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教材哪个版本好用?

中医的精髓在于辨证施治,而现行的中医内科学教材明显简化,所以临床上往往会出现教材上没有的辨证分型。这个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调整。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为中医诊断、治疗和养生奠定了理论基础。他的天人合一、阴阳五行思想,凝聚了中国古代哲学对世界的认知。

中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儒道两家的精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精华之一。可见,中医不仅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而且具有治病救人的重要功能,这一点并无争议。只是到了近代,西方科学传入中国,西医才开始为人所知并广泛传播。然而,中医治病救人的理论基础与西医明显不同,引发了中医是否科学的争论。而这涉及到科学标准和边界问题。

知识社会学主张把科学放在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中进行解释和理解,但实际上科学哲学中对科学的划界标准一直在随着历史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逻辑实证主义的早期科学观被证伪主义取代;接着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提出了“范式”理论,认为科学是一定时期科学界的共同信念,包括概念、理论、方法和话语体系。可见,无论中医的科学属性是否得到认可,都不能否认中医已经发展成为一套自洽的知识体系,有了自己的概念范畴,并得到“中医共同体”全体成员的认可。

中医的疾病诊治原则是把个体看作一个整体生命,人体各部分相互联系,进一步把人和自然界看作一个整体,把人的健康和疾病与气候、季节、地理环境联系起来,把阴阳与寒热虚区别开来。中药基本上是天然的动植物制品,所以被称为“中草药”。有“丸、散、膏、丹、汤”不同剂型,方剂“君、臣、佐”配伍,讲究平衡协调。除了药物,中医还有更多非药物手段,如针灸、艾灸、拔罐、刮痧、按摩、正骨等。按经络穴位,可“治头痛,刺耳朵”。中医在预防保健方面也强调“药食同源”、“治未病”。

20世纪中叶以来,自然科学的发展越来越转向以复杂性为主要对象,复杂性科学应运而生。复杂性科学的核心工具是系统论,强调互联、平衡、协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不难看出,中医的整体思维与系统思维完全一致,高度一致。我国著名科学家、系统科学的领军人物钱学森曾指出,“中医的理论中包含了许多系统论的思想,这是西医的一个严重缺点。”因此,中医现代化是医学发展的正确道路,它最终将导致科技体系的变革——科学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