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的起源
中国茶圣第一至唐代的陆羽,在公元758年左右撰写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系统全面地论述了茶叶种植、制茶、饮茶、品茶的方法和经验。据陆羽《茶经》记载,茶树在中国被发现和利用至今已有4700多年。
在中国西周时期,茶被用作祭品。到了春秋时期,茶鲜叶被用作食物,到了战国时期,茶被用作治疗疾病的药物。西汉时,茶已成为主要商品之一。从三国到南北朝的300多年间,尤其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教徒用茶来缓解禅定困倦,于是寺庙旁的山谷中广泛种植茶叶。饮茶促进了佛教,佛教促进了茶炉的发展,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所谓“茶佛一味”的来源。直到唐代,茶才正式作为大众饮料普及到民间。
自古以来,茶就是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纽带。唐朝时,日本僧人首次来到浙江天台山国会寺学佛。当他们回到中国时,他们带回了茶叶种子,并种植在日本的何姿县(现在的池上茶园),这种茶传播到了日本的中部和南部。南宋时,日本佛教高僧荣熙两次来华,游览了天台、思明、天童。宋孝宗给了他“千光魔术师”的称号。荣山大师不仅佛学造诣深厚,而且对中国茶也颇有研究,著有《饮茶养生》一书,被日本人民尊为茶祖。南宋开年,日本佛教高僧禅师来到浙江景山寺学佛。回国后,他带来了景山寺的茶道具和茶桌,将景山寺的茶宴和抹茶法传到了日本,启发和促进了日本茶道的兴起。
到了宋代,阿拉伯商人定居福建泉州卖茶。明朝郑和下西洋时,茶叶也销往东南亚和南部非洲国家。明末,荷兰商船于1610年首次将茶叶从澳门运往欧洲,开启了中国茶叶销往两岸的大门。
中国最早关于茶馆的记载是唐代开元年间演出的《冯记》。其中“自邹、齐、苍、李,渐至景邑,市多开店,煮茶而卖,不问俗,投钱而饮”。唐宋以后,很多地方都设立了卖茶的茶馆。到了清代,民间曲艺进入茶馆,成为文化娱乐和休息的场所。
相传中国最大的茶馆是当年四川的“花花茶厅”,三厅四院。成都茶馆有一把很大的扶手椅,喝茶聊天或者午睡都很舒服。
我国人民历来有“邀客敬茶”的习惯,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礼貌。在古代,齐世祖、路娜等人主张以茶代酒。唐代刘推崇“茶”为十德,认为饮茶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以茶敬人”、“使茶卡亚之心”、“使茶可行”。唐宋时期,许多文人墨客,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刘禹锡、皮日休、魏、文、陆游、欧阳修、苏东坡等,不仅喜爱茶,而且在他们的代表作中也对茶进行了赞美和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