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的健康信息总是被一些人相信。为什么?
在保健食品的虚假宣传中,有一种最为突出,那就是各种虚假的健康信息,包括夸大的虚假医疗保健食品广告,以及各种以专家意见为名的伪科学,可以说危害极大。
虚假医疗广告不浅。
今年夏天,一位名叫刘宏斌(有时也被称为刘宏斌和刘宏斌)的老太太在全国变得“流行”起来。
据相关媒体报道,“刘宏斌,一个各种头衔的所谓专家,从2014开始出现在各大卫视”。
家住上海闵行区,从事媒体行业的徐女士,对媒体上各种虚假的医疗健康信息有自己的看法。
“如果你还有阅读的习惯,你会发现,一些地方的小纸媒上,每天出现的医疗广告不下四种。”徐女士说,“白癜风可以治,癌症可以治,牛皮癣可以治,什么病都可以治,连药都能治。很多亲戚朋友会问我这个信息是不是真的。广告里的信息不需要审核吗?我总是告诉他们,事实并非如此,但现实很复杂。”
徐女士介绍,医疗广告必须由发布者指定具有广告审查资质的专人进行审查。包括药品、医疗器械在内的医疗广告,不得含有夸大疗效、保证治愈等类似词语,不得使用学术机构、医疗机构或者医患双方作为形象代言。麻醉药品、毒性药品和其他种类的药品不得做广告。广告主必须提供正规的医学证明和执照,否则不得发布。这些在相关法律法规中都有明确规定。
“在一些地方,小媒体之所以投放这么多医疗健康广告,也是无奈之举。”徐女士告诉记者,“医疗广告一直是大广告主,无论是报纸还是杂志,对这类广告也很头疼。登不登是游戏里的一个选择。如果广告主能提供相关资质,愿意配合审核人员修改相关文字,打个擦边球,大家都乐于收到这样的广告。”
“但通常的情况是,广告商只能提供最基本的保障,他们都坚持使用那个耸人听闻的标题。对于这种医疗广告,大媒体一般不会刊登,但有些小媒体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是太过分。等到有人投诉了,再撤。虽然大家都知道很多医疗广告都是假的,真正投诉媒体的也不多,但是难免会有人上当受骗。”徐女士说。
求医心切,易信“伪科学”
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也为虚假健康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渠道。
家住江西省南昌市的刘先生是一名普通公务员。最近他一直被手机上的各种健康信息所困扰。
“我不知道最近发生了什么。我父母在微信上特别相信微信官方账号里一些来历不明的医疗健康信息,在朋友圈和亲戚圈里广泛转发,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根据这些健康信息去做。”刘先生说,“家长不仅不听孩子的劝告,还认为我们不懂医疗常识和科学道理。虽然我知道父母很担心我们,但是我很想让他们看清楚,也很担心一些所谓的‘健康饮食’或者‘江湖偏方’会对他们的身体造成伤害。”
刘先生告诉记者,随着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长辈们越来越注重健康和养生。而长辈们使用智能手机时间不长,倾向于用传统的思维方式看待一些信息,喜欢盲目热情地分享,造成并加剧了这种情况。“虚假健康信息害死人。如果你相信并转发了虚假的健康信息,可能会出现在邻居另一位长辈的朋友圈里。更何况一些虚假的健康信息完全是伪科学,不仅完全不靠谱,甚至可能伤害身体,伤害家庭,更不能坐视不管。”
刘宏斌拥有许多头衔,一些患者因急于求医而盲目接受和尝试。就虚假健康信息的最大危害而言,经济损失次之。关键是有些药物进入不同的个体,会产生一系列因人而异的反应和副作用,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像这样不切实际、夸大其词的保健信息很多。全民健康是大的发展趋势,希望相关法律法规能进一步完善;工商、医药监管部门严格控制审批,加大监管力度;基本医疗服务水平有所提高;从源头上切断医疗信息背后的利益链;相关改革措施和制度设计倾向于公共医疗;从健康促进方面提高人们对疾病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