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思想管窥
第一,禅定与开悟,儒佛交融
从曾国藩的诗中可以看出,曾国藩虽然没有系统通读佛教经典,但却经常与僧人交往,对禅有着独特的理解。从下面的诗可以看出,他们很有禅意。
骆驼不分彼此,两家各有无言的禅。
打开一张图就好了,云卷水舒。
灰尘中的光亮照在我的脸上。身体不到一百岁,
梦魂在千山。我怀了峨眉,
像凤凰一样翱翔于世。两个美妙的地方,几个朋友,
曹Xi会付给谁呢?更到禅宗玉版,
花猪鼠会分吗?
鲜花和美妙的真理,但上帝可以发送和接收。
不要抱怨,反过来争取一堵安静的墙;别忘了不要帮忙。看看平地有多高。
忠孝的由来,神容易懂,知其背则有利。石落海枯,无一能成佛。
曾国藩对禅的理解,是他在禅修中努力的结果。禅就是要安静,对外界漠不关心。在曾国藩的日记里,他记录了自己在很多地方的打坐和经历。道光二十二年10月27日10记载:“静字功夫重要。大成大师是三代之后的圣人,也是一个静字功夫足。王文成也是文静而有功夫的,所以他不动心。不静则不密,不清则不清。一切都是浮动的。永远保持安静。”为了安静,他戒了烟,戒了棋,戒了话,戒了不尊重房子,等等。“一日三省,慎之又慎!”从各方面约束自己,不断提高专注力。他把冥想作为日常必修课,放在首位。道光22年65438+2月8日设立的课程《静坐》一文写道:“每天随时静坐半小时,体验归心似箭的亲切。正处如镇丁。”他意识到,要想真正安静下来,他必须抛弃一切自私的杂念。“然而有私心,无私则静,抑私则诚。”(165438道光二十二年+19年十月)他不断反省自己。“我在这一点上感到厌烦,我被私欲所覆盖。为什么我能自拔?”决心今天重新开始,重新开始冶炼,血战到底。”(道光2003年2月26日)
曾国藩认为儒释道是可以相通融合的。他在嵇《严嘉》序中说:“浮屠对警示世人的贡献,与我儒学相同,并未严厉批判,而大体视之为不会甄别的人。”他说,嵇的《草堂笔记》记载了鬼的来龙去脉,“其主旨是劝善惩恶”,所以史的说法对世人是有益的。他一生笃信因缘,家书上说:“因缘所至,不可测万物(即不能马上见),若为孝友,则得吉,若为则得祸,无测。”(同治九年六月初四,他要去天津给二儿子看。)因为曾国藩深信佛教有益于净化人心,所以劝他要善读佛书。曾国藩经常帮忙印刷,结缘。一封家书上说:“你可以乘公共汽车归还500本《关帝石觉经》,但你可以把它们带回去。”曾国藩本人也经常抄写佛经,如道光二十三年八日日记:“写一部心经。”10开头又写了一本书《心经》。
曾国藩常与和尚家交往。比如他在北京期间,经常出入寺庙。在道光日记中写道:“招郭雨三、陈、仓到法源寺吃腊八粥”,在道光日记中写道:“道光二十三年,写112。
曾国藩也相信真诚和同理心。儿子在北京生病,欧阳夫人许愿装饰观音全身。之后,他的病情迅速好转。曾国藩立即给家里的爷爷写信:“第三次发病时,孙女跪下,答应在家装饰观音菩萨全身,今年在家乞赏。还说西充有一尊寿佛,我奶奶已答应为贾三装饰,我也希望今年能赏个愿。”(道光21年6月29日致我祖父)
本来佛教不是佛教的主要内容,后来世俗化了,脱离了佛教。但曾国藩作为一个孝宗,对佛教也是真心的。他上书请兄弟们为十叔做佛事,说:“十叔虽然死了,哥哥还是要善待妻子,他就像一个所谓的道场,尽力安慰死者的灵魂。我哥我哥都这么想!”(道光2004年3月20日给哥哥发消息)他觉得做了一个佛事仪式是幸运的。一封家书说:“爷爷的佛事会是十月初举行的,所以父母叔伯四位大人现在是幸运的,恐怕还没有带走。所以昨天父亲生日,外面没有摆酒席,只有两个女宾,十一个四十,一个升官,但是没有女宾。”(咸丰元年10致兄弟)
