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的方法有哪些?
发汗法是用各种止汗药组成药方的方法,能祛邪驱邪。比如日常生活中,有的人偶尔会觉得冷,老人经常提醒喝一碗姜汁或者酸辣汤,出了汗就不容易感冒了。因为姜或辣椒是辛散之物,趁热喝可以扩张周围的小血管,刺激毛孔发汗,驱散体表寒邪。出汗的基本原理也是如此。常用方剂有桂枝汤、银池散等。
呕吐是用催吐剂引导致病因素或有害物质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方法。呕吐多用于病情急重,必须快速呕吐的证候。如果痰涎不通,食物塞住上腹腔或误食的毒药还在胃里,就急需通过呕吐来治疗。金元时期的名医张对此治疗颇有心得。他提倡“攻病三法”(发汗、呕吐、泻下),喜欢使用刺激性的泻药和催吐剂。他在《儒教·家庭关系》一书中记载,一个患风癫的女子,偶尔吃了一种像葱一样的章,吐了一口像胶一样的痰,大约打了一两次架。她不想再生病了,身体一天天强壮起来。张很重视这件事,他走访了很多人才知道,这种像葱一样的草,在本草学上叫做“傻葱苗”和“藜芦苗”。经过这件事,张意识到了吐痰的重要性,高兴地说:“我偶尔也会吐吐耳朵。”
下法是一种驱除体内郁积(如滞留食物、饮水、瘀血等)的方法。)通过使用泻药。这样治疗可以消除堆积,起到推陈出新的作用。《儒者相亲偶遇昏厥而得治》中记载,有一次,张看到一个孩子因误吞铜铁而得病,身体非常瘦弱,身体不适。当时正好是六七月,下着倾盆大雨。没有烧饭的柴火,孩子们饿了好几天。一天早上,邻居家的牛死了,煮了牛肉和葵花籽饭。生病的孩子趁机饱餐了一顿。很快,我就觉得肠子疼,我就把笔记倒了出来,把误吞的东西倒了下去。于是,张明白了《内经》“肝苦而急,食甘而缓之”的道理。因为“牛肉、大枣、葵花都是甜的东西,可以安神养胃。”而且肠子空了很久,遇到又甜又滑的东西,这铜铁也就下来了。”高兴地对张说,“我偶尔也会拉肚子。"
和谐是一种通过调节人体机能来消除疾病和邪气的方法。如果邪气既不在里,也不在表,或者气血不和营卫,或者脏腑关系失调,不宜用发汗、呕吐、泻下、温补、清热、补消之法,则可采用调和之法。现在很多中医用加味逍遥丸治疗慢性肝炎,也是一种调和剂。
温热疗法是一种使用温热药物来补益杨琪和驱除寒邪的治疗方法。当人们吃辛辣食物时,如辣椒、胡椒、肉桂、生姜等。,他们常常感到胃里燥热,不仅食欲大增,消化旺盛,甚至使他们全身发热,所以我们说这些东西属于热药。使用温药可以起到温中散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等作用。
清热是利用感冒药达到清热效果的一种治疗方法。当气候非常闷热的时候,人们往往喜欢乘凉,喝冰水,以消除烦恼。由此可以推断,在遇到上火灼热、烦渴的症状时,服用苦寒提神的药物也能达到清热的效果。
补法是利用补药补充人体气血,增强体质,达到扶正祛邪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补法不同于补气血、补阴阳。医圣张仲景用当归羊肉汤治好穷人的故事被传为佳话。
消法是利用消食化积、化瘀软坚、化痰祛湿、利水渗湿等药物,在不损伤正气的情况下,对慢性积满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医在临床治疗中对上述八法的应用是相当灵活的。因为很多疾病的情况相当复杂,往往不是单独使用某一种方法,而是多种治疗方法一起使用,比如发汗、温通、攻补、消补等等。除了“八法”之外,历代医生还提出了许多其他疗法,也创造了相当丰富的外治法。如熏蒸、沐浴、涂抹、熨烫、漱口、堵塞、摩擦、除尘、起泡、探查和吐水、引导等。
中医灵活运用八法及其他方法治疗疾病必须遵循一些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治疗必须以此为基础。“本”是指疾病的本质。“必求其根”强调要透过复杂的现象抓住疾病的本质,找出治疗的关键。有些疾病的症状往往非常复杂。在很多混乱的症状中,不仅有主次原因和轻重缓急的区别,有时还会出现一些错觉。所以中医在治病的时候,首先要注意识别那些假证,比如“真热假冷”、“真寒假热”、“极虚盛”(真虚实)、大实胜(真虚实)。否则寒热不辨,虚妄被表面现象所重视和迷惑,不仅治不好病,甚至会造成医疗事故。
第二个原则是强身祛邪。中医认为,所有的疾病和证候都是由善恶双方力量的波动引起的。“正”是指人体的抵抗力和修复能力;“邪”是指疾病和邪恶。“正气存内,邪气不可为”,“邪气聚于一处,其气必亏”,指人体正气旺盛,不易受病邪侵袭;反之,人体的正气如果受到邪气的侵袭,就会受损。所以医生治病,一定要努力帮助人正气,增强体质。与此同时,他们必须设法摆脱致病因素,从而摆脱致病因素,恢复致病因素,使疾病转化为治愈。这个原理叫做扶正祛邪。
治疗疾病,首先要看健康因素和致病因素的盛衰。致病因素明显但健康且不太弱的,以“祛邪”为主;若因正气不足而致病力不强,则应以“扶正”为主;如果正邪虚弱,则应采取“扶正”和“祛邪”并重的原则。但需要注意的是,扶正不应造成“留邪”的恶果。有的人有病总喜欢吃补药,庸医也喜欢投别人。结果往往“闭门不出”,留下很多危害。特别是一些急性传染病,发病急。如果正气不是很弱,就要及时驱走。另一种情况是祛邪不伤正气。红楼梦里的胡医生不懂这个道理。他在给文婧治病的时候,犯了一个大忌,就是除恶伤权。晴雯本来是小病,偶尔感冒,但胡医生搬出了很多紫苏、桔梗、防风、荆芥等解表药,用了枳实、麻黄等猛药。难怪贾宝玉叫他“该死,该死”。贾宝玉道:“虽是疏散,也不可过分。在旧年,我生病了,但是是伤寒,饮食停滞在里面...我买不起麻黄、膏药和枳实之类的虎狼药。我和你(女仆)就像...刚刚开放的白海池塘。我买不起的药你哪里买得起?”
除上述原则外,还有积极治疗反对治疗原则、同病异治原则、异病同治原则,以及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原则。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医治疗原则一直贯彻着从整体出发,联系不同的时间、地点、人的情况,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