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虽然传统的炮制方法耗费人力物力,会增加额外成本,但同仁堂在药品生产中更注重药品质量。所以“加工虽繁,不敢省工,口味虽贵,不敢减材”的制药理念,就是同仁堂文化的理念。
来源:北京同仁堂药店有一副对联。
早在《黄帝内经》就有“上班先治病”的记载。关于“工”的要求,唐代孙思邈提出,治病是一件“无微不至的事”,既要“广泛的医源,勤于工作”,又要“看到别人的苦恼,如果自己也有”。这说明,做“工”的人,不仅要有精湛的技艺,更要有一颗为他人的真心,才能成为一个“工”。从这个要求来看,中国古代所谓的“医生”——医者,就是今天工匠的雏形。
拓展同仁堂文化和匠心信息
匠心源于匠人。有了人,精神就有了寄托和载体。工匠和匠心就像一块美丽的玉石。一个好的匠人,如果技艺精湛,真诚美丽,三者缺一不可。
同仁堂有着347年的悠久历史和与之相称的厚重文化。德、诚、信,是对同仁堂文化最好的诠释。既有拯救世界之心,又有对自己苛刻的法则和待人接物之美。
美德是一种心灵和梦想。早在同仁堂成立之前,创始人乐显扬就提出了“能养生助人者,药为重”的思想。这种理想先于企业组织诞生的特殊性,为同仁堂文化带来了优秀的先天基因。
诚实是一种自律和严厉的批评。古语云:“丸粉膏丹,神仙难分。”中药的传统剂型,因为破坏了中草药本身的完整性,所以很难从优劣中辨别真伪。但同仁堂坚持做好药,良心药,放心药。1706,团长乐冯明立下了“两个绝不敢”的铁律。三个世纪的敬畏和谨慎不断警醒和鞭策着同仁堂人。
信是一种反馈和互动。1723年,仅同仁堂一家就为8位皇帝跑官药188年;如今,同仁堂已经成为老百姓心目中“诚信”和“品质”的代名词。这是同仁堂的德与诚,是民间与社会的“信”之果。当民众面对非典疫情时,同仁堂毅然选择义大于利,承担了巨大的利润损失。这是同仁堂对人民、对社会的“信仰”——人要有德,人要有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