曾国藩后来改名为曾盛迪,这也是受明朝伟大的佛教徒袁了凡的启发。日记中说:“那些洁净的人,取去并洗净他们的旧污;生者,取袁了凡之意:‘过去如昨日之死;将来,比如今天的出生。”(道光二十年四月二十二日)
而曾国藩的祖父曾兴刚有三不信,即不信神仙,不信佛道,不信医学。曾国藩也多次写信要求晚辈尊重祖训。这是为了区分世间的圣教和邪教,因为后世假佛法太多,让人上当受骗,大大弯曲了佛教的本来形象。
二、以霹雳示菩萨心。
佛教提倡非暴力精神,以戒杀为主。曾国藩对佛教禁杀止暴的宗旨深有体会。他心地善良,不忍杀人。他不仅不忍心杀人,连看杀人也被斥为没心没肺。日记:“传闻日本某军部大臣拟作决定,人邀其同往西市,欣然从命,仁尽矣。这时候他们后悔却不急着回去,徘徊了很久才回来。在这一点上它是可笑的,而且它仍然是人类!”(道光21年65438+2月16)他的饮食清淡,吃素。“早餐一碗饭不沾菜”(《曾昭勉年谱》)。他在家里的信中写道:“晚上吃饭不要肉”,“星岗公不如黎明采鲜菜晚上吃饭。我在吃饭,我真的很享受。”“晚辈晚上吃菜不吃肉汤,也适合养生,也是崇尚节俭的方式。”(于吉红一词作于同治四年5月19)他还按照欧阳夫人的意思,把翟关印四日作为家规传给了后辈。
曾宝孙《我家》回忆说:“我们家每年有四天吃素,即二月19,六月19,九月19,即二月二十四日18。我听说郑文夫人(曾国藩)这几天许了个愿。
但是,曾国藩带兵打仗,打死人是事实。应该怎么解释?比如有一条船出海,一个恶人密谋趁人熟睡后把所有人都杀了抢走财宝。其中一个发现后杀了他。这个人应该被称为刽子手吗?君子杀人只为救人,所以以杀制杀,以暴制暴。重点看他的目的,是不是救大多数人,是不是对应全世界的人。曾国藩以救世为己任,以忠义主张天下。他一出山,大家都依恋它。如果他不是以悲悯之心动天下,怎么会以一个注册侍郎的身份带兵打仗?因为它带兵,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国家。梁启超说:“我以为,如果曾文还在壮年,中国就被他救了!他本性极纯极厚,故能灭之;但实践极其严谨,不一定要用偶然性。他事业的成功是因为自养人的存在,他才能带领李群贤成就事业。他有言无不尽的人,善于引导人。”(《饮冰室集》论私德)曾国藩初招湘军时,“山野有才有智之人,感其诚,皆往见之。大家都用曾巩说事。”(清稿曾国藩传)军队所到之处,广受百姓欢迎。“岸上的人在辫子顶端烧香,跪在岸上欢迎,称葛勇为天上大人。”(绿营和八旗当时是一击毙命。曾巩的军士虽然不多,但都是血性勇猛。他们以几万人的兵力打败了几十万太平军,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迹。原因就在于曾国藩视天下为公,主张天下以忠,正如曾国藩所说:
“君子之道,无非是主张忠义为天下。天下之乱,亦纵欲死,汉奸伪吞,相角变,人甚至为自身安危。他们怕困难,怕伤害,他们拒绝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拯救世界。获得忠诚的人开始改正,克己爱人,摒弃虚妄尊重他人,向一切困难低头,不怨别人遭受同样的问题,正直地献出自己的生命,如远行归来,毫不在意自己的恐惧。所以,每个人都以活着为耻,回避事情。喔!家乡的君子之数鼓舞了群雄,用了九年时间才把乱局镇压下去。就是那些不笨手笨脚真诚的人的效果!”(蔡锷《曾左兵法十三篇》)
