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的历史发展

一、古琴的历史

古琴是中国具有民族特色的古老弹拨乐器。传说在原始时代,神农氏曾“削桐为琴,索为弦”,创造了原始的钢琴,据说有五根弦。后文、各加一弦,秦在西周时广为流传。当时祭祀时经常用竖琴或鼓等乐器演奏。《诗经》中有“琴瑟之友”、“琴瑟之鼓治天祖”。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很多乐师。在《吕春秋》中,首次记述了博雅古琴与钟子期释音的故事。春秋时期著名的古琴演奏家有师旷、石祥和石闻。孔子不仅会弹古琴,而且技艺精湛。他的“六艺”中的乐,就是弹琴、吟诗的内容。

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弦琴是最早的一种古琴,琴长67厘米(后世约1.20厘米)。它的面板是弧形的,琴头微抬,腰凹,尾上翘,脚只在下面一尺。其形象类似于中华民族的传奇图腾——龙葵。继十弦七弦琴之后,还有马王堆出土的西汉七弦琴。七弦琴的面板比较直,结构简单,扬声器小。面板和底板形成了箱体结构,尾部是实木的,体积较低,* * *的效果不是很好。面板上没有音位标志“徽”,演奏技巧集中在右手,所以表现相当有限。

西汉中期至三国时期,随着相和歌的兴起和艺术气息浓厚的相和曲的盛行,秦开始用笛、笙、筝、琵琶演奏,形制有了很大的改进。此时的钢琴有七根弦,面板完全是直的,尾部的实木部分改成了与主体关联的* * *音箱,音量放大,左手可以自由活动弹奏滑音。面板外侧有十三个符号音素。

汉代以前,秦乐以口传心授,汉魏之交,创造了最初的乐谱《结石调幽兰》。汉魏六朝是中国秦音乐创作的鼎盛时期,在生产方面有相当的经验。此时的琴不仅是独奏乐器,也是乐队中重要的伴奏乐器,在文人士卒中广为流传。琴被列为“六艺”之一,大量的秦乐被创作出来。如广陵散、胡笳十八拍、古风操等。

二、唐代以来古琴的发展

秦在唐朝继续发展。从初唐到安史之乱,秦家以整理旧曲为主,董的《一真》是创作上的代表。晚唐“安史之乱”是秦的重要发展时期,其中以陈康时的《离骚》最为突出。此时,秦已传入日本,在日本宫廷中很受欢迎。《幽兰》的乐谱,唐纸本《施婕幽兰》至今仍保存在日本。唐沁又大又圆,色彩丰富。北京故宫珍藏着盛唐“九小”秦。此琴造型饱满,涂紫漆,混朱砂,声形俱佳,是最好的传世之作。

宋代的琴有了很大的发展,宋太宗本人也很爱听古琴演奏。他还把古琴的七弦增加到九弦,并为之改变了旧调,创新了曲调。宋徽宗赵霁曾在万琴堂收藏世界名琴,其中最杰出的是魏磊的名作《春雷》。所以宋代文人博士偏爱古琴曲,在社会上兴盛一时。范仲淹和欧阳修都擅长弹钢琴,他们的演奏技巧有了很大的提高,形成了许多流派,如史静琴派、江西琴派、浙江琴派。秦颂的身体又扁又瘦,全身涂成黑色,大多是朱利安和仲尼风格。

金章宗非常珍惜“春雷”,他临终时和“春雷”葬在一起。这架著名的钢琴被挖出来,由卢野楚才送给当时著名的钢琴家宋万老人,在民间流传。

外观基本仿照唐、的造型,但有方额、深舌罗汉腿(卫士——从右侧垂下的东西,也叫爪子),漆色斑驳(黑、黄、黑、红等)。).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十七子朱权,为古琴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收集了唐宋以前的艺术珍品40余件,主持编纂了《魔秘曲》,出版于1425,是我国最早的钢琴音乐。秦明的线条流畅,造型优美,有很多上一代没有的钢琴曲式。其中最著名的是弘治、嘉靖年间著名钢琴家朱海河(字)创作的芭蕉叶琴。是钢琴中不可多得的瑰宝。

清末民初,古琴衰落,弹琴的人少了。

第三,古琴的演奏形式

古琴有四种传统的演奏形式,即独奏、琴笛合奏、琴歌伴奏和参与“雅乐”合奏。

古琴是一种优秀的独奏乐器,它的声音简单而深刻。从流传至今的古曲《幽兰》《山流水》中,可以看到成千上万首传统古琴曲。任何情绪或对自然景物的描写,都可以在古琴上得到充分的表达。而且历史上的古琴总是和文人骚客联系在一起,表达的是道德高尚,才华横溢的情怀。

