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的开悟之路

《佛传》这本书,又名《老路白云》,豆瓣评分9.0。我在樊登读书会听说过“老路上的白云”这个名字,但是我找不到它。后来发现名字改成了《佛传》。这本书的封面据说是给佛教爱好者看的入门书,但翻下来,内容全是佛陀一生的故事。我想强调的是,这不是佛教寓言。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二部分。目前只看了第一部分,是悉达多苦心修炼佛道的过程。而我想写的,并不是记录这些故事。作为读书笔记,一直想写点看法。

首先是家庭和环境。

以前看过《分手》这本书里的一句话,很喜欢。就像四个人的房子,如果非要自己收拾,很难收拾好。而活在世上,至少有三个因素影响着你的人生:社会、家庭、自我。所以不要太沮丧,你只负责三分之一。

其实一个人成功的原因,既离不开时代,也离不开家庭。在悉达多的成功之路上,先天条件其实影响很大。

了解佛陀故事的人应该知道,悉达多出生时就被视为一个非凡的人。在出生之前,有一个先知的寓言:“这个孩子出生时要么有最伟大的君主,要么有最伟大的导师。”出生后,一个婆罗门和尚断言:“他将是最伟大的老师。”

当然,故事可能是虚构的,但如果是真的呢?美国学者做了一个实验,去一个学校随机宣布一些孩子是智商超高的天才。几年后,我跟踪这些孩子,结果他们的成绩远远超过了其他孩子。究其原因,是那些毫无根据的论断让孩子们变得自信,老师们也确实觉得自己智商高,在教学精力上不自觉地优待了这些孩子。

悉达多诞生的寓言,我想当时全国可能都知道了。大家都期望他是一个开悟的导师,会有一些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言语和行为会影响悉达多。由此,悉达多真正开始关心生命的意义,思考哲学问题。然后他真的成了一个开悟的人。

这就体现了心理暗示的作用。一行禅师的另一本书《用沉重的生命去练习》中的练习方法也无时无刻不涉及心理暗示。比如我早上漱口的时候,我默念:我要漱漱口。希望今天不要骂人,多说情话。

悉达多是净饭王的儿子,一位王子,享有一切荣华富贵。当时印度社会生产水平低下,上流社会的享受无非是色、声、香的触感。它不如游艇滑雪等极限运动刺激。可以说,现代社会的刺激是无穷无尽的。就当时印度社会的色、声、味、触而言,很容易让人厌烦。你想吃什么好东西?可以像哈根达斯一样吃甜食吗?你能听到莫扎特吗?那时候人员周转很少,也看不到超模美女。所以一个皇室成员所能享受的感官体验是有限的。一旦厌倦,就走向心理升华之路。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悉达多的妻子yaodharā。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伟大的女人。yaodharā非常体谅悉达多。当晚,悉达多准备放弃王子身份,离开去修行。Yaś odharā怀着痛苦的心情在黑暗中为悉达多准备干粮,等等。然后躺在床上装睡,让悉达多离开。因为她认为悉达多会是一个伟大的导师(你可以看到预言对悉达多身边人的影响)。我认为悉达多如果想像某些女士那样生死与共,是走不出这一步的。

其次是皇家尊严。

虽然我不想承认,但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看脸的世界。在悉达多开悟的过程中,一行禅师有意无意地提到了悉达多的帅气。是的,悉达多是一个英俊的男人。是不戴首饰却戴首饰的帅王子。而且,皇室的生活赋予了他高贵的风度。这种贵族风范很难得,需要几十年的潜移默化。在欧洲,一个贵族需要花很多时间学习正式礼仪。这种贵族风度使他区别于普通的苦行僧。

如果说王子时期大家对他的看法不一样,那是因为预言。在苦行僧的路上,大家对他都特别尊敬,我也只能理解为帅气,贵族。甚至有一个国王提出与他分享土地。他可以和婆罗门谈笑风生,因为婆罗门是最顶级的种姓,大多数人都鄙视他们。说明婆罗门一看到他的行为就把他当成自己人了。

甚至在佛陀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书中也提到,每个人只要一看到他,就能感受到从他身上散发出来的仁慈与和平。我不知道如何告诉你这种感觉。我去庙里烧香的时候,曾经见过一个和尚这样。但我只看过一次。

