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请顺德人吃饭这么难?
古老的生鱼无疑是最接近新鲜原味的方式。一条活鱼取肉,用精致的刀把肉去骨刺破,切成几片透光的薄片,折成花瓣,放在冰盘里,所以又叫“菊花鱼生”。最传统的吃法只是用油和盐调味,这样可以保持鱼的肥嫩。
▲菊花鱼是生的。生鱼虽然好看,但一定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认真食用!!!摄影/齐哥
顺德人吃生鱼,要有一个“捞起来”的动作,代表“鱼越捞越旺”、“风生水起”。生鱼入口绵软,回味鲜甜,浑如“天然雕琢”。现在即使拌上各种调料,仍然不像日式生鱼片那样涂上芥末和酱油,掩盖了食材的原味。
至于鱼和水,广东人喜欢做的汤很独特,是锁住鱼腥味的绝佳绝招。取香味最浓的鱼头,多次洗净,用生粉和油擦拭去腥,在家做汤。你还会先把鱼头放在锅里炒一下,再送到炖锅里,接受沸汤的洗礼。
在焖杯的封闭空间里,鱼头的鲜味,伴随着事先铺好的药材的香气,慢慢融化在开水里,像江湖中武林前辈的传人,各有其精。“说教”完毕,鱼头只能迷迷糊糊的离开,一壶白水若浴火重生,叫“汤如茶清”。
有“厨房出凤城”之称的大良,凤城的鱼皮角不仅可以蒸、炒、放汤,更是顺德人“做边炉”时的必备产品。据说鱼皮角是由馄饨改良而来,用鲮鱼去骨去肉,用刀仔细刮鱼青,加入磨粉(石粉)反复揉搓,擀饺子皮代替馄饨皮。
▲凤城鱼皮角因形似饺子,又叫“鱼皮饺”。摄影/梁文生
还有一样东西是和顺德人一起到四方的,是乡愁很浓的干鲥鱼。鲥鱼是顺德人最熟悉的“四大名鱼”之一。用盐腌制,鲥鱼均匀地刷上一层当地发酵的豆汁,鱼的美味在家乡的土地上久而久之固定在一条条鱼干上。远在异国的游子,用干鲥鱼唤醒味蕾,也抚慰了千里归故里的忧愁。
▲一勺生粥的风格。摄影/梁文生
生粥不过瘾,顺德人干脆以粥水为汤底,开辟了火锅界独一无二的鲜路线——糯米粥,用香米熬煮至熟透,去粒存髓,用鸡汤调味作为速食蔬菜的汤底。能吃到的食材,从山珍海味到海鲜,都被大米丰收的厚重感包裹着,层次分明,口感丰富。食材用尽,留一锅浓汤喝完,舀到碗里细细品味,让人感叹火锅也能吃出保健。
顺德人在饮食上的创意,往往体现在用普通的材料让人耳目一新。伦教饼仅依靠大米和蔗糖,在广东人的早茶食谱中排名第一。大米是糯性的籼米,赋予了年糕饱满的韧性,而蔗糖用的是细腻的白糖,通体洁白,晶莹剔透。简单的食材背后,是米浆的反复打磨和时间的酝酿。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伦教饼香甜微酸,温润如玉。据说连鲁迅先生在上海也吃过伦教饼,一度为之倾倒。
据说双皮奶的诞生源于清末顺德人的一次无意之举。当人们发现当地富含乳脂的水牛奶停止加热后,在与空气接触快速冷却的过程中会形成厚厚的奶皮。当牛奶滚完,奶皮压下去,第二层奶皮冒出来的时候,这碗牛奶散发出浓郁的香味,让人陶醉。
这种从观察食物中获得的灵感,被顺德人转化成了严谨的流程:加热、冷却、脱奶留皮、将牛奶中的蛋清打匀、加糖、将奶皮倒回碗里浮起...每一步的时机、温度、用量都随着奶的状态而变化,被一代又一代的顺德人传承下来,以其富有弹性的口感和浓郁的风味征服了大江南北,成为无数人的追捧。
另一种对奶的盲姜,除了味道独特外,还有祛寒的功效。这道甜点的精髓就在于“撞”字。鲜牛奶煮沸后,温度控制在60度左右,高、快、稳地倒入盛有姜汁的碗中。瞬间的激情碰撞,决定了鲜甜的牛奶和辛辣的姜汁的融合,让温柔与刺激并存。
除了甜品,牛奶在顺德也很常见。在肉占的生滚粥中,奶滚粥是独一无二的。鲜牛奶和米浆“和谐”在一起,加深了粥的丝滑口感,为热气增添了一份奶香味。伴着横切成块的“炸鬼”(油条)是顺德人美好一天的开启方式。
炒牛奶对厨师的要求很高。牛奶是用蛋清和适量生粉混合而成的,而且必须在锅里不断搅拌。一方面要控制火候的温度。增加一分就容易烧,减少一分就难成型。另一方面,旋转、铲、推的时间比较长,大概要九次才能炒成半凝固状态,看起来就像一堆松散的土豆泥。配以蟹、虾、榄香烯等食材,入口留香,回味无穷。
地处珠三角平原中心,水网密布,良田沃土,物产丰富,顺德人在美食烹饪方面有着先天优势。
说起人和,顺德是著名的侨乡,大量顺德人走出国门,分散到天涯海角结婚。只有身在异乡,才知道乡愁的痛苦,才最想家,最能代表乡愁的食物味道,才知道“家乡的味道”有多可贵。
文怡叶小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