秦萧合奏流行于2000多年前的汉代,这种表演形式在出土的雕塑和绘画中也很常见。

伴奏是古琴音乐的一种重要形式,现存的琴曲中有近一半是专门为琴曲伴奏而写的原声音乐,如顾粉、黄莺吟、苏钧、胡笳十八拍、等,都充满了深厚的感染力。

文人隐逸与古琴历史典故

中国古代文人在生活中更注重对精神自由和文化品位的追求。然而,许多学者要么在政治上遭到排斥,要么对社会现实不满。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无法实现政治上的报应,又不愿意沉沦其中,于是自暴自弃,只好去寻找生活的乐趣。齐秦书画是最能代表文人特殊文化素质的生活方式。荀子在《乐论》中指出:“君子以钟鼓知其志。在文人的生活中,弹琴听歌是一种美妙的精神享受,也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悠扬的琴声能把人带入一种神奇而美好的意境,升华精神世界。桓谭在《新论》中说:“八音之中,弦为重,琴为先”,宋代朱说:“天地之和先于乐。音乐的乐趣无非是钢琴。”(《秦史》)秦成了文人地位的象征。

古琴最早创作于周朝。据战国《山海经》记载,“帝君生燕龙,燕龙为竖琴”。后来,关于古琴的创造者,有伏羲、神农、舜、等说法。虽然众说纷纭,但可以肯定的是,史料中的古琴制作者都是古代圣贤。“古代圣王的特点是德行,但这并不意味着圣王也是音乐家。换句话说,这里有一个重要的机会。古琴应该不仅仅是一种乐器,它的价值不在于演奏,而在于修身养性,从而教育世人了解神灵的德性和天地之和的意义,这也是为什么古代传说的创造者——古代圣王被推崇为古琴的原因。

古琴音乐确实可以营造一种平和的心境。其声“响而流而不抖,静而不嗅,平和、正直、自在、闲适,合乎中和之道”,所以“古人、先贤弹琴养心”。(桓谭《琴道新论》)早期的古琴并不是文人的专属产物,但春秋战国时期文人阶层兴起后,琴与文人的关系得到了确认。魏晋以后,琴逐渐脱离民间,成为主要流行于士人和上层社会的乐器。值得注意的是,很多音乐家或擅长弹琴的人都与隐居结下了不解之缘。

不想在现实中有所作为的庄子,为无数隐士开辟了一条“藏心”之路。他以为“打鼓自娱就够了”。嵇康、阮籍等竹林隐士,都擅长弹琴。田园隐士陶渊明,“听不懂音,却留着一把没有弦徽的琵琶。每一个喝酒的朋友都会爱抚它,说“但你若知琴趣,何苦在弦上弹”(《晋书·陶渊明传》)。隐士白居易,爱好音乐,擅长弹琴。他在《听琴》中写道:“性本善,尘味空。一只耳朵里,一切都是出于内心。清而易除疾,宁而养之。你应该听听《三乐》来安慰白头翁。“几次被贬的王维,过着静心悟道的生活,亦官亦隐。他和他的好朋友裴迪“与正直交往,弹琴写诗,终日欢唱。”(《旧唐书·王维传》)。无论真隐、假隐、时隐、心隐,隐士都不忘“挥五弦”。

的确,中国古代文人"琴棋书画"兼而有之,其审美理想要求雅、含蓄、内省,符合和谐中庸的社会伦理,而沈这一特殊的隐逸文人群体在保持整体人格自尊的同时,又有着自己独立的人格骄傲、自由和自我,通过隐逸来区别于常人。但是什么是雅,什么是俗,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人在观念上有不同的理解。文人认为官场低俗,隐居清雅,正如陶渊明所说:“我隐居三十年,故与世同生,诗书好,我园无世俗之情。”如何放弃这个,远到南京?“古代文人的隐逸情结是对立统一的。他们或隐臣,或爱臣,或爱臣,或归隐,或隐臣。如果他们需要在这种矛盾中找到心理平衡,就必须用一定的形式来爱抚自己的心灵,提琴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因为琴“有天地之气,滋养和合之德,道之精微,故鼓手心在物外,声在自然,而精微难言,故不必交心。”“钢琴有十二音的全音域,所以要做好清浊的准备,特别是要传达出它的故事性和微妙性,这样才能更打动人,对事物更敏感。”使人“自得其乐,穷而不烦”,最终达到“物我合一,物我相忘”的最高境界。

