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修费是多少?
今年3月,湘潭市第六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湘潭市六院”)的经验被国家卫健委确定为“全国医养结合典型经验”。从一个曾经举步维艰的二级医院,转变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医养结合体,疗养床位年入住率超过95%。
从家庭护理到医院康复
早上六点半,阳光照在阳台上,85岁的杨正在洗漱,门半掩着。
“杨老师,需要带早餐吗?”门口照例传来护理人员周学群的声音。
“我今天不需要它。我自己来。”杨踱进厨房。在她身后,是一个小客厅,陈设简单,家电齐全,物品整齐有序。
这就是杨每天生活的地方——湘潭市第六医院老年康复区。医院位于市中心,距离蜿蜒的湘江不到1.5公里,绿树环绕,闹中取静。
二子一女,孝子,杨为什么要来医院养老?
这应该从一场急性病开始。2016妻子去世后,身体状况也大不如前。孩子在工作,不能24小时陪伴。2019年初的一天晚上,老人突然眩晕,但身边没有人。她强撑着,把桌椅搬到电话机旁,拨通了邻居的电话求助。从这以后,杨觉得住在家里不是个办法。当年3月,她住进了湘潭市杨康区第六医院。
这里和家里有什么区别?
“哎!”老人伸手指了指,房间的墙壁安装了扶手,通往阳台的门槛被磨平,客厅的床头安装了紧急呼叫装置。......
硬件设施的老化改造让杨住的很舒服,让她安心的是这里提供的康复服务。
平日里,像在家里一样,杨早上会去楼下的树林里散步,和同一栋楼里的老人们聊天。下午,我在房间里看书和报纸。不同的是,这里有周学群等护士24小时守候,但每当有紧急情况,总能第一时间赶到老人身边。
“最实际的是医疗有保障。”杨说,自从她不再来,她和她的孩子从来没有担心她的医疗。“住在这里,医生护士都在身边,放心吧。”因为经常去查心血管疾病,杨还加了科室医生周翠琴的微信,可以随时咨询。
在湘潭市第六医院杨康院区,有500多位老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面临过和杨一样的问题:身体好的时候,在家里遛弯儿,说说话,一切如常,但病得像座大山。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和生活照料需求重叠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然而现实情况是,大部分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都是相互独立的。“养老院看不到病,医院养不了老人,难得遇到这样一个可以看病养老的地方。”杨对说道。
医养结合的成本是多少?
"医疗保健费用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床位费、基本伙食费和护理费."湘潭市第六医院院长向介绍,根据房型的不同,单个养老床位每月费用分为1.300元、1.500元、1.600元三个档次。伙食费每月660元;护理标准根据老人的不同健康水平分为五个等级,每个等级根据护士的不同情况实行不同的收费标准,如一对一、一对二甚至一对多。全残老人护理水平最高,如果选择一对一护理项目,每月护理费4800元;随着年级的降低和护理对象的增多,剩余护理费减少,最低的每月900元。
生活仍能自理的杨选择了一个护理项目,每月900元。每月5000元左右的退休金,她可以承担康复的费用。
从综合医院到医养结合
“养老+医疗”在湘潭六院赢得了大量老人的青睐。“现在看,这条路,我们走对了。”回顾医院转型之路,明凯深深打动了我。
5438年6月+2009年10月,项接任院长第二天。当他打开医院账目时,他倒吸了一口气。包括退休职工在内,全院256人,但年业务收入只有295万元。“即使医院零成本运营,也很难全额支付员工工资。”
湘潭市第六医院创建于1962,前身是湖南省总工会湘潭职工疗养院。在上世纪末的改革中,试图走综合医院的发展道路。但由于医疗条件、人才队伍等因素,无法吸引众多患者就医,始终难以好转。
去哪里?上任之初,向与医院工作人员深入调研,意外发现湘潭市没有一家以老年人为重点的医院。湘潭市作为老工业城市,位居湖南省前列,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很大。
“医院是公益性事业单位,但即使服务社会,也要走差异化发展的道路。”在大调研大讨论中,向问,“能不能把老年慢性病的诊治作为重点,发展老年康复?”
