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七字对联
丑陋的老殷有了新的宏图,牛归虎,春意浓浓。
丑到阴到金,牛奔怒吼九州春。
乍一看,春节喜气洋洋,虎年喜从虎来风。
————————————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喜事的对联叫青莲联。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点书写的民族风格,一般不需要押韵(只有律诗中的对句才需要押韵)。
春联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说起源于五代以后蜀国的大师孟昶。他在宿舍门板上的桃符上题写:“除夕,余庆,甲节之数,长春”,意思是文字“题写桃符”(见《舒朗》),这是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这一理论的依据是清代楹联学家梁章钜引自《楹联丛话》中的郎。然而,据《楹联总论》考证,梁章钜在引用时将“词”改为“非词”和“舒朗朗朗”。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有人将作者归为孟昶之子。所以这副春联的作者是谁,至今还是一个悬案。
骈文和韵是对联的两个直接来源。对联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古代诗歌、散文、歌词、歌曲的特点。所以对联使用的句式,除了正体诗、骈文句,还包括古诗、散文句、戏仿句。不同的句式有不同的格律,也有不同的宽严。其中律诗的句式最为严格,而古体韵文的句式除了句末,其他位置都没有限制。
对联的要求
对联长短不一,只有一两个字短;它可以长达数百个单词。对联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对的、错/对的、行云流水对的、对联对的、集句对等的。但无论使用哪种对联,都必须具备以下特征:
1.单词要对等,断句要一致。除了刻意留出一个字的位置以达到一定的效果外,上下对联的字数必须相同,不能多也不能少。
2.是/平/和谐,语气和谐。传统习惯是“上卷/平下”,即上联最后一句的结尾是上卷,下联最后一句的结尾是/平/音。
3.词类要相对,位置要一致。一般叫“虚对虚,实对实”,意思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量词对量词,副词对副词,关系词一定要在同一个位置。
4.要内容相关,上下贯通。上下链接的意思一定是相互联系的,但是不能重复。
第一,词语对等。
一副对联由上联和下联组成。上下句数量相等,对应句的字数也相等。
第二,词性对应物。
上下连词句法结构中位置相同的词,具有相同的词性属性,或者符合传统的对偶类型。
第三,结构对应。
连词的构成、意义的协调、语序的安排、虚词的使用、修辞的运用符合规律或习惯,相互对应。
第四,节奏相反。
上下连词的流动节奏是一致的。节奏可以根据韵律节奏用“二字一节”来确定,节奏点在句子所用的偶数个字里,单个字占一节;也可以跟着语义节奏走,就是和音律节奏有异同,有三个字或者更长的字不适合拆分,它们的节奏点都在最后一个字里。
5./平/对面。
按照节奏,句子交替排列,上下对应节奏点上的/平/平/对/对。单面两句或多句连接,每句脚按顺序连接。/Ping/Bi规范一般需要形成分步转换,传统上称为“/Ping/Top/Ping/Bi”。如果违反了本通则第十条的禁忌,或者影响了/平/谢在句中的协调,就从宽处理。上半部分在声音处关闭,下半部分在声音处关闭。
第六,形式与意义相联系。
形式对比,意义关联。上下对联所表达的内容与主题是统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