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伤寒论》

(1)一般读《伤寒论》的人,往往读的笔记比较多,很少从《伤寒论》的白文入手。事实上,这是温病学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不容忽视。因为白文是仲景《伤寒论》的基本特征,所以《伤寒论注》的原有特征或多或少发生了变化。当然,所谓白文只是指北宋林逋等人的校刊。除了林学派,我们看不到一部更接近仲景原著理论的白文。北宋出版的这本书也是稀世珍宝,国内是否存在这本书也没有人去考察过。其次,赵的《明代宋抄》,据《经访古志补遗》说:“此抄收于仲景百科,谓宋抄字正,颇有宋代之貌。不擅盖《伤寒论》。”可惜这种刻本很少流通,不好买。无书,以下书籍仍可视为《伤寒论》白本善本。先是民国元年在武昌一广出版,后是民国十二年沪铁乔托商务印书馆影印,再到民国二十年上海中华书局。这三本书是根据赵的再版本校对或影印的,可能在古玩书店有售。重庆人民出版社1955年出版的新版《宋代伤寒论》也是按照赵的刻本印刷的,并以1959的索引出版。还是一篇很好的白文,只是删去了原来的辨脉法、通脉法、伤寒例、痉湿脉证。非汗辨证、汗辨证、汗后辨证、非吐辨证、吐辨证、下脉辨证、下脉辨证、汗后辨证等十二条,以及三阳第一章所列诸法条文,堪称《伤寒论》白色删节本。

(2)自宋代以来,《伤寒论》注释书已达400余种。把这些注释书全部看完,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然而,一个好的注释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伤寒论》,还可以启发我们的思维。所以看完白话文,选择几个比较好的笔记来读是非常必要的。以下是几个精选的公司,供你参考。

1.《伤寒论》注释宋与程无忌的聊天笔记

全书十卷,是《伤寒论》中的第一卷。王虎说:“程无忌注《伤寒论》就像三仆注《内经》,唯一的难点是创耳。”的确,这样一本经典的书,在没有蓝图的情况下,注释起来并不容易。程注的唯一特点基本上是以《内经》为依据。在序言中,仲景曾说,“写九卷苏文”。一般人也说仲景的《伤寒论》是在《内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读程注可以说明。比如《伤寒论》说:“凡用栀子汤者,病人年老体弱者,不宜服用。”朱成用苏文的疾病传播理论解释了这种云:“年老体弱者,内弱下寒。他虽烦,但不积热,不宜有栀子花汤。”《内经》说:“先泄后病者,治其本,必调之,是治其他病。”这篇文章确实是一个标本处理的顺序问题。老微汤的虚证是这个病,栀子黑豆汤的证是标病,是新病。内虚者,只能先温里,这既是《内经》的治病精神,也是仲景最丰富的经验。又如《伤寒论》说:“脉若紧,法当痛。”

用汗水解决是合适的。如果你做了一个假订单,你不应该流汗。你怎么知道的?骄傲不足,热血少,故也。程说:“《针经》上说,取血者不出汗,脉迟者以血不足为荣,所以不应该出汗。“这些都可以说明仲景在临床上运用《内经》理论非常熟练。虽然在《伤寒论》正文中很难看到仲景引用《内经》中的成语,但一经程注释,便知仲景立法多以《内经》为依据。足见仲景所说的使用苏文和九娟是有历史的。因此,可以说,读好程注,对我们在临床上更好地运用《内经》理论会有所启发。程晚年还著有《伤寒论》四卷,反复分析发热恶寒等五十症的本质,足以启迪我们临床辨证的思维方法,值得一读。

2.《伤逝》清于喜昌颜佳

全书共四卷,本名《论张仲景《伤寒论》,共397种编法》。于的书以方友之的《明伤寒论》为蓝本,其要点是:一是反驳的叙述例,认为多为无准备之言;其次,根据仲景397法的大纲细节,另行确定;第三,指出《伤寒论》以冬月伤寒为纲。六经中以孙膑为纲,太阳经中,风伤健,寒伤荣,寒伤荣卫。因此,他将《伤寒论》原文重新调整为:凡风伤证列在太阳的上半部,寒伤证列在太阳的中半部,风寒伤的荣卫证列在太阳的下半部。太阳阳明证列在阳明一部,正阳证列在阳明中部,少阳证列在阳明二部。并发症、并发疾病和不良疾病都附在阳章中。根据腹部胀满或胀痛,目前感觉温热者列在太阴。《少阴》上篇列举了所有经络要温的证候,《少阴》下篇列举了所有传递少阴经络治疗热邪的方法。肝肾厥脱、热进退之法,皆列于厥阴,并附经行难、穷后倦、阴阳之病。总之,俞氏是《伤寒论》误简的核心人物,其前身为方友之,继之以张璐、、吴、周玉载、程教谦、张序谷等。看了《商伦篇》,各派意见可以一致。

