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消息!涉及到猪和粮食,对猪价和粮价有什么影响?

近日,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简政放权、加强监管、改善服务”改革第十次全国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的通知》。通知提到生猪和粮食种植,自然涉及到猪价和粮价。我们来看看这个通知对猪价和粮价会有什么影响。

生猪市场供需博弈激烈

最近一个月,养殖端和屠宰企业的供需博弈表现得淋漓尽致。猪价先是在国庆节后迎来了可喜的“十三连涨”,随后是一周多的调整。临近月末,又是一波“7连跌”。

月初连续上涨让农民出尽了风头。在国庆消费的加持下,即使官方频频打压,也没能阻挡住猪价上涨的步伐。

那为什么屠宰企业能在月底“收复失地”?不外乎两个原因:

第一,养猪户心态变了。

月初,养殖户一心想着价格,肉的储存未能影响养殖户压栏的决心,因为当时猪价较低。

到月底,猪价一度突破14元,达到部分养殖户的心理价位。降价后,一些养殖户改变了心态,开始卖猪。再加上相应的集团猪场的号召,生猪出栏量达到40-50%,市场生猪供应量明显增加。

第二,消费的低迷没有跟上生猪供应的增加。

猪肉价格上涨一方面抑制了消费,另一方面受疫情影响,部分地区封闭管控,无声生产,终端餐饮受限。

在这一波涨跌中,看似有赢家也有输家,养殖端和屠宰企业都不能占到便宜,但实际上,生猪价格目前维持在13-14元的水平,对于养猪户来说还是很可观的。

俗话说:“猪伤农,猪伤人。

“因为养猪有利可图,现在处于一种‘伤人’的状态,上级最想要的就是一种‘二伤’的状态。

在最近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改善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第十方案的通知》中,提到了一系列稳定物价的措施。

要求:压实生猪产能分级调控责任,督促产能过度下降省份及时增加能繁母猪数量,重点查处和纠正以用地、环保等名义关停合法经营养殖场的行为,确保全国能繁母猪数量稳定在41万头以上。

加强政府猪肉储备调控,做好猪肉市场供应保障和价格稳定工作。

这显然是采取进一步措施,进一步提高生猪产能,目的是压低猪价。

储备肉只能短时间影响猪价走势,改变不了猪价走势。让猪价稳步下行的唯一办法就是增加产能。

然而,农民不需要担心。“伤人”事件是不允许发生的,“伤农”事件也是不允许发生的。猪价跌破成本价后,上级还会通过收储等措施抬高猪价。

食品价格已经连续三年高位运行。

今年小麦价格长期稳定在1.5-1.6元。近期由于基层农民惜售,面粉需求恢复,小麦价格普遍上涨至1.62元以上。对于后续价格,业内普遍认为,面粉需求旺季将在四季度到来,而随着市场小麦的消耗,余粮越来越少,小麦价格有望进一步上涨。

今年玉米价格也高开,普遍比去年高200元/吨。即使是在玉米高量时期,玉米价格依然在高位运行,有时还会震荡上行。

虽然后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但低价大米的拍卖将为玉米的上涨让路,小麦将退出饲料需求,养殖市场的改善将促进养殖能力的恢复,带动玉米的需求。考虑到玉米减产预期的增加,后期玉米价格即使不大幅上涨,也会出现强烈波动。

食品价格的上涨确实给农民带来了更高的收入。但是,由于劳动力成本和农资成本的增加,农民普遍遇到增产不增收,或者增收不达预期的情况,农村还有很多抛荒土地。

土地利用率最大化的最好办法就是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而农民种粮积极性的维持有赖于收入的支撑。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改善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第十个方案的通知》第十九条提到,要确保粮食和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确保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加强农资供应服务保障,迅速将农资补贴发放到实际种粮农民手中,进一步保护其种粮积极性。

虽然粮食产量的增加会导致粮食价格的下降,但上级部门会以农业补贴的形式降低农民的养殖成本,从而维持农民的养殖收入。

农民不需要担心食品价格可能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