其次,在古琴音乐中宣扬儒家等级观念,无论是躲在官位上的,还是申请官位的,都是可以接受的。“大弦,君也;小弦,我也;干净不乱。工艺美术之王加弦,合君臣之思。宫为王,商为民,徽为物。”(《曹勤序》蔡仪)。第一弦是君,第二弦是臣,第三弦是民,第四弦是事。其应用——字符串在国家中等于国王,主权权力观念进一步强化;二线和三线已经包含了尊卑观念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统治阶级内部等级的确定,也就是“礼”,由皇帝、诸侯、大夫、士人等各个等级的人的登记来确定,也就是官民、贫富的地位划分,这符合学者的观点。

第三,大量的古琴曲展现了诗情画意的山水,让有隐居情结的人无论身在何处,都能通过弹琴体会到山林之乐。如李白的《听君入蜀琵琶》:“蜀僧持青丝,峨眉落西。当我听到松谷的声音时,随意挥挥手。我听见他在清流中,钟声在霜中响起。虽然山变暗了,秋云变暗了,我也没有感觉到变化。”事实上,景观作为一个重要方面,与中国人有着特殊的关系——人们对自然的依赖远大于征服,对自然的适应远大于改造。这已经成为中国人与自然的独特关系。人与自然为友,努力亲近自然,与自然保持团结和谐,相互支持,相互依赖,而不是像西方那样对立,统治与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命题由此而来。早期的《流水》,通过对流水形成过程(从涓涓细流到深潭再到汹涌澎湃的河流)的描写,象征着一种精神,一种人格或者一个人的成长过程(童年的纯真,少年的青春)只要心灵——接触到自然,就会歌唱,把一种自然景物转化为一种心境,这是一种理解。这完全是隐居者悠远高贵心境的表现。

第四,古琴“淡定”。儒家强调以琴修心,去除心中浮动的暴力与不公的空气,使之平和。比如范仲淹说“静与和,与琴有关”,欧阳修说“欲静其心,养其病,亦必从琴中有所收获”,苏轼说“散我之怨,洗我之怨”。在专制封建君主的统治下,文人所捍卫的“道”无法实现。“今圣贤退伐,小人在位,食饼挂宝积百谷,覆土而不加道德。人们受到了伤害,他们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但他们在天空中叹息,并帮助钢琴击鼓”(曹勤)。比如嵇康和阮籍,他们并不是“习惯于乱和篡权”的人,他们不能公开表露出来,他们害怕落入众矢之的,所以他们不得不躲在秦屈伸。他们选择“躲藏”的方式生活在丘陵和山谷中,在园林的景观中自得其乐,依靠自己的忧虑和感受来“驱散不公”和“洗刷不公”。

第五,古琴的美学思想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隐士大多信奉老庄自然无为的思想,追求简单宁静的生活,注重修身养性,努力摆脱世俗生活的庸俗与琐碎,这无疑将古琴与隐居联系在了一起。而且道教认为生老病死;虽然死亡是宇宙中不可抗拒、不可避免的规律,但通过自我修养,遵循一定的方法,可以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对于从业者来说,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去物欲,化繁为简”。即摆脱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和对名利的奢望,道家认为用有限的生命追求无尽的物质利益,必然会伤害身体。古琴神要求诚实、淡泊,正符合道家清静无为的智明思想。其实作者认为,这也包括隐士在政治上失去信心后的无奈,为了让自己不被名利所羁绊。这里有必要说一下古代国王弹琴的情况,以区别于隐士。皇帝的拨弄不是为了隐居。“古圣明帝说,修心治国者,正声。”(《成琴谈集论》)最多只是处理繁忙政务后的一种娱乐滋补行为;他们可能更感兴趣的是道教所能达到的保健功能,他们的初衷可能是用古琴鼓吹君主至上、标榜繁荣的功能来炫耀自己的政绩。据说钢琴的长度是三英尺六英寸半,等于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钢琴的十三个徽记是一年十二个月加上一个闰月,琴弦的调音等于金木的调音。可以认为,这个符号包含了庄稼丰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盛世”之意。当然,皇帝本身也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中的一些人是诗人和艺术家。他们的审美趣味和标准与文人大致相同,所以国王抚琴绝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