诃子拼音
诃子简介:
诃子(读作hēzǐ)又叫“袜胸”、“裙”、“相思裙”、“抹胸”。汉族服饰中的女子束腹是从后往前扎的,下面有铁丝,可以同时扎在裙边和腰上。清代又称肚兜。《西山洞里的鬼》:“用手从管顶上取一根柱子出来。
田明·易衡《留青春一日》卷二十:“今袜胸,一裙...即唐代的《诃子》等...从后往前,所以又叫相思裙。”诃子是我国古代女性的内衣之一,流行于唐、宋、明时期。
典故:
传说它是杨玉环发明的。《纪源事》载:“贵妃窃取安禄山,指爪伤于乳间,故饰诃子。”
唐朝以前,内衣的肩部是用带子装饰的。到了唐代,出现了一种叫“诃子”的露肩内衣。这也是由她们外衣的形状和特点决定的:唐代妇女喜欢穿“半裸裙”,她们把裙子高高地系在胸前,然后在胸前下部系一条宽腰带。
肩部、上胸、背部裸露,内衣若隐若现,所以内衣面料精致多彩,与今天提倡的“内衣外穿”颇为相似。为了配合这个习惯,内衣需要露肩。“诃子”常用的面料是“梭织”,挺挺的,微有弹性,手感厚实。佩戴时,只需在胸下系两条带子即可,“编织”保证“诃子”的上半部分会直立。
根据现存的唐代画作(如周舫的《簪花仕女图》),契布拉应该是无肩带胸罩。可能是连在裙子的上半部分,拉胸后用带子绑在胸下。
诃子的原始形态;
树,高达30米。枝近无毛,皮孔细长,白色或淡黄,幼枝黄棕色,被绒毛。叶互生或近对生;叶柄粗壮,长1.8-2.3厘米,距顶端1-5毫米处有2(-4)个腺体。
叶卵圆形或卵圆形,长7-14cm,宽4.5-8.5cm,叶尖短,基部钝圆或楔形,斜生,全缘或微波形,两侧无毛,密被细纹;穗状花序腋生或顶生,有时形成圆锥花序;花是两性的。
萼筒杯状,淡绿色带黄色,长约3.5毫米,5齿,长约65438±0毫米,三角形,外无毛,内被黄褐色柔毛;花瓣缺失;雄蕊10,高于花萼,花药小,椭圆形;子房下位,1室,圆柱形,长约1mm,有毛,干燥时深褐色,花柱长而粗,锥形。
核果,卵圆形或卵圆形,长2.4-4.5厘米,直径1.9-2.3厘米,蓝色,粗糙,无毛,成熟时褐色,通常有5个钝边。5月开花,7-9月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