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楝子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拉丁学名5英文学名6川楝子别名7方药名称8川楝子的产地9川楝子的产地10川楝子的采收与初加工165438+ 0川楝子的生药学特征12川楝子的加工12.1川楝子的加工方法65438+117川楝子中毒17.1不良反应机制17.2临床表现17.3药典标准18.1川楝子治疗18.2来源6。5438+08.3性状18.4鉴别18.5检验18.5.1水分18.5.2总灰分18.6浸出物18.7含量测定18.7。5438+0色谱、MS条件及系统适用性试验18.7.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18.7.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18.7.4测定方法18.8川楝子饮片的处理18。8+0.1川楝子18.8.1.1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18.8.1.2炒川楝子18.8.1.2川楝子方剂2采用古籍中川楝子1的中药中成药3。

2英文参考川楝子[湘雅医学词典]

川楝子[湘雅医学词典]

川楝子[湘雅医学词典]

楝树果实[湘雅医学词典]

川楝子[中国人民药典(2010版)]

墨利亚神女川楝子[中药术语审查委员会。中医术语(2004)]

川楝子[中药术语委员会。中医术语(2004)]

3.概述川楝子是中药的名称,来源于本草[1]。原名楝树[2]。川楝子。etzucc。是楝科植物川楝子的干燥成熟果实[2]。呈球形,直径2 ~ 3.2厘米。表面为金黄色至棕黄色,稍有光泽,有少量凹陷或皱缩及深褐色斑点。顶部有花柱残迹,底部有凹陷和果梗痕迹。外果皮为革质,与果肉之间常有间隙。果肉柔软微黄,遇水发粘。核呈球形或卵圆形,坚硬,两端有6-8条纵棱,分为6-8个腔室,每个腔室含1粒黑褐色长圆形种子。气是特定的,酸的,苦的。川楝子种子为厚片或不规则碎片,表面黄色,起泡,有灼热之气,味苦[2]。盐渍川楝子种子为厚片或不规则碎片,表面暗黄色,味微咸[2]。

川楝子味苦,性寒[2][1]。小毒[1]。肝、小肠、膀胱经[2]。川楝子具有疏肝清热、行气止痛、驱虫杀虫的作用。其可用于治疗肝郁火旺、胸痛、腹痛、疝气痛、昆虫引起的腹痛。川楝子粗品毒性小,有良好的杀虫、治癣、止痛作用[2]。用于腹痛和头癣[2]。川楝子能缓解苦寒,降低毒性,减少滑肠之弊,从而疏肝理气止痛[2]。用于胁痛和胃脘痛[2]。盐川楝子可诱导药物下移,其功效专于下焦,更擅长治疝气、止痛[2]。常用于疝气痛、睾丸痛[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中有川楝子的标准。

4拉丁学名墨利亚神女川楝子(《中药术语(2004)》)

5英文名四川楝树果实(《中药术语(2004)》)

6川楝子别名为川楝子和金铃子[1]

仁造,柬埔寨,金铃子,苦柬埔寨,修行[3]。

7川楝子的方剂为川楝子、金铃子、炒川楝子[2]。

8川楝子的来源川楝子是川楝子的干燥成熟果实。et Zucc。[2].

9川楝子的产地川楝子主要产于四川、湖北、贵州、河南等地[1]。

10川楝子种子的收获和初加工;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去除杂质,晾干[2]。

11川楝子的生药学性质川楝子果实呈球形,直径2 ~ 3.2厘米。表面为金黄色至棕黄色,稍有光泽,有少量凹陷或皱缩及深褐色斑点。顶部有花柱残迹,底部有凹陷和果梗痕迹。外果皮为革质,与果肉之间常有间隙。果肉柔软微黄,遇水发粘。核呈球形或卵圆形,坚硬,两端有6-8条纵棱,分为6-8个腔室,每个腔室含1粒黑褐色长圆形种子。气是特定的,酸的,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

12川楝子的加工在南北朝和刘宋时期,就有了“用酒浸泡使其湿润,蒸熟,去皮至表皮变软,取肉去核,不可只用其核”的加工方法(《雷绍论》)。

唐代有“煎去核”的方法(《神仙治伤秘方》)。

到了宋代,它的炮制方法有了很大的发展,有炮法(方)、酒浸法(梁方)、小儿屎浸后煮法、煨面法(《小儿卫生总微方论》)、炒茴香法、炒陈皮法(《师医方》)和醋煮法(女百问)[

到了元代,除了炒法,还有其他烹饪方法,如盐炒、酥制(瑞珠堂经验配方)、酒煮(养生珍品)、牡蛎炒(丹溪心法)。

明代又增加了盐茴香炒、海金沙僵蚕炒、酥炒、麸炒(普济方)等加工方法[2]。

到了清代,除了酒蒸、面煨、麸炒等方法外,又增加了火烤(外科精熟)、火存(外科证治集)、盐水浸泡(医学宗金鉴)等加工方法[2]。加工的目的也有描述,如“清火生用,治疝气煨用,蒸气痛酒”(《德培本草》)[2]。

