是描写桂林群峰特色的佳句,广为引用。诗中,袁枚从山峰的形状想到了自己的个人行为和想法:“青山依旧直如弦,人生怎能与世隔绝!”

期间,袁枚还参观了七星岩附近的普陀寺,后来还爬了叠彩山,参观了风洞,登高远眺。

在桂林期间,袁枚还拜访了昔日好友的老宅,但人不是物,物也不是物,这只能增加他的感受。早年初到桂林,在总督府官署遇到一位铁须居士,擅长法术,导气养生。袁枚视他为神仙,再去故居时,发现已经变成佛寺,原来的遗迹不见了。袁枚只好感叹:“一般神仙都能流更多的眼泪。”(《魏铁胡子园故居访谈录》)

袁枚对前任总督金枝不遗余力自荐进京的感激之情(此事在当时的广西官方档案中有记载)一直萦绕在心头。这一次,他再次来到办公室,不禁感慨良多:“人之善心难报,信我未忘。”袁枚在更早的诗中写道,他的叔叔也想见他,因为总督大人很照顾他。如今,昔日的辉煌已经远去。“唯有庭前桂花树,见公赞,见公怜。”(“我有八桂堂的推荐,我有山德公老爷的推荐”)

在过去的50年里,桂林现在很少有人知道曾经掌权的金省长。袁枚发现有两个人还依稀记得过去。重温往事时,不禁“泪落如丝”。(“德善成府在广东九年,却发生在雍正年间。去问广东人,他们却很无知。然而,刘闲安和恒远和尚仍然可以谈论它,他们喜欢给一首诗。

袁枚这次在桂林住了近两个月,于当年深秋初冬离开桂林去了湖南。离开桂林的那一天,一些当地人去漓江为他送行。其中有书院长,有地方官,有布衣文人拿着诗在船上关怀。袁枚很感动。到了湖南泉州后,袁枚写诗赠之:“知翁已衰半月,梦魂犹绕桂林西。”

袁枚离开桂林时,许多地方官员赠送了诗歌和礼物。岑溪县令李赠诗索河,袁枚摇手;大司马青树斋赠貂皮大衣帽子,李松浦赠石菖蒲,谢赠,袁枚都以诗答谢。

从桂林坐船到兴安灵渠,距离100多里,袁枚走了10天。到达兴安后,感受了一路的风景。袁枚写过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的名篇:“小河至兴安水清,青山簇于水中。我清楚的看到了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去了。"

在离开桂林的船上,袁枚深受感动,一连写了四首诗(《船上四首》)。我游历四方,邻里嘲笑我,家人劝阻我,但袁枚有自己的理解:“若为名利,则忧;专为山水设计,哪里不是虚舟?”

离开兴安继续北行时,袁枚在桂江边看到一株垂柳,心里十分高兴:“但江南人还记得我,外教已迎我六千里?”(“去香山寺,江上有垂柳,入粤以来未见”)

此时,袁枚已经告别了一生都离不开的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