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中有哪些养生习俗?

二十四节气凝聚着和谐统一、有求必应的智慧。民以食为天,节气饮食是体现这种智慧的重要方式。而且节气饮食讲究时令性和季节性,饮食与时序相协调。

立春气温仍低,但太阳渐长,宜食甘发散之品。这个时候很多地方都有吃春饼的习俗(叫“咬春”),最早可以追溯到晋代。潘岳《关中记》载:“春日做春饼,用青蒿、韭菜、何首乌包之。”据汉代崔琰《四人月令》记载,我国早有“立春食莴笋”的饮食习俗...迎接新年”。明清以后,所谓的“咬春”主要是指在立春时每天吃萝卜。明代刘若愚《论志?《吃好》简介:“到了第二天立春的时候,所有的人,无论地位高低,都嚼萝卜,说‘咬春’。”在过去,每天在春天开始时吃春饼的习俗不仅在民间很流行,而且经常在皇宫里作为节日食品送给大臣们。陈的《岁时记》记载:“立春前一日,在大内设宴款待。菜里的生菜用萝卜染色做装饰,放在中间。”萝卜是辛甘传播的食物。北京的春饼是一种用面粉烤或蒸的薄饼。食用时,常配以炒豆芽、炒菠菜粉条、炒韭菜、炒韭菜配烟熏肉丝、炒鸡蛋、豆腐丝、酱肘子、酱猪头、鸡丝、炒铬、葱丝、甜面酱等。,和春饼一起吃。清代诗人蒋耀宗、范来宗的《咏春饼》对联对此有精彩生动的描述:“连霜白,熨灶红。薄书剪满月,软卷细管。只有当你藏起来的时候,才是有嚼劲的。"

雨季宜少酸多甜,滋养脾气。北京的“王春蜂蜜蛋糕”在糕点中加入蜂蜜,并以蜂蜜柚子为馅,香甜爽口。蜂蜜和柚子是常见的甜味食物,可以健脾消食。它们是滋补脾胃的佳品,最好在这个时候食用。而“雨节,回娘家”是川西汉族的节日习俗。雨季,出嫁的女儿带着肉罐头之类的礼物,回父母家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锅里的肉用砂锅炖上猪蹄和海带,然后用红纸和红绳封住锅口。

漫长的夏季过后,天气渐热,植物茂盛,正是保养心脏的最佳时机。在江苏王庭,吃甜酒、尝三鲜(蚕豆、苋菜、蒜苗)、吃咸鸭蛋和长夏饼是长夏的习俗。旧时用丝线编织“蛋络”,里面放咸鸭蛋,挂在孩子胸前,祈祷不要“夏天疟疾”。家家户户还用面粉做各种馅的麦饼,叫做长夏饼(《王庭镇志》)。

夏季至日,也被称为“夏季至日节”,是太阳处于顶峰的季节。有吃面条、粽子、馄饨等民俗。因为汗耗心,饮食以清淡为主,注意营养均衡,适量,可以多吃点“苦”,应着重健脾、消暑、祛湿。此时是进入三伏天的开始,要减少外出避暑。俗话说“饺子趴在头上,鸡蛋摊在脚下的煎饼上。”这种吃法是为了让身体多出汗,排出体内各种毒素。无锡夏天至日早上吃麦片粥,中午吃馄饨,取混乱与和谐之意,谚语云:“夏天至日馄饨冬天至日团,四季安康人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