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朝以后中国人不“坐”了?

端坐,又称跨鹤坐、坐直、跪坐、跪坐(坐直),是我国古代人的传统坐姿,正确的跪坐姿势是优雅的,体现了中华文明端庄谦逊的仪态。历史上秦汉唐时期的人跪在地上穿着宽大飘逸的衣服,有一种大气的韵味。从哪里?促膝谈心?然后呢。梅绮?和其他成语,我们也可以看到古人的文化。

跪坐不仅体现了一种修养和魅力,从养生的角度来说,对人体健康也大有裨益。坐直,就是坐在地板上,臀部放在脚踝上,上身挺直,双手有规律地放在膝盖上,端庄的身体气质,目不斜视,就是现在日本人的坐姿。有时为了表示说话的庄重,臀部离开脚跟,这叫下跪,也叫起立。乐羊子的老婆劝老公把钱捡起来的时候,就是用这个姿势说话的。

最早的时候,没有椅子。当人们接待来访者时,他们都坐在垫子上,或者叫长沙发的大床上,臀部放在脚跟上,这叫坐直。虽然不舒服,但在正式场合一定要这样坐,否则不礼貌。早在商周时期,我们就有了礼制,在这方面自然也就不客气了。这种端坐的生活方式延续了几千年,直到唐朝才结束。我们延续了这种生活方式几千年。那是什么让我们放弃坐着呢?让我们来看看。

首先要有一个替代坐的方法,就是从北方游牧民族那里引进椅子,让中原人民解放我们的双腿,再也不用席地而坐。东汉末年,有个名字?胡闯?类似马扎的折凳,从北方游牧地区传入中原,第一次改变了人们的坐姿。人们逐渐开始放弃这种不舒服的坐姿。

到了中唐时期,胡床逐渐演变成我们过去常用的有靠背有扶手的椅子,可以让我们的腿自然下垂,到了宋代更是广泛流行。古代中国人的腿终于解放了。

其次,衣服的变化使我们能够改变我们的坐姿。在史前,我们的服装以外套和裙子为特征。衬裙是裙子。男女都穿裙子,但里面不穿内衣。在这样的情况下,直接坐着可以很好的防止我们走开,在客人面前失礼。商周时期,古人学会了用长袍做内衣(后来长袍变成了大衣)。

外套下面多了一层袍子,降低了裸露的风险。春秋战国时期,裤子终于流行起来了。但那时候的裤子没有裤裆,甚至连腰都没有,一左一右穿在两条腿上,关键的地方还保持真空状态。裤子是东汉以后发明的,南北朝时开始普及。所以,即使东汉末年有了马扎的引入,人们还是沿用这种坐姿,也就是防止暴晒。直到唐宋时代,裤裆裤的发明才让人们彻底放弃了直坐的方式,转而使用椅子和板凳。

第三,坐直了让人不舒服。

在椅子出现之前,人们在正式场合必须直直地坐着。这个坐姿现在看起来很不舒服。这种坐姿,现代人恐怕很难坚持半个小时。所以古代的人从小就要经过艰苦的训练才能适应。

长时间坐在这个坐姿会让我们的腿发麻。相信大家都经历过这种不舒服的感觉,所以为了避免不舒服,改变是必然的。正是因为这种改变,至少我们中国人不再需要受这种跪着坐的苦了。现在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椅子和长凳供我们使用,所以我们不必刻板地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