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之脉,热病之舌!舌和脉哪个更重要?
看、闻、问“伤寒之脉,热病之舌”!这是中医圈内的一句老话。听过这种江湖方言最年轻的中医恐怕也有四十多岁了吧!
现在中医这个圈子处于互联网时代。很多中医“神”可以凭借病人的“舌苔”照片,神奇地判断出“病人的婆婆”有什么毛病,病人祖坟的风水如何。天啊,露露!!!还能更神奇吗?师傅请指点一下,我是隔壁老王,还是隔壁老王是别人?
本文摘要:
1,伤寒靠脉,热病靠舌!这是历史的进步,绝不是“门户之见”!
2.舌脉在临床上哪个更重要?
社会一直在进步,就像今天,买菜可以扫码。如果没有微信,卖菜很难,真的,因为人家口袋里没有现金!
中医也在进步。不上进就彻底废了武功!
历史上可以涌现出很多后起之秀的中医。说白了就是中医在进步。所以,记住,“进步”不是坏事,进步就是我们中医圈里常说的。只继承不发扬,中医会越来越小!
如果仲景先生重生,小哥相信钟先生一定会好好学习中医的温病理论,学习先生的脏腑辨证理论,对照、重写《伤寒杂病论》,与共饮,共论血瘀!这才是大师应有的样子,因为在骨子里,仲景先生一定是“传承与发展”的典范。
仲景先生的师傅不详。如果仲景先生没有发扬他师傅的中医学术,怎么可能第一次创造出“六经辨证”的永恒和平?所以,作为伤寒学派的弟子,请抛弃自己的见解,走出自己的圈子,就像坐井观天的青蛙跳出井口一样。
后世的二十八脉,说白了就是止于仲景先生,止于仲景先生!两千年来,仲景先生当年的397篇文章中,有149篇提到了脉象,占全部文章的37.53%,* * *提出的脉象有26种!
王叔和的脉经呢?李时珍的“湖边脉战术”怎么样?到目前为止,两千年来,我们的脉象只是在仲景先生的基础上增加了两种!
脉学的停滞,其实是中医的一种悲哀。我们在临床上看到的不止28个脉冲。当然,这里指的是单个脉冲,而不是两个。在小哥这个最普通的中医身上,除了“二十八脉”之外,至少还有三种脉象!
真正把舌诊作为诊断学最重要的诊断依据的贡献者,其实是温病八大家。也可以说真正形成舌诊是在明清时期,和温病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比起伤寒的“传染”,温病的病情变化,更危险。传播可能在一个小时之内,而且经常威胁到“郡主之官”!如果伤寒和伤寒都能有效对付温病,那么八大温病大师中,哪个的伤寒水平比现在的伤寒大师低?他们从《伤寒论》的方子里学不到《伤寒论》。是什么让你觉得自己可以超越“伤寒八大家”的“伤寒水平”?
没有比舌象更快反映病情变化的脉搏了!
《伤寒论》中提到的舌诊只有七类,占比不超过1.76%,相比伤寒的脉诊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而且描述无非就是“舌燥、胎白、胎滑”之类的!
《伤寒论》中的舌诊范畴只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黄帝内经》之前,中医没有舌诊的内容,《黄帝内经》的舌诊范畴只包括“卷舌、黄舌、干舌、强舌、弱舌、焦舌、烂舌”。
至于《难经》,是《黄帝内经》的补充,没有一个字是关于舌诊的。
至于后世,敖氏《伤寒杂病金镜录》、《伤寒杂病舌诊指南》是对后世最有利的舌诊补充!
叶《外感热病论》37篇,从1到26篇,均从舌诊入手进行组方。舌诊方面的文章占整篇文章的比重是多少?你不知道吗?
清代代表中国“舌诊”最高成就的杨云峰给出了最好的回答:“一切内外杂证皆在其形,其色在舌。......按舌分,可分为虚实;按舌分,可分阴阳,但阴阳不荒诞;按舌分脏腑,配主方,但脏腑不坏,主方不误;在危机和困难的时候,往往无证可查,脉象不可按,只凭舌,女性幼稚病往往闻所未闻。
看到了吧,自古以来就有“脉随病”的说法,但是没有“舌随病”的道理!
比如现代的糖尿病、高血压、乙肝、三病等疾病。往往没有“症状”,没有“病脉”,但舌象却能反映“病因、病机、病位”等关键问题。
伤寒的脉,因为那时候舌诊还不发达,
热病之舌,因为当时脉诊没有及时应对病情的变化,耽误了很多患者的生命。
有历史因素在里面,谁也没有错。一切都是目前最好的选择,没有替代品。
至今仍有很多女生随便把脉,看舌。他们还是很害羞,不肯轻易开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答案是舌和脉重要!这和上一篇文章并不矛盾!
我们鼓励大家“认清”真正的舌脉,而不是虚无缥缈的舌脉!
现在很多骗子都是披着“中医”的皮,从患者舌苔的照片上就能轻易看出婆婆和嫂子的病情。这不是开玩笑吗?别笑,这样荒唐的案例数不胜数,而且都发生了!
望、闻、问,四诊参,古人说得多好,四诊参,
所以,为了更准确地把握病情,不要给自己贴上“伤寒之脉”或者“热病之舌”的标签,不管舌脉。我们要的是“准确诊断”。为什么可以“携手”的时候还要做出选择?
猫是黑是白都没关系。谁能治好病人的病,谁就有活下去的理由!
历史总是在淘汰不符合发展规律的东西,比如钻木取火(换成打火机),上驴去拉萨(换成被动车),比如烽火台(换成微信),舌脉之争其实就是门户之见。抛弃传送门,治愈对面的大妈,比什么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