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第19次高考落榜的72岁老人?
从五十年代初到七十二岁,其精神确实是青年学生应该学习的榜样。但另一方面,是不是思维已经固化,难以突破瓶径?也就是说,能学的还是会学,不能学的还是不会学。
年过七旬,作为一个普通人,也应该是人生的最后一程了。如果你有爱好,那就不值得消磨时间。但是,要和十八九岁的年轻人竞争,赢得对考场的最后胜利,就是要考上大学。不考虑精力和体力,你能忍受四年的煎熬吗?
人的一生分为若干年,每个阶段都有那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六岁到十八岁意味着上学打基础。18岁的时候,我上了大学,我继续深造。如果我考不上,顶多延迟复读三五次就告别了。
如果说为了学一技之长,不参加高考自学不行吗?而现在的电大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对所有人开放。各地也有老年大学,是退休人员学习求知的好选择。为什么要挤高考这个千军万马都要过的独木桥,而不是沿着现有的光明大道走下去?是从执着变成了固执还是偏执?是否有捞名之嫌?
总之,人要有自知之明,量力而行。以免落下嘲讽的话语。(2019/06/30)
学习精神难能可贵!但是凡事不能强求,知道自己做不到,对自己的身心也是一种负担。你为什么不享受剩下的时光呢?
中华文明造就了善于读书的人。《儒林外史》中的学者金范,屡考不中,中年考了高分。
苏宋代两代大诗人,其实他父亲也是屡考不中,差点陪着大儿子到了中学。
有人说,一个72岁的老人,考了十九次都没考上,满眼都是泪,泪洒教堂。有些人甚至称他为疯子。非常不尊重老人,尊重读书人!
报纸上还刊登了一位母亲陪孩子参加高考,女儿没考上,母亲却考上了。女儿赶上了,第二年考上了。后来母女考了研究生,女儿不让…
还有一个退休的苦力。想到年轻,想读书。我想申请孝道第十期。因为不识字,名字叫五心,当场被拒绝了。他早有准备,哭着闹着,结果副校长来了,苦工也慷慨激昂,誓要横扫千军。但是学校的副校长看到这个名字,犹豫了很久没有答应,怕会红!
这位老人被老年大学录取学习绘画。仅仅一年后,他就遇到了大画家爷爷,原来是副总统。他们非常兴奋。爷爷哭了:你狗猫的时候,我送你去黄埔,说不定是副旅长干的!
我不想要一个旅,我只想画画。
两个人相视而笑。
这位老先生令人钦佩。懂得生活。祝下次高考顺利!
只要高考招生办不拒绝他报名考试,就让他孝顺吧!也许是学习方法不对,也许是记忆力差,屡次考试不及格,但精神可嘉,总比吸毒、赌博、瘾君子强!人老了,身体健康了,做自己喜欢的事就好。没必要评论!
我觉得一个人能坚持高考19次,这种坚持的精神值得年轻人学习。对于老年人来说,60岁还没必要坚持,因为一般人60岁还不如年轻人,记忆力也不如年轻人。尽了力之后,他对自己有了告白,可以好好享受生活了,你会发现生活原来如此精彩。
72岁高考
考试有什么用?金范正在消化(笑话)。
人还是要懂事的。虽然精神可嘉,但是帮自己的子子孙孙一点精力不好吗?
这也是一种追求。只要我心情好,我就可以继续。不要有压力,作为信仰,兴趣。
19次高考失利的72岁老人康连喜,到底是谁在挡路?