目前主要的加工方法有炒黄、炒焦、盐烤等[2]。

12.1川楝子的加工方法12.1.1川楝子取原药材,去除杂质[2]。用时间捣碎它[2]。

12.65438+

12.1.3盐川楝子取干净的川楝子切片或碎片,用盐水拌匀,微闷。待盐水耗尽后,放入煎炸容器中,用文火加热,煎至暗黄色,取出冷却,筛出碎片[2]。

每100kg川楝子种子,用盐2kg[2]。

12.2成品特征川楝子种子呈球形[2]。表面呈金黄色或棕黄色,稍有光泽,有暗褐色斑点,顶部有花柱残留,底部有凹陷[2]。外果皮革质,果肉柔软微黄,遇水发粘[2]。这种石头呈球形或卵形,坚硬。气专一,味酸苦[2]。

川楝子种子为厚片或不规则碎片,表面黄色,起泡,有灼热之气,味苦[2]。

盐渍川楝子种子为厚片或不规则碎片,表面暗黄色,味微咸[2]。

12.3川楝子生品的加工效果毒性小,善于杀虫、治癣、止痛[2]。用于腹痛和头癣[2]。如治疗小儿积虫的安虫散(“小儿医学证直战术”);治疗头癣,将本品焙干成粉,用猪油或香油调成药膏,涂于患处[2]。

炒川楝子后,可缓解苦寒性,减毒减滑肠之弊,以疏肝理气止痛[2]。用于胁痛和胃脘痛[2]。如可治疗肝郁、心胁胀痛、肝肾阴虚、肝气逆等引起的胁痛,吞酸吐苦[2]。

盐川楝子可诱导药物下移,其功效专于下焦,更擅长治疝气、止痛[2]。常用于疝气痛、睾丸痛[2]。

12.4储存方法:置于干燥容器中,置于通风干燥处[2]。防蛀防霉[2]。

13川楝子性味因味苦,性寒[2][1]。小毒[1]。

肝、小肠、膀胱经[2]。

肝、小肠、膀胱经(中国药典(2010版))。

入肝、胃、小肠[1]。

14川楝子的功效与主治具有疏肝理气、止痛驱虫的作用[2]。

川楝子具有疏肝清热、行气止痛、杀虫的作用。其可用于治疗肝郁火旺、胸痛、腹痛、疝气痛、昆虫引起的腹痛。(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

川楝子有理气止痛杀虫的作用[1]。

1.治疗肝胃气痛、胁痛、疝气痛、痛经、虫性腹痛、乳腺炎。煎服:4.5 ~ 9g [1]。

2.治疗头癣。烤黄粉,熟猪油或凡士林调成50%药膏涂上【1】。

川楝子粗品毒性小,有良好的杀虫、治癣、止痛作用[2]。用于腹痛和头癣[2]。如治疗小儿积虫的安虫散(“小儿医学证直战术”);治疗头癣,将本品焙干成粉,用猪油或香油调成药膏,涂于患处[2]。

川楝子能缓解苦寒,降低毒性,减少滑肠之弊,从而疏肝理气止痛[2]。用于胁痛和胃脘痛[2]。如可治疗肝郁、心胁胀痛、肝肾阴虚、肝气逆等引起的胁痛,吞酸吐苦[2]。

盐川楝子可诱导药物下移,其功效专于下焦,更擅长治疝气、止痛[2]。常用于疝气痛、睾丸痛[2]。

15川楝子的化学成分川楝子含有川楝素[1]。还含有印楝素[1]等多种苦味三萜。

16川楝子的药理作用川楝子中含有川楝素,有驱除钉螺的作用。主要药理作用有抗原性、抗菌性、抗真菌性和阻断神经肌肉关节间的传递[3]。

印楝素有驱缢的作用。高浓度时可麻痹猪缢管,尤其是头部的神经节。在低浓度时,有明显的兴奋作用,使蠕虫不能粘附肠壁而被排出体外[4]。* * *对胃,胃溃疡患者慎用[4]。大剂量会损害肝脏[4]。本品有一定积累,不要连续使用[4]。急性中毒的死亡原因似乎是急性循环衰竭[4]。

印楝树皮水提取物可以抑制一些皮肤真菌[4]。

17川楝子中毒的不良反应机制17.1成人食用6 ~ 8个水果可引起中毒,* * *胃肠粘膜,心、肝、肾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大脑皮层麻痹,使迷走神经先兴奋后麻痹,严重者可使呼吸中枢麻痹,内脏出血,中毒性肝炎等。[3]

17.2临床表现为呕吐、腹痛、腹泻,其次为黄疸、肝肿大、肝功能损害、消化道出血、黑便、视物模糊、复视、下颌运动障碍、触觉减退、全身无力、痉挛、心悸、血压下降、脉搏快而弱、面色苍白、腰痛、排尿困难、血尿,严重者出现呼吸循环衰竭。[3]