尽管如此,曾国藩还是后悔杀了人。他在十年初十给咸丰的信中说:“可惜我们生在乱世,不幸领兵。天天杀人令人不寒而栗,但我们始终怀着爱民的理念。后人要注意!”咸丰十一年正月二十八日,他在家中的信中写道:“我兄弟领兵,以杀人为生,在选择技能上一直粗心大意,但禁止他们扰民,解散他们的威胁,努力拯救乡官,意思是停止杀人中的暴力。”因此,曾国藩提出兵者精神以丧为主,说:“兵亦涉阴事,丧之意如丧亲,丧之心如承大祭,故近之。”今天牛羊狗被宰被烹,在割肉剥皮的区域伤心地哭泣,在刀刀之间转来转去,仁者必不情愿。情况是,人的生命被轻抛,无论战败还是迷失,即使幸运,也会与伤亡、斩首、断臂断腿、血肉模糊、一片狼藉的场面相对,会在过去伤心、悲恸。所以,在部队里不宜有欢乐的形象。“所以,发自内心的,良苦用心,让人叹息。拯救世界有谁理解这样的困难?胡林翼总结得好:
“世界日新月异,人心越来越虚伪。宽容真的是灾难,绥靖不是基于善良。当今当道,除非用霹雳手段,否则不能显菩萨心肠。马若害,龙不惊,则法知恩。我们竭尽所能,为的是讲道理,所以不必无礼,而要努力和抱怨,也经不起期待。”(蔡锷《曾左兵法十三篇》)
“以霹雳示菩萨心。”只是总结一下曾国藩当时的救世困难。
第三,自我否定,回归本源
曾国藩与佛教的关系归结为一点:他践行大乘菩萨入世精神,一生致力于公益事业,坚定不移地寻求宇宙本源。曾国藩说:“普通人...被他们的气质所束缚,他们对此习以为常。善或不当,则为贼,恶则为义。贼将兴而性弱,学之事从此兴。”秀才是什么?复性就是别扭。”(中川书店《曾集书信》卷一)人被欲望所遮蔽,失去本性,唯有复性才能回归大书。今天的人都在为终结而奋斗,所以圣人的理论也只是成为了一种学问。怎么复性?胡林翼说:“圣贤、神仙、佛、英雄,都是以助人为乐,以损人利己为基础的。”(蔡锷编《曾左兵法十三篇》)曾国藩说:“富民为利己,害民为害己。”(《王汉成遇刺五十周年序》)佛教菩萨音译“菩萨”,意为“自觉知人”、“自务他人”、“自重他人”。没有利己,就是利己,没有其他。
只有寻找大源的人,才能进行彻底的利他,表现出无私奉献的精神。曾国藩清正廉明的思想动力就来源于此。曾国藩的侄儿、近代著名的佛教高僧聂云台说:“你若真的造福了别人,就绝不会计较自己,也不会留下什么钱,你的子孙就发达了。”他在《保护富人法》中说:
“我家和中兴各大家族,无论是湘系还是淮系,大多都和家族有关系,所以对各家的兴衰都略知一二。对所有安徽军民来说,他们过去富可敌国,远胜湘军所有人,现在都是凋零不堪回首;前后不过几十年,传到第三代,已经都如过眼云烟般消失了。但是,在那个年代,拒绝致富,不为子孙攒钱的人是优秀的。最明显的是,曾这个官员,地位最高,权力最重。他在位20年,死的时候只有22000元。除了乡下的老房子(是他哥哥开的,但他没住过),他没有在省里盖第一套房子,没有买一亩地。手工制作两张淮盐票,价格最便宜,利息很厚(票价220,后来卖到2.2万,年息3.42万。那时候家里有一张盐票,叫富家);对曾家的公开特别命令是不允许接受的;公死多年,子孙后代无盐投。如果我们当时改了一些字体大小和花名,得到一两百张卡片本来是非常容易的;而且按规矩是罚单,表面上不违法;但是通过政权、地位、贪赃枉法,小人觉得没事,君子不干。当时,我的母亲(曾)非常详细地听说了这件事,但外面很少有人知道。中庸之道说,‘君子不可及,唯人不见。’(这叫表里如一,即真诚;没有这个基础,所有的政治道路都行不通。)龚对家人发誓:‘不要从部队里拿一分钱寄回家!几十年了,和三国里的诸葛公一个风格。所以,当时的将领大多清廉,百姓无形中受益匪浅。所以,践行诚信,就是暗中造福于民;如果他们要钱,将军和官员,每个人都想发财,人民会受很多苦。"