3.《伤寒论》清钱塘张志聪。

这本书的六卷是他晚年的最后版本。未完成手稿就去世了,后由高世宗完成。张志聪认为叙述的病例自称是热病,综合症既不是规律也不是规律,提纲与这一理论相矛盾,于是砍掉了何大爷的叙述病例。还阐述了程无忌的风伤卫、寒伤荣论,将桂枝、麻黄归为脉缓、脉紧、风恶、恶寒、汗出无汗两大证,以及风寒兼伤的大青龙证,足三分,始微差,终千里,但足以蒙蔽仲景之学,不足为训。特别是他认为六经的编纂有自己的连贯性,不允许任意解读。这与余的错误简要论述是完全相反的。他把六经的398章按照原序分成100章,每一章都有自己的精髓。千万不要把《伤寒论》当成一个破片,突然用条例把它剪掉。我们要画出它的大致轮廓,明确它的主旨,从总结部分开始分章,这样才能看得懂,有理有据。《伤寒论》治疗的主要思路是阐明人体“经络之气”的变化。他认为,三阳、六经、六气存在于天地之间,也存在于人与人之间。无病则六气运行,上合则天合。风冷则邪伤权。一开始气和气会有相同的感觉,然后气会进入经络。了解“经络之气”的原理,阅读《伤寒论》,就可以知道因证而生的正气的区别,因治而生的经络的病程。他的这一思想得到了张锡驹和陈修园的推广,成为维护伤寒旧论的中坚力量,对后世影响很大。

4.《伤寒来苏州》清慈禧柯云伯

全书共八卷,其中《伤寒论注》四卷,《伤寒论翼》二卷,《伤寒论翼》二卷。他认为《伤寒论》经王叔和编辑后,仲景原文已不可复见,虽然篇章混乱,但离仲景出场已不远。方友芝和于更重要,但离仲景越远。但《伤寒论》中有孙证、桂枝证、柴胡证等,必然是以辨证为主。要想把《伤寒论》的理论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最切实可行的途径就是辨证的方法。所以他主张,不一定要勤于传承仲景旧论的编撰,更重要的是传承仲景的辩证方法。如在《太阳》中,他将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大青龙汤、五苓散、十枣汤、陷胸汤、泻心汤、当当汤、火逆、痉暑等十一种证候进行了分类。桂枝汤列出了16个辨证分型,18个坏桂枝证,1个疑似桂枝证,以及桂枝尔玛依娜1号、桂枝1号等18个桂枝证方。这里列出了14个麻黄汤证,1个麻黄汤和柴胡汤证,8个汗后虚证,4个麻黄汤证,5个麻黄汤证,如麻黄汤和麻杏石干汤。其他所有证书都是按照这类文章列出的。这就是科赫注重证据,收集六经学说,举一反三的方法。他把理论分章节,把大纲总结得很详细,把证据的原因进行聚类,更适合临床。同时,在《伤寒论》中,他对整个大法,六经的解释,六经的正义,以及合病、寒暑、痉湿等问题做了系统的分析,足以启发很多学者。童关于柯云伯能看懂《伤寒论》提纲的说法,指的就是这些评论。后来徐大椿写了《伤寒论》,也是用方子证明的。但他与柯云伯的不同之处在于:云博将证分经络,以方名证,而徐大椿以方分证,不考虑经络。这两种方法在临床上有实际意义。

