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饮酒习俗中有哪些隐藏的含义?

重阳节喝菊花酒,寓意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重阳节喝菊花酒是古代重阳节的民俗,寓意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古人称菊花酒为“不老方”,太记载了一种“不老方”:“九月九日采菊花茯苓松香,不老。”

喝菊花酒的习俗其实和节气保健有关。菊花是重阳节的应时花,被称为“初霜独草”。在《本草纲目》中有更具体的记载:“九月九日,取白菊花,名曰金,取茯苓二斤,将罗捣到底。每次服两元,调酒,每日服三次。”

重阳节喝菊花酒的由来

重阳节是一年中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说赏菊、饮菊花酒源于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他的隐居、他的诗歌、他的酒和他对菊花的爱而闻名。后人纷纷效仿,所以重阳有赏菊的习俗。旧时代,文人士大夫也是为了亲近陶渊明,把赏菊和宴饮结合在一起。

北宋时,开封为都城,重阳赏菊盛行。当时菊花品种繁多,形态各异。人们也称农历九月为“菊花月”。在重阳节,当菊花在傲霜盛开时,观看菊花已经成为节日的一个重要部分。清朝以后赏菊的习惯特别盛,而且不限于九月九日,重阳节前后还是最盛的。

重阳节是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民间节日。它被命名为“重阳节”,因为它落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但在中国传统中,“九”是阳,两个“九”是平等的。重阳节最早的记载是战国时期楚诗人所写的《聚重阳节入宫阙》,表明重阳节的习俗在当时的楚王室中已经存在。

到了汉代,庆祝重阳节的习俗逐渐在民间流传并定居下来。魏晋南北朝以后,重阳节在唐代被正式定义为节日,文武官员可以“带薪休息”,直到宋代重阳节达到顶峰。当时官方规定皇帝需要出宫散散心,但在明朝皇帝需要爬万岁山庆祝重阳节,可见重阳节在中国历史悠久。

第一件事:爬山

“黄花要满酒,青山好爬。”重阳节登高望远是中国的传统习俗,所以重阳节在古代也被称为“登山节”。关于爬重阳节的起源,有四种说法:

第一,中国古代的人们对山充满了敬畏和崇拜。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九月九日“登高祈福”的习俗,而在西汉长安编年史中,就已经有了重阳节登临京城的记载。

其次,根据自然界的节气,因为重阳节后天气逐渐转冷,大地万物开始枯萎,所以有重阳节“说再见”的说法;

第三,古人根据对天象的崇拜,认为九月九日“晴空上升,浊气下沉”,人们为了享受“晴空”,争先恐后地爬到“晴空”聚集的地方;

四是重阳节爬山避灾的神话传说。据说东汉时,九月九日有“瘟疫”,人们要离开家,尽量去高处,以保平安。

虽然关于爬山的说法很多,但不管是哪一种,都表达了人们对身体健康、家庭平安、长寿和美好生活的渴望。重阳节爬山没有特别的规定,可以是高山、高楼、高台。重阳节在深秋,和家人一起爬山可以一举两得,既可以呼吸新鲜空气,又可以感受这个秋天的美景。

第二件事:喝菊花酒

在古代,道教认为服用草药可以延年益寿。此外,魏晋南北朝的许多小说中也出现了以菊花促长生的故事。因此,具有明目醒脑作用的菊花成为古人最喜爱的长寿品。所以古人在重阳节用菊花泡酒,寓意健康长寿,消灾祈福。重阳节到了,记得给家人准备一碗菊花酒。

第三件事:享受盛宴,祈求长寿。

在老百姓的观念中,“九”是最大的数字,意味着长寿和身体健康。因此,在古代的第九个重阳节,人们会举行大型宴会来表达对老年人健康长寿的祝愿。时至今日,仍有许多地方有为老人设宴、祈福长寿的习俗。

第四件事:吃重阳糕

在古代,农历九月初九的黎明时分,大人会在孩子的额头上放一块饼,念叨着祝孩子万事高,那块饼就是重阳饼。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菊花糕、花糕、五色糕,其制作方法没有特别规定,比较随意。但有些精致的重阳糕要做成宝塔一样的九层糕,顶端做两只小羊,才符合重阳之意。甚至更精致的重阳糕会插上红纸旗,点上蜡烛,代表“登高”的意思。现在的重阳糕仍然没有固定的品种,通常在重阳节吃的糕点都可以叫重阳糕。

第五件事:祖先崇拜

据史料记载,9月秋收已基本完成,9月9日被认为是“吉日”,所以在重阳节,人们会举行祭天祭祖的活动,以感谢他们的慷慨馈赠。随着时间的发展,通过与唐代传统节日习俗的结合,祖先崇拜作为重阳节的主要部分得以传承,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六条:裴山茱萸

山茱萸是一种可用作中药的植物果实。味道浓郁,具有提神醒脑、驱虫消食的作用。古人认为重阳节登高,佩戴山茱萸有驱虫辟邪的作用,类似于端午节喝雄黄酒,佩戴菖蒲。而且古人认为重阳节“清气沉浊”,身上佩戴山茱萸还可以调节身体,使身体逐渐适应自然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