17.3治疗川楝子中毒的要点是[3]:

1.无痉挛者可予催吐、洗胃导泻,口服蛋清、面糊、药用炭,静脉补液,静脉滴注10%葡萄糖,维生素C 2.5 ~ 5g。

2.对症治疗:纠正休克和心力衰竭;如出现痉挛,皮下注射硫酸阿托品或口服颠茄提取物片;呼吸困难者给予呼吸兴奋剂或吸氧;保肝和对症治疗。

18川楝子药典标准18.1称为川楝子。

川脸子

川楝子

18.2来源本品为川楝子的干燥成熟果实。楝科的。冬天,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18.3性状本品为球形,直径2 ~ 3.2厘米。表面为金黄色至棕黄色,稍有光泽,有少量凹陷或皱缩及深褐色斑点。顶部有花柱残迹,底部有凹陷和果梗痕迹。外果皮为革质,与果肉之间常有间隙。果肉柔软微黄,遇水发粘。核呈球形或卵圆形,坚硬,两端有6-8条纵棱,分为6-8个腔室,每个腔室含1粒黑褐色长圆形种子。气是特定的,酸的,苦的。

18.4鉴别(1)本品为黄褐色。果皮纤维成束,末端钝圆,直径9 ~ 36微米,壁极厚。周围的薄壁细胞含有草酸钙,形成晶体纤维。果皮石细胞圆形,不规则条状或长多角形,有的有瘤状突起或钝短枝,直径14 ~ 54微米,长约150 μ m,种皮细胞亮黄色或橙黄色,表皮下有一排方形细胞,直径约44μm,壁极厚,纵向微波状纹理,其下连有色素层。表皮细胞表面呈多边形,具有致密的颗粒状纹理。种皮色素层的细胞中充满红棕色物质。种皮含直径为65438±0.3 ~ 27微米的晶体细胞,壁厚不等。厚细胞形成石细胞,细胞内充满黄色、黄褐色或红褐色物质,并含有直径约5微米的细小草酸钙立方体..草酸钙团簇的直径为0 ~ 27 μ m

(2)取本品粉末2g,加80ml水,超声65438±0小时,放冷,离心,取上清液,振摇,用二氯甲烷萃取3次,每次25ml,合并二氯甲烷溶液,蒸干,残渣加2ml甲醇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川楝子2g作为对照药材,同法制备对照药材溶液。然后取川楝素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药典一部2010版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10μ 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二氯甲烷-甲醇(16: 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干燥,喷以对二甲氨基苯甲醛试液,65438。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和对照品色谱峰对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8.5检查18.5.1的水分含量不得超过12.0%(药典2010版附录ⅸ h第一法)。

18.5.2总灰分不得超过5.0%(药典2010版附录ⅸ k)。

18.6按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药典一部2010版附录ⅹ a)项下的热浸法,浸出物含量不得少于32.0%。

18.7的含量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2010版药典,附录VI D,附录IX J)。

18.7.1色谱和质谱条件及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流动相为乙腈0。01%甲酸溶液(31: 69)。使用单级四极杆质谱仪在电喷雾电离(ESI)的负离子模式下检测[5]个质荷比(m/z)为573的离子。根据川楝素峰,理论塔板数应不低于8000。

18.7.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川楝素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2μg的溶液。

18.7.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粉末约0.25g,准确称定,置于带塞锥形瓶中,准确加入甲醇50ml,称定,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再次称定,用甲醇补足失重,摇匀,滤过,取连续滤液即得。

18.7.4测定方法分别准确吸取对照溶液2μl和1 ~ 2 μ l供试品溶液,注入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以川楝素两个峰面积之和计算。

本品中川楝素(C30H38O11)的含量应为0.060% ~ 0.20%。

18.8川楝子饮片18.8.1炮制18.8.1川楝子去杂。用时间捣碎它。

18.8.1.1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与药材相同。

18.8.1.2炒川楝子取川楝子,切成厚片或粉碎,按清炒法(药典一部2010版附录二D)炒至表面焦黄。

本品为半球形,厚或不规则碎片,表面呈褐色,偶见焦斑。气香酸苦。

同一药材的总灰分不得超过4。0%.

18.8.1.2.1含量与中药相同,川楝素(C30H38O11)含量应为0.040% ~ 0.20%。

18.8.1.2.2鉴别,提取物与药材相同。

18.8.2性味与苦寒归经;有一点毒。肝、小肠、膀胱经。

18.8.3功能主治:疏肝清热,行气止痛,杀虫。其可用于治疗肝郁火旺、胸痛、腹痛、疝气痛、昆虫引起的腹痛。

18.8.4用法用量5 ~ l0g。外用适量,研磨,涂抹。

18.8.5储存于通风干燥处,防止虫蛀。

18.9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