想法一出,质疑的声音很多——早些年,医院也尝试过提供养老服务,但20多张床位都不满足。
“大部分仍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不接受老人住院治疗。用办医院的想法养老,自然是行不通的。”向耐心解释和沟通,“现在湘潭市第六医院实行民政局行政监管,市卫健委行业监管,建设以养老为主的医院。可以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全残老人的护理水平最高。如果选择一对一护理项目,一个月需要交4800元。随着年级的降低和护理对象的增多,剩余护理费减少,最低的每月900元。
2009年底,这家公立二级甲等医院开始坚定转型:强化“黎姿”,力争“大病可治、小病可治、无病可养”,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康复、护理一体化服务;打造“面子”,“房间不能做得像病房,衣服不能做得像病号服”。该医院在张康改造了200多张病床,病房也进行了老化改造,以创造一个像家一样舒适的环境。
从医疗到健康管理
“梁老伯!”正在湘潭市第六医院杨康院区检查的唐炳新医生走进1012室,为梁检查身体情况。一年前的唐冰心历历在目。
那天巡房,唐秉新发现一向健谈的梁歪歪扭扭,口齿不清,当即怀疑他得了脑梗。“护士,推车!”10多米外,楼层待命的护士和护工迅速赶来。
“马上做个CT检查,通知急诊科准备!”唐秉新一边安排,一边为老人做了必要的抢救治疗。
老人被送到了急诊科。经检查,原来是急性脑梗塞,立即安排他住院治疗。
一个月后,梁病情好转,出院了。让大家欣慰的是,由于诊治及时,老人没有任何后遗症。
"老年人的急性病,黄金加工时间是关键."湘潭市第六医院急诊科主任胡赛说,为了保证老人生病时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救治,医院在杨康区每个楼层都配备了由专业护士抽调的楼层主管,同时保证每一位入住医院的老人都有一位急诊科负责医生进行对接服务。
起初,医院尝试对住院部的老人进行管理,但试行不久,发现了新的问题——住院部按照科室对患者进行分类,患者和专科对应性很强,而医院里的老人可能患有各种慢性病,很难按照相应的科室分层次居住、分区域管理。
后来医院从相关科室抽调了30名医护人员为老人服务。这样一来,由于老人住院时间长短,医疗资源配置固定,增加了运营成本。
最后还是急诊科对老人负责。“急诊科的10医生多为全科医生,对老年人可能出现的各种疾病有一定的处理能力。”侯赛因说:“从急诊部到杨康区有一条便捷的通道,步行只需3分钟。遇到紧急情况,可以第一时间救治老人。”
病情严重超出医院治疗能力怎么办?近年来,湘潭市第六医院依托医联体建设,畅通了与湘潭市中心医院等其他医院的转诊渠道。
除了急诊医疗外,湘潭六院还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巡房、检查、治疗等用章制度,加强老人日常健康管理。
“盛奶奶!”在走廊里,胡赛大声叫着正在坐着休息的盛素兰。
盛素兰在前面慢慢地走着,赫西在后面小心地看着老人。“盛奶奶做了髋关节手术,前段时间动不了。现在她可以走路了。”
侯赛因很清楚老人的身体状况。她每周至少两次抽出时间检查盛素兰的健康状况,对其进行健康评估,并对老人进行医疗用药、饮食营养等方面的指导。
“除了意识到,还有文件记录。”说着,胡赛拿出了盛素兰的医疗档案,里面记录了从老人第一次入院时的体检报告,到后来的检查以及各项指标的变化。
“从突发事件的处理到日常疾病的诊治,将专业医疗资源融入养老的各个环节,可以有效提升医养结合的质量和水平。”我被明凯深深感动了。
从技能培训到学院合作
“不就是照顾人吗?谁不会做?”在加入湘潭市第六医院之前,曹立军并不认为护工是一个技术活。在她的家乡湖南益阳,她清理庄稼和干活很快。
两年前的工作很顺利很顺利,但是医院没有让她直接入门,而是先上课。
养老护理员工作部主任李坤宇来讲课。课程内容是帮助老人翻身。先关好门窗,防风;和老人沟通,告诉他准备翻身;老人筋骨无力,不能用蛮力,只好用灵巧;翻身侧卧,垫好被子,用准备好的毛巾擦拭身体;然后趁这个机会按摩了一下压了很久的肌肉...第一节课后,曹立军很惊讶。“翻身有这么多讲究!”
在护理部的办公室里,李坤宇翻出了近三年的培训计划和护理程序。厚厚一叠文件中记录的培训内容,从血压测量到心肺复苏,涵盖了护理要求的方方面面——每周三,杨康区都会组织护工轮训,或听专科医生讲课,或由护理部主任示范教学。
曹立军仍然记得他第一次为一位中风偏瘫的老人换衣服时遇到的尴尬。刚要给老人脱袖子,老人“哎哟”了一声,吓得她马上求教。
这让曹立军意识到“护理无小事,万事有门道”:偏瘫老人穿衣脱衣看似简单,实则不然。老年人一半的肢体失去活动能力。脱衣服时,他们必须先脱下能健康活动的那一面,再脱下已经失去活动能力的那一面。穿衣时顺序颠倒。
在湘潭市第六医院,除了常规的打针、用药等与诊疗直接相关的事项外,护工已经能够处理大部分的服务事项。“目前杨康区每天只有1个站医生和3个站护士,剩下的可以自由从事其他医疗服务。”李坤宇说。
从业人员不足,水平参差不齐,人才不愿来,不愿留,是医养机构面临的普遍问题。湘潭市第六医院在全国较早成立公立医院老年护理人员工作部,负责老年护理人员的日常管理和培训,同时参照市场水平确定薪酬待遇,提高职业吸引力。“大部分护理员的月薪基本都在5000元以上。”李坤宇说。
2017年,湘潭市第六医院还与湘潭医药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设护理相关专业,开设“医护订单班”,培养专业、年轻的医护服务人才。
湘潭医药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临床学院院长刘辉说:“今年秋季学期开始,我们还将开设临床医学专业(医疗护理方向),初步计划开班招收5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