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调理脾胃?
这是一个很难用三言两语解释清楚的话题。既然小柯是以科普为前提来写的,就不能照搬教材。专业问题,比如病机,比如方药,就不细说了。只要你明白这些疾病为什么会发生,你能做些什么自我保健和保健。作为一名在临床一线工作多年的医务工作者,我深深体会到临床医生的日常工作有多忙多累。大多数情况下,几乎不可能有很多时间给每一个患者做太详细的解释。我也完全理解,作为一个患者,我常常希望得到医生更多的解释和解脱,这也是我写科普文章的初衷。如果我的文章能提供一点帮助,那就足够了。
言归正传。
我们之所以经常把脾胃放在一起指,是因为在中医里,脾胃互为表里,两者都与消化吸收有关,生理和病理相互影响,相互配合,保证了机体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
外感(寒、湿、热等。)、饮食因素(异常饥饿、饮食不洁)、情伤(如思虑过度)、疲劳障碍是导致脾胃病的主要原因。
脾脏疾病:腹胀腹痛、食欲不振、便溏、痰饮、水肿、腹泻、神疲乏力、头晕目眩、气短懒动、内脏脱垂、子宫脱垂、脱肛、便血、血尿、月经过多、崩漏、消瘦、水肿、四肢消瘦、口无味、口甜、口腻。
胃病:厌食、胃脘胀痛、呕吐、呃逆、嗳气、厌食、反酸、好饿(暴食易饿)。
脾胃病的主要中医证候总结如下。之所以一一列举,是因为我们常说脾胃不好。其实远远不是一个词。很多时候,我们使用了各种方法来调节,但没有效果。这可能不是症状。中医和西医最大的区别是中医是以辨证论治为基础的,治疗的证比西医的病多。
1.脾郁寒湿证
【临床表现】腹胀或胀痛,口腻暗沉,恶心呕吐,口淡口渴,腹痛便溏,头重身倦,四肢浮肿,小便短赤,身黄目黄,色暗无光,或女子白带多,舌胖,苔腻或白,脉缓弱。
2.湿热蕴脾证
【临床表现】腹胀恶心,纳差恶心,便溏但不舒服,四肢沉重,口渴少,体热少,多汗,或目赤黄,皮肤瘙痒,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3.脾(胃)虚证
【临床表现】腹胀少食,食后腹胀严重,大便溏薄,四肢倦怠,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或肥胖,浮肿,舌淡苔白,脉缓弱。
4.脾虚气滞证
【临床表现】腹胀引起的腹胀,食后有益,或排便频繁,肛门坠胀较重,或腹泻时间较长,甚至脱肛,或子宫脱垂,或尿浊如米。常伴有气短、乏力、懒言、头晕、面色苍白、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缓弱等。
5.脾(胃)阳虚证
【临床表现】腹胀、腹痛不止,感温热压迫感,四肢畏寒,神疲乏力,面色苍白或虚浮,口淡口渴,大便稀溏,或四肢浮肿,小便短赤,或白带细白,舌或齿痕淡胖,苔白滑,脉沉缓。
6.脾不统血证
临床表现:面色萎黄或苍白,食少便溏,精神萎靡,气短懒动,出血,便血,血溺,鼻衄,或月经过多,崩漏,舌淡,脉弱。
7.胃寒凝滞证
【临床表现】上腹部冷痛,突然疼痛,受寒加重,体温下降,恶心呕吐,呕吐后疼痛缓慢,口淡口渴,或口淡,面白或青紫,四肢冰冷不温,舌苔白湿,脉弦。
8.胃热盛证
【临床表现】胃脘灼痛,拒按,喜冷饮,或饥,或口臭,或牙龈肿痛溃烂,牙痛,便秘,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滑。
9.食物停滞所致胃肠综合征
【临床表现】腹胀满痛,拒按,反酸,厌食,或呕吐酸味食物。呕吐后胀痛减轻,或肠鸣腹痛,腹泻不爽,有堕卵样臭味,或便秘,舌苔厚腻,脉滑或沉。
10.血瘀与胃脘痛
【临床表现】腹痛如针刺固定,疼痛拒按。食后疼痛加重,食少,消瘦,或吐血,或大便黑便,舌紫带瘀斑,脉涩。
11.胃阴不足证
【临床表现】胃脘隐隐灼痛,饥饿,或胃脘嘈杂,或胃脘不适,或干呕呃逆,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饮食:
1.均衡饮食,定时定量,少吃多吃,细嚼慢咽。饭后不宜立即躺下休息,也不宜立即工作。
2.晚饭不吃或少吃。中医有句话叫“胃不和则不安”。晚上吃会增加胃肠道负担,容易导致结石和营养过剩。还容易诱发冠心病、糖尿病;睡前吃东西也容易诱发失眠。如果一定要吃宵夜才能入睡,最好在睡前2小时吃,避免高脂肪的食物。比较好的选择是喝一杯低脂牛奶,清淡的面汤或粥、燕麦片等。
