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理论艾灸

《说文解字》说:“灸,燃也,离火也。”古人在煨制取暖的时候,不小心被火烧到,缓解了某种病痛。在无数次重复这个过程后,他们意识到燃烧身体的某个部位可以治病,这就是最早的艾灸方法的起源。

艾灸疗法,起初古人多采用直接烧灼皮肤表面,以大艾炷和大量壮士(艾炷的计数单位)为主,极力推荐应用化脓灸进行保健防病。魏晋时期,“隔灸”为灸疗的多样化开辟了新的途径。后来到了唐宋时期,增加了多种隔灸方法,提出了隔灸的概念。在明清时期,从物体上分离出来的艾灸已经达到了顶峰,明朝的张亮创造了局部麻醉艾灸来缓解艾灸过程中的疼痛。

现代艾灸有了很大的进步。为了减轻接受艾灸患者的痛苦,常采用小艾炷灸,并发展出各种艾条灸、药条灸、温灸、温针灸、自然灸、轻灸等灸法。根据病情不同,常采用间接灸,分开的物品多为姜片、蒜片、盐、豆豉糕、附子糕。

中医早就认识到艾灸可以防病,也就是“未病先防”。民间有句话叫“要想身体健康,李三常不做”“李三灸永不停,万难止”。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艾灸能调节脏腑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增加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若长期自灸保护穴位,可达到调和阴阳、固本强元、祛病延年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