有人说这老头疯了。查了一下关于老人的新闻,从头到尾都没有发现老人“疯”在哪里。
老人第一次高考1978。那时候,他还年轻。因为没达到录取线,他在村里当数学老师。后来因为教的太死板被村里辞退了,靠拾荒为生。直到2001,国家才放开高考年龄限制。那一年,他55岁,开始每年不间断地参加高考,并且不断落榜。
当我们说一个人疯了,一般认为这个人是非理性的,精神错乱的,但康连喜老人的状态显然与疯无关。老人没有妻子,没有孩子,没有家庭负担。他去高考,不用担心拖累家人。他在他的年龄是孤独的。老人不靠国家,不靠卖老。他只是和年轻人一起去高考,想着通过高考改变命运。他的行为不会对任何人产生负面影响,行动目标明确且一致。这是一个不疯狂却充满正能量的有抱负有毅力的老人。
从社会角度看,他从55岁开始密集参加高考。当时很多人已经开始规划自己的退休生活了。他这个时候参加高考并不疯狂,但精神可嘉,而且相当有抱负,有抱负。
1.第一个偏见是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偏见!
我们经常想到的老年人的归宿是什么?怎样才能长期赡养孙辈?当然可以!养花,遛鸟,跳广场舞也可以!没什么。刷免费公交卡去超市抢购打折蔬菜?好像大家都能接受!但是如果老人不这么做呢?
一旦老年人的选择偏离了人们的日常认知,就不容易被理解,有些人就会带着有色眼镜看待老年人的行为。比如鬼混,比如不了解自己。
比如李嘉欣,71岁,没有像其他老人一样跳广场舞、打麻将,而是选择了一项连年轻人都涉猎的极限运动:高空滑翔伞。
包括她家人在内的很多人一开始都不理解,一个老太太怎么受得了飞来飞去的折腾,再怎么彪悍!这不是平白担心她!
但我们不是她。单纯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怎么能看到她的幸福呢?老人辛苦了一辈子。谁有资格限制自己晚年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大师曾说,“七十人随心所欲,不逾矩”。只要他们不扰乱社会秩序,谁也没有资格随意否定他们的努力!
2.第二种偏见:以成败论英雄狭隘的成功观。
关于康连喜老人高考19连败,网上有人这样评论:
文章中的观点很明确,不是所有的坚持都能成功,坚持的前提是你有实力。
这很有道理,但是即使知道自己失败了,为什么还坚持不下来呢?
失败了,就真的没用了吗?不可能成功,所以一定要被人批评吗?“蜉蝣摇树,可笑不自量”一定要被嘲笑吗?
王德顺,一个82岁的老人,仍然可以成为模特,因为他成功地走上了t台,所以人们可以接受他。王德顺甚至成了励志大师,一系列励志视频感动了无数人。
也是老人不平凡的一生。我们崇拜胜利者,嘲笑失败者!但是在他们的结果出来之前,谁又能预测他们的成败呢?
更重要的是,我们总是渴望成功,那么我们是不是把成功当成了一切?
对于老人们来说,晚年的精神寄托比结果的成败重要得多!
如果不是连续参加高考,还有这样执念的支撑,很难想象一个70多岁的拾荒者依然意气风发;如果不是求知欲强,我们无法想象已经100多岁的赵慕鹤还能兴致勃勃地攻读博士学位。
成功或失败不是他们独有的。更重要的是,他们做到了。
我们敬佩成功者的努力,但不应该歧视失败者的努力!
康连喜老人19高考只考了70多分。他说他明年可能不参加高考了。事实上,我并不担心他。当他在坚持了19年后放弃,如果没能及时找到足以替代高考的精神慰藉,他将如何度过自己的日子?
对他来说,高考可能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参加高考不仅仅是为了学习,更是为了养生和生存!祝老人家在以后的日子里,依然能够无所畏惧,坚持追求。
学习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人有不同的乐趣。为什么不把学习变成一种乐趣呢?有人喜欢唱歌,有人喜欢跳舞,有人喜欢上网,有人喜欢麻将...人的兴趣不同,所以才会有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我喜欢生活和学习,喜欢和书做伴,喜欢和网络交朋友,但是我会抽时间去散步,偶尔打打太极,或者唱几首歌,总觉得时间不够用。这就是生活的乐趣吧?做自己喜欢的事,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