5.伤寒和珍珠渗透的收集是清楚的。常州是特别用荆写的。

这本书有八卷。书中所有章节分为三个部分,即正确的治疗方法,正确的改革方法,调解方法,拯救方法,疾病一样的方法,辨证方法和杂项治疗方法,这是其编写的骨干。比如太阳篇,分为五章:太阳的整风法、太阳的对改法、太阳的调解法、太阳的拯救法、太阳的疾病法。《阳明》、《少阳》、《阴三》等都有相同的辨证论治的立法条文。如果治疗伤寒,要判断脉象是缓还是紧,区分是否有汗,可以用桂枝麻黄等方法缓解。这是正确的治疗方法。人体虽有虚实之别,脏腑有阴阳之别,虽同伤寒病,但不准用麻桂法,要兼顾小建中、炙甘草、大小青龙等汤。这是正确的改革。在治疗中也经常出现流汗不清,或汗多杀阳等弊端,于是有了发汗温经等方法。这就是调解。不幸的是,如果你被虐待,或者如果你出汗,或者如果你再次出汗,就会导致诸如胸闷,热协调和利益减少等症状。故有大小胸陷、各种泻心汤等方法,以存逆法。太阳受邪气影响,如风湿、温病、风温、中温等。其形态与伤寒相似,但治疗原理不能相同。有麻黄、白术、瓜蒌、人参、白虎等。这是一种类似疾病的方法。说明尤从伤寒篇到临床实践对仲景各种立法的体会,使人易于掌握,有利于后学。

(3)阅读方法

《伤寒论》是理论联系实际,将辨证论治方法融入调法方药方法之中,最系统、最有条理的一部著作,是学习中医的必读之书。我这里说的读,是指一定要读透。至少你要会背六经的条文。阅读时,最好用白色文字代替笔记。

比如说到桂枝汤证,可以把前后所有关于桂枝汤证的文章都列出来,说到麻黄汤证,可以把所有关于麻黄汤证的文章都列出来,基本叫熟读。

在研究笔记之前,请仔细阅读。上面列出的注意事项是最低要求。如果能借鉴,可以把《内经》的很多理论和《伤寒论》联系起来,学习张仲景如何把《内经》的理论运用到临床中。研究成注后,再研究张的注。在阅读张的注释时,我们不能忽略他的例证和原意,因为我们可以从这里理解他的中心思想。最好能根据他的上百章简要写个提纲,有助于我们对《伤寒论》进行全面的分析。先读张著再读朱钰,这是基于三百九十七条定律和三个阶级分离的理论。不管我们是否同意他的分类方法,三阳、寒营和健康是《伤寒论》研究中的基本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其经验来更好地处理这些问题。先看俞注再看柯注,先看柯注《翼上注》,因为这些都是《伤寒论》的基本问题,尤其是三章,即“诸法论”、“六经正义”、“寒惑之辨”,最为关键。从这里得到一个大概的概念后,不仅容易深入,而且有利于我们识别伤寒的方证关系。看完柯的笔记,再看尤的笔记。你主要是学习《伤寒论》立法。了解它为什么阐述伤寒治疗方法的确立,就足以在临床立法和治疗的契机上给我们以启示。我之所以介绍这些注家,并不是说他们能涵盖四百多位注家的全部,而是为了追溯仲景学术思想的渊源,从张的注中理解《伤寒论》,从余的注中区分阴阳病的传播,从柯的注中考察辩证方体的无意义,从尤的注中判断治疗立法的原因。这几个方面都做了一些努力,可以充分认识温病的辨证论治规律,对指导临床也是有帮助的。当然,笔记作者之间也有很多不同的观点,甚至是互相排斥和批判的领域,所以不必过分追求这些问题,而是要取长补短。取长补短的唯一标准就是通过临床实践。比如纸条上写着“出汗会感觉额头脉搏紧,直视会睡不着觉。”出汗的话,上焦的津液会耗尽,经脉干枯,所以额头的脉搏会很紧。所有的脉络都是属于眼睛的,筋脉急了就会拉眼睛,所以不能直视,不能瞬间闭眼。"然而,大多数笔记作者将其解释为"前额凹陷,脉搏急促"。这在临床上不仅闻所未闻,而且难以理解,而且内部经脉深藏不露,称为困脉,这也是《内经》所固有的。”对方说酸苦排阴,苦吐,寒胜于热,栀子黑豆汤合,催吐剂适量。“虽然程的理论是以《内经》为依据的,也有很多学者认同程的理论,但栀子黑豆汤从未用于临床。前者说合拍的人不多,但是合理清晰,我们就拍了。后者说虽然家里和睦的人很多,但这不是临床事实,所以我们嫌弃,从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