只有求大源者,才会不畏一切艰难险阻,为救众生而置生死于度外。藏传佛教的佛祖发愿:“地狱不空,我永不成佛;众生尽时,可证菩提。”我宁愿自己下地狱,也只希望众生解脱痛苦。曾国藩说:“古人有难忧之时,正是其道德事业进步之时。它的优点在于坦率和慷慨,它的效果在于身体强壮。圣贤之所以为圣人,佛之所以为佛,是因为纷争在大难之日。若将此心付诸实践,养其精气神,有一个活泼泼洒的心灵,有一个开放的意境,身体虽有外感,也不会受内伤。”(蔡锷《曾左兵法十三篇》)
曾国藩咸丰五年在南昌瓮中,塔齐布战死。罗泽南想分兵救武昌。刘荣对曾国藩说:“能依职者,独立于罗公,遍游四方,急用之。谁能当特使?”曾国藩说:“我深知这支军队将是孤独的,但调武昌以维护东南大局,是应该的。怎么可能是我的计划?”曾国藩被困江西十个月。除了受到地方势力的嘲笑和省级官员的阻挠,他还被两栖指挥官杀死,不得不调离罗俊..被强大的敌人包围和未来的大局是不可想象的,生活是艰难的,精神是孤独的。王闿运写《向君志》,至此叹曰:“我在江西时,真是伤心落泪...世界是真诚的,时间是漫长的。当你闻到春风的嚎叫声,你的心就碎了;看到贼船在上面行驶,想绕过房子似乎很难。模型没那么痛苦。”(香奇楼《太平天国日记全史》光绪4年2月27日)此外,曾国藩在靖港、九江失守,两次自杀,都是他仁慈的表现。曾国藩说:
“困斜眼,是训练。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府尝曰:‘怒而不言,忍而不发,而徐图自强不息,因为他引用了一句谚语:英雄咬着牙咽下血。’这两种语言是余生命的钥匙。余庚捍卫辛亥时期,被京城权贵唾骂。丑佳音被长沙唾骂。茅毅兵陈被江西唾骂,越州、靖港、湖口之败太频繁了!每一次我都没有带血咽下去。”(同治5年18年2月18至元帝)
在处理天津宗教计划时,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没有努力表现出自己的苦心,只是不停地自责。他给朋友的信都是“渐清外义,有罪神明。”事实上,曾国藩在办理此案之前就已立下遗嘱,作出军事部署。但是,在具体处理的时候,发现一切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在综合权衡利弊的基础上,他没有做那个看似有声望的举动,于是有人借机骂他。但是因为他的无私,因为他一心一意顾全大局,所以仍然受到人们的尊敬。当他作为两江总督归来,“江南百姓闻之,焚香迎客。”(《清史稿·曾国藩传》)并不是有些人说曾国藩因为有罪而痛苦地死去。相反,曾国藩临死时预言,游到西园,“笑着坐起来死了”“田,一场小雨清了尘埃”,“咸以为水西门着火了”“救世不见他处,皆见大星坠金陵城。听说此事,哀三日”(王定安《曾大事记》,薛福成《永安笔记》)。曾国藩一生艰辛,呕心沥血,入世后出生。
大本钟和大源是人生的最终归宿,毛泽东曾称赞曾国藩是早年发现大本钟和大源的人。今天,如果我们都像曾国藩一样回归大源,无私奉献,那么一片祥和、安宁、温暖的人间净土就会出现在我们面前。近代高僧太虚大师说:“不再唯佛,在人间完成,这才是真正的现实。成功了就成佛了。”只有立足现实,不脱离现实,才能成佛,回归大源。立足现实,就是净化人心,保全正义,去人欲,大公无私,以心纯净。有志同行,勇往直前!只有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做圣人而不脱离实际,证佛而不脱离实际,真正发挥生命的意义,让生命放射出灿烂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