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养生有哪些内涵?

四时养生的内涵

中医养生是医生几千年经验的结晶。从涉及的内容和方法来看,可以说是信息丰富,有据可查,行之有效,简单明了。随着回归自然的热潮,中医养生的整体性和自然性特征将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医养生理论和方法极其丰富,其中一个重要的核心内容就是适时养生。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故智者之养生,必适寒暑。寒暑适宜是中医养生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则,也可以说是延年益寿的法宝。

四季养生是指根据一年四季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进行调养,从而达到保健长寿的目的。春夏秋冬四季的寒、热、凉的变化是由一年中阴阳的盛衰形成的。冬季的至日带来了太阳,从春天到夏天是太阳生长,阴气消失的过程,于是有了春天的温度和夏天的炎热;夏季至日多云,从秋季到冬季,阴生长,阳消失,因此秋季凉爽,冬季寒冷。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离不开客观的自然条件,而应适应四季的变化来调节人体,从而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气血充盈、经络通达、情绪舒畅的保健目的。

1,对应天人的养生理念

中国的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的理论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还提出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应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以便和平共处。与人类生存最相关的是自然的日月星辰和四季的变化。

日月变化

古人很早就发现,太阳升起的时候太阳是饱的,太阳落下的时候太阳是弱的。所以古人日出而作,日不歇。月圆之时,人的气血通畅,皮肤致密,外邪不易侵入;月短时,体内气血运行缓慢,皮肤松弛,外邪容易乘虚而入。如果在月亮变短的时候遇到突然的暴风雨,人们更容易生病。

变化的季节

一年四季的气候、阴阳寒热的变化会直接影响人的生命活动。要达到幸福,就要对自然界四季的周期性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就像“苏文?”四气调神》说:逆之则祸,逆之则疾。根据四季气候的特点,人们总结出了春季养肝、夏季养心、夏季养脾、秋季养肺、冬季养肾的五脏护理方法,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经验,对四季养生具有重要意义。

2.形神统一的养生观

形神合一是享受岁月的关键。神居于形,形统一于神。神疼就疼,神死就死。这种所谓的上帝缺席导致了生命。精神下降必然表现在形式上,如眼神呆滞、面色晦暗、四肢无力、进食量差、身材消瘦等。因为人的精神是由心支配的,志向、意志、灵魂、精神都是由心支配的,所以有“心为形之主”的说法。所以,调理心灵就成了调节身体的关键。所以中医养生理论强调静,强调养神,因为静可以强身健体,不生病可以活到100岁(《尊生八记》)。

精、气、神被称为人体三宝,三者密不可分。它们的盛衰直接反映了人类的成长、发展乃至衰老。精是生命之源,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由精转化,精是气的基础。神,是指神的意志和生命活动在精神意识方面的显现。有精就有神,神是五脏的具体表现,是天之精,是人体的最高支配活动。它是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和脏腑精、气、血、津液活动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秦寿养老新书曾经总结过精、气、神的关系:主体是精神,气是本质,本质是气,气是食物。因此,神的丰盈需要有精气等物质基础,精气的充盈或不足可以直接影响神的作用。有鉴于此,一个好的养生者,必须保持本质,达到本质与精神的协调统一。

3、健康动态平衡的概念。

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都是动态进行的,通过调节使周期相等。中医非常注重阴阳、气血的动态平衡。

阴阳平衡

人体阴阳平衡是健康长寿和疾病保健的前提。阴阳有相互消长、相互转化的关系,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只有身体的阴阳达到动态平衡,人体才能保持健康稳定的状态。比如夏天阳气盛,炎症多,容易因热发汗,损伤气阴。此时可以服用滋阴凉的药膳,如绿豆汤、荷叶粥、西瓜汤等,维持体内阴阳平衡。中医对人体的治疗也是基于阴阳平衡的原理,用寒药治疗发热,用热法治疗感冒疾病,从而达到身体的阴阳平衡,预防疾病。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能生血,血能运化气,二者齐头并进。气血平衡失调,就会出现气血凝滞、衰竭等病理变化,导致脏腑经络功能失调。因此,维持气血的正常代谢和循环是维持健康的必要条件,调理气血成为防治疾病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