3.少煎少腌少凉少辣。饮食应该是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4.避免暴饮暴食,戒烟戒酒。吃到八分饱是最好的状态。
5.服药者应在饭后服用,以免刺激胃黏膜,引起胃肠不适。
(2)情绪调节:
脾与思考有关,思考过多容易伤脾,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如果脾脏失去了健康,就会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症状。西医研究也表明,情绪变化会引发胃肠功能的变化。所以调理脾胃,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情,注意保持愉快的精神和情绪的稳定,避免紧张、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同时注意劳逸结合,防止过度疲劳。
(3)规律的生活和健康的作息:
良好的生活方式对保持健康的身体非常重要。中医认为脾主四肢,所以适当的体育锻炼也会增强脾胃的功能。最好选择温和的、低强度的、少量的、坚持不懈的运动方式。运动后身体微微出汗,筋骨舒展,才不会有劳累的感觉。可以经常做一些中医上有补气功能的运动,比如太极、八段锦、五禽戏、扇子舞等。另外,要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避免熬夜。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和被子,避免寒湿等外邪的侵袭。
(四)中成药:
很多人身体不适不想第一时间去医院,经常自己去药店买药。如果用对了药,不适症状是可以减轻的。如果药物使用不当,不仅疼痛得不到缓解,还会延误病情,导致不良后果。药店的营销人员很多都不是药剂师,更别说医生了。他们完全靠药品说明书推销导购,和超市卖肥皂牙膏是一个模式,所以没有诊疗。但是有些人愿意相信他们而不是医生。真不知道是患者的悲哀,医生的悲哀,还是医疗体系的悲哀。!
虽然写的是中成药的标题,但不打算详细介绍。我只想告诉你,很多中成药都有调理脾胃的作用,比如沈凌白术散、香砂六君子汤、理中丸、藿香正气水等。,对相应的证候有较好的疗效。上周日,我不小心觉得冷。晚上九点到凌晨一点,上吐下泻四次,很痛苦。喝了一口藿香正气水,6点多才上吐下泻两次。起床后又喝了一杯,一整天都没有上吐下泻的症状。所以很多人反映吃这个药没用,说药没用。其实是不对症的。
但中成药毕竟是专利药,成分剂量是固定的,不一定适合所有疾病。如有必要,建议使用前咨询医生。
(5)其他方法:
1.几种简单常用的艾灸穴位治疗方法:
(1)足三里灸:
位置:位于小腿前外侧膝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指部。
方法:艾灸足三里穴10 ~ 15分钟,每日1次。
功能:调理脾胃,调理气血,助消化,补虚损。
(2)神阙、气海、关元灸:
位置:神阙穴,即肚脐,位于脐窝中间;气海穴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下1寸半;关元穴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方法:每天艾灸10 ~ 15分钟。
功能:滋补正气,温补元阳,健脾和胃,理气整肠。
(3)艾灸中脘穴:
位置:位于腹部中线,脐上4寸,相当于五指宽。
方法:用艾条灸中脘穴10 ~ 15分钟,或用艾条灸20 ~ 30分钟。
功能:和胃、益气、燥湿、和中、降逆止呕。艾灸可以改善胃病。
2.按压并摩擦腹部:
方法:仰卧,屈膝,左右手放在肚脐上,顺时针、逆时针按压腹部数十次,由小到大,逐渐扩大至整个腹部。再做十次提肛运动。早起晚睡可以按摩一下。
3.点击中脘穴:
位置:位于腹部中线,脐上4寸。
方法:用手指按压或揉捏中脘穴,每次2 ~ 3分钟,直至局部发热。
功能:促进经络气血运行,调节胃的功能。
说了这么多,其实调理脾胃和自我保健比用药更重要。这就好比很多人想减肥,却控制不住自己的嘴和腿。单独药物能有用吗?但是,一定不能怕医。很多重疾依靠自我保健是远远不够的。还是要及时就医,配合医生积极治疗,才能尽快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