佛的训练不仅是心灵的训练,也是身体的训练。当然,两者可能是一体的。这本书和我以前看的佛教书不一样。大乘佛教常说,身与粪相似。但是,这本书里的佛强调身体是渡苦海的船。当初佛教的传播,也是人们从僧人身上看到的平和与庄严。据说王阳明成圣之后也是有所区别的,所以这是偶像的必要因素。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和尚都能达到佛的境界,贵族礼仪就是这么好学。佛陀最初要求他的弟子给别人剃度。弟子说这样不行,我也不知道怎么做。佛说你只要做我平时做的就好了。弟子说这样不行,因为你有足够的尊严,所以你可以让人真诚。于是我做了一系列的剃度仪式,后来越来越多的仪式变成了大乘佛教。

起初,佛陀教导的礼仪只是如何穿长袍和拿碗。做一个体面的人。

最后,我想说说原始佛教。

一行禅师是越南人,所以他应该学习小乘佛教。不讲大乘佛教条条框框的,只求自己穿越。但符合我脑子里的逻辑。大乘佛教有三千部经书,大部分是后人所附。根据书中的故事,一个资质很高的人,按照佛陀的方法,三个月就可以讲道。如果大乘佛教有三千部经书,全部读完就是三十年。当初佛教那么多菩萨,五百罗汉,却没有大面积修炼。之后的和尚一辈子都没有成为菩萨,可见大乘佛教是错误的。修佛没那么难,成佛的标准也没那么紧。就像禅宗说的,你进入文本就无法理解佛教的本意。

我想佛陀最初的想法是将禅修带入生活,注重平常心。其实说起来很简单,该吃就吃,该睡就睡。然而,这是极其困难的。“大部分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很挑剔,很挑剔。看到好吃的东西,会忍不住馋;看到不好吃的就生气,不吃。该睡的时候不睡,但我想着它,我关心它,想着它。”虽然吃饭睡觉这么简单,但是有多少人能吃得舒服,睡得舒服呢?有的人不知道食物的味道,有的人睡觉不安心。这样,生活中的其他事情怎么做好?

无论是四圣谛,还是八正道,都让人感受到平凡生活的味道。虽然简单的生活,但只要你赋予它意义感和专注力(正念),就会不一样。不仅吃饭是修行,睡觉也是修行,呼吸(禅定)、走路(禅定)都是修行。得到了佛的食物,从死者身上剥去了佛的衣服。但这并不妨碍米饭的口感和衣服的保暖。这本书里的佛不像大乘佛教那样弃欲。但不被欲望所奴役,感受生活的美好。其实我们经常处于麻木的状态。心灰意冷的时候,旅行的时候连风景都欣赏不了。就像所谓的禅师说的“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

我举个吃的例子。以蓝莓为例。如果我自己吃,我会把它放进嘴里。其实吃饭前可以做个作业。你可以拿着这个蓝莓,想象这个蓝莓是一个生长的场景。紫色的果实白天沐浴阳光,晚上吸收露水。根、枝、叶都在不停地输送养分。感谢农民的辛苦呵护,有多少人掏钱买了这个水果来找你?想象一下当你把这种水果放进嘴里时的味道。当你咬水果时,果汁就在你的嘴里。产生,酸酸甜甜的味道,嚼过喉咙的满足感。然后,你才能真正吃到这种蓝莓,感受它的味道。虽然听起来有点矫情,但可以理解为一颗感恩的心。基督徒要饭前祷告,把食物当成上帝的恩赐。日本人会在饭前说“yidadakimasi,我开始了”,这也是对食物的尊重。虽然英国和日本的日常饮食很糟糕,但是心情可以是最好的调料。在我国,道教养生要嚼一口饭三十六次,也要专心吃饭。宗教在这方面是相互关联的。

平常心意味着活在当下。当然也要加上自己不断的思考和感受。这也是一种正念。生活中用到的人际交往就是理解。理解是爱和自由。现在西方有很多做法和当初佛的做法差不多。就像上一段关于吃蓝莓的话,我是靠记忆从《终极健康》这本书里叙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