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养生,很难长寿。有什么不好?
《黄帝内经》说,“凡运动半个世纪后衰退”,也就是说,人的身体状况一般在50岁开始衰退。中医也讲究“七女八男”,即女性的寿命以7为节奏,男性以8为节奏,人体每7-8年就有一次健康的变化。根据这个规律,女性和男性分别在42岁和48岁开始衰老,皮肤弹性变差,头发开始变白。
所以在这个时间范围内开始养生是非常合理的。想要健康,就不能盲目的去追随网上那么多的健康科普和健康推荐。也是很多人的疑问。
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终身名誉主任委员颜曾经分享过一个故事:在一些养生节目中,有一位医生声称要用低枕睡觉,才能预防颈椎病。结果大家都听了医生的话,不顾颈椎实际情况,睡了个低枕,结果反而加重了颈椎病。其实很多广为流传的养生方法确实不错,但不一定适合所有人。
所以,在不确定的时候,可以先咨询一下医生,不要轻易跟风。健康,不能追求“特立独行”。谈健康首先是顺应自然。
比如睡觉,古人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现代人总喜欢熬夜,迟早会出问题。再比如,“春捂秋冻,百病不生”,其实是有利于保护和促进阳气的上升。
如果在这个季节学欧美国家喝凉水,用凉水洗澡,这和春天秧苗刚出土时突然霜冻有什么区别?在自然界中,如果一株植物违背自然规律,它必须在冬天发芽生长,等待它的是死亡。其实养生就是修身养性。古语有云“六十耳顺”,意思是我们可以对任何事情都掉以轻心,甚至愉快地对待别人的曲解和误解,这也是养生的一大法宝。
一方面,从中医的角度来说,“怒则气升,恐则气降,忧则气聚”,过度的情绪通常会导致脏腑气机失调,产生各种病变。另一方面,随和的老人身边总是有很多年轻人,而老人又与年轻人接触,因此可以掌握新的信息,感受新的事物,这对预防和治疗大脑衰老非常有利。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随和呢?国医大师甘王祖认为,随和就是“宽恕”,多宽恕,不抱怨,才能让你“如你所愿”。具体医学,老年人有些慢性病就在你身上,但不要整天唉声叹气,想着不好的结果。毕竟人吃五谷杂粮怎么可能不生病呢?就连名老中医也不例外。
据统计,我国近一半的名老中医即使患有慢性病,也能享受长寿。这就是中医“未病先防,有病防变”理论的优势。王泽民教授的父亲,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内科主任,也是一名老中医。由于高血压,他特别注意锻炼和饮食的保健。他每天打太极拳,饮食很清淡。他坚持了很多年。虽然他的血压很高,偶尔会头晕,但他只是吃了一些药,他最终享受了94岁的长寿。
其实生活中很多人习惯于把健康交给医生,不注重保健,这是不对的。所谓“病后防变”,就是要求我们坚持合理饮食,积极锻炼,定期体检,时刻关注身体变化,而不是靠医生开的一小撮药来“延续生命”。
记住,真正高明的医生不在医院,最珍贵的灵丹妙药不在药房,而在你的身体里,就看你会不会用。身体好不是补药。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依靠服用中药或滋补品来养生抗衰老,以为吃了滋补品就可以万事大吉了。
其实人参燕窝的作用不一定比大麦更神奇!作为一名健康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翁魏健和他的学生广泛查阅了历代医学经典,寻找延年益寿,不老之类的药方。说到底只是很普通的食用药材,比如粳米、大麦、黑豆、莲子、枸杞子、当归等等。里面有很多粗粮。吃粗粮主要是为了获取丰富的膳食纤维,对预防便秘、高血脂、肥胖非常有益。
而且,并不是所有的疲劳和劳累都应该得到补偿。北京四大名医史晋谟之子史比喻说“进补如浇花施肥”。不同的花有不同的方法。对于人体来说,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进补。
比如,人们常说自己总是又累又弱。最后他们发现这是经验性的,湿度太大。进补后,经络被湿气和寒湿堵塞,身体状况变差。
吃饭的时候要了解老年人的消化功能在下降。吃饭的时候要多餐少餐。可以采取“羊吃草”的方法,每天吃6顿饭,每次少量。
吃饱了千万不要多加几口,因为怕浪费。要知道,扔掉这几口饭,可能浪费了5块钱,但以后要“消化”还得花50块钱甚至500块钱的药。
毕竟很多常见病都是因为吃的太多,肥胖造成的。比如癌症的罪魁祸首之一就是肥胖,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就更不用说了,肥胖者居多。中国的传统谚语说“吃七分饱,你会活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