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药的研究进展
中国古代在本草方面有过辉煌的成就。到16世纪末,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问世,本草学发展达到顶峰。以后会慢慢发展。本世纪初,用分类学的知识研究了《本草纲目》等书中的动植物学名。我国生药学的教学和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赵(1883 ~ 1960)。1934年赵、徐伯桢合编《现代本草学》第一册《生药学》,1937年叶三多编《生药学》第二册。这两本书是当时介绍现代生药学的中文著作,也是生药学课程的教材。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中医药政策指导下,发展了中医药事业,加强了药学系的生药学课程,在各省市设立了中医学院中药系和中药研究机构,在药检所设立了中药室,加强了教学、科研和质量检验。50年来,中国医药科技工作者对中草药进行了多学科研究,取得了显著成就。
资源的调查和安排
1949 ~ 1979期间,我国生药学研究以中药材资源和经验的鉴定调查研究为主,先后编纂出版了第一套中药材鉴定参考资料(1958)、《中药材手册》(1959)、《中药年鉴》(65439)。后来从1970到1975,开展了群众性的中草药运动,全国各地的医疗卫生人员下乡调查采集中草药,为农民防病治病。在这个过程中,编写了上百本地方中草药手册;完成研究后,它可以为农民预防和治疗疾病。在这个过程中,编写了上百本地方中草药手册;经过整理研究,编纂出版了《全国中草药汇编及其彩色图集》(1975 ~ 1977)、《中药大辞典》(1977)、《中草药志》(1976、65438+)。这一时期,调查总结的对象从常用中药扩大到民间用药,中药材的数量大大增加,内容也比以前丰富。此后,新华本草纲目(1988,1990,1991),中国本草目录(1988,1990),中国民族药理学,和。
1982年,国务院作出了对我国中药资源进行系统调查研究的决定,并制定了发展规划。1983 ~ 1987期间,全国组织专业队伍开展了中药资源普查,取得了丰硕成果。1994年中国中药资源丛书编撰出版。包括《中国中药资源》、《中国中药资源集锦》、《中国中药区划》、《中国常用中药》、《中国药材图谱》、《中国民间单方》,是一部系统的中药资源专著,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通过资源调查和专题研究,基本摸清了天然药物的种类、分布和民间应用情况。已知12807种,其中植物11146种,动物1581种,矿物80种,其中87%来自植物和药用植物。在调查研究工作中,各地发现了许多丰富的新药来源。如新疆的紫草、甘草、川贝、阿魏、茵陈,青海的枸杞、党参,西藏的胡黄连、大黄,青海、西藏的滨蒿属植物,云南的砂仁、诃子、马钱子、儿茶、芦荟,广西的安息香,广东、广西的降香、苏木、萝芙木、猪屎豆根。此外,还对用作合成类固醇激素和避孕药的原料的薯蓣属植物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为制药工业提供了可靠的数据。
随着研究工作的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收录的药材数量不断增加。中国药典1953版收录78种药材,1963版增加到446种,1977版收录882种中药材(含少数民族药)、中草药提取物、植物油及部分单味药物制剂,1985版收录765438种。《中国药典》从1993开始英文出版。
养殖和饲养
新中国成立后,科技人员对一些重要中药材的栽培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药用植物的引种驯化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我国重要植物园和药用植物园引进了4000多种药用植物。目前,我国种植的大宗中药材有150多种。利用杂交、诱变、多倍体、体外受精、原生质体融合、花药培养等生物技术,获得了浙贝母、延胡索、生地、吴茱萸、薄荷、枸杞子、附子、薏苡仁、百合、猪苓、虫草等高产优质新品种。许多重要的进口药材也已成功引种栽培,如西洋参、豆蔻、丁香、藏红花、胖大海、非洲萝芙木等,其中许多已达到规模化生产的规模。
1993年,中国第一个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也在浙江省中医研究院成立。
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主编的大型栽培科学著作《中国药用植物栽培学》已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1991)。
一些珍贵的动物药材,如麝、熊、蝎子、蛤蜊、甲鱼等都进行了研究。先后成功开展了喂鹿、锯绒、养麝取香、活熊取胆、蚌育珠等工作。
也使用了一些现代生物技术方法,如人参、西洋参、三七、紫草、延胡索、甘草和山莨菪碱的组织培养技术。对于一些来自真菌的中药,如冬虫夏草、灵芝、蜜环菌等,其发酵培养技术已有研究,并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商业化生产。
近年来开展了中药材无公害栽培技术研究,生产山楂、金银花等绿色中药材取得了成功经验。
中药的鉴别与质量研究
中药品种多,产地广。由于本草记载、地域药名、使用习惯的差异,同类产品、替代品、民间用药不断出现,中药材同名异物、品种混淆现象普遍存在,直接影响中药材质量。因此,对来源复杂的常用中药材进行系统的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是保证和提高中药材质量、促进中医药标准化、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多源药材的比较研究也可以提高新药源开发利用的科学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六五期间(1980 ~ 1985)将异物同名品种的系统研究列为局级课题,其中贝母、金银花、大黄、石斛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增加研究范畴,拓展研究深度和广度,提高研究水平。经论证,常用中药的品种安排和质量研究列入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1986 ~ 1990)。本项目分南、北两个协作组,常用中药研究分123类(专题)各类专题针对* * * *制定的主要内容和技术方案,采用多学科方法对多源中草药进行系统研究,即在查阅国内外文献和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药源调查,采集原植物标本进行分类学鉴定;收集对口药材和商品进行形态、显微和理化分析;并对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研究,做出综合质量评价。经过五年的研究,已经完成,大部分课题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这项研究的规模、广度、深度和成果都是前所未有的。研究成果对于澄清混淆品种、提高鉴定技术水平、保证药材质量、保障用药安全有效、修订和制定药品标准、开发利用新的药源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这一成果已发表在专著《常用中药材的品种整理与质量研究》中。
在“七五”攻关工作的基础上,论证了“八五”继续将常用中药材的品种安排和质量研究列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1991 ~ 1995),并完成了另外100种常用中药材的深入系统研究,即将出版专著。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将继续进行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中药材质量标准》(1996 ~ 2000)的标准化研究,最终建立80种常用中药材的国际参考标准。5438年6月+2000年10月,又开始了70种。
提倡生产和使用当地药材是中医控制药材质量和保证临床疗效的有效方法。1997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将中药材道地性的系统研究列为重点课题,选取芍药、金银花等7种公认为道地的药材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学科、多指标、客观化的方法,在整体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上研究来自同一物种道地与非道地药材的鉴别特征,以及功效与质量的关系。揭示生物多样性、药用部位变异性、DNA多态性和生态环境之间内在联系的自然规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物技术,全面研究道地药材的道地性,为确定道地药材的基地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该项目将于2002年完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5438-0999将优良中药材生产中种植资源调控机制的研究列为重点课题。
同时,在各地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文,从资源、特征、显微鉴别、理化鉴别等方面对多种中药进行了考察(详见许院士系列综述——近年来我国生药学研究进展)。
中草药活性成分的研究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1994,在化学和药理学方面对200种左右的中草药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鉴定了600多种药理活性成分。
近年来,从常见的生药和民间药物中分离出几种活性成分,如治疗老年痴呆症、防治心血管疾病、抗肿瘤、抗HIV、肝炎、抗过敏、抗脂质过氧化、降血糖、止血、抗菌、消炎、促进免疫等。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对阐明中药治疗的物质基础、中药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以及新药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炮制研究
中药炮制的目的是去除或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增加药物的疗效。研究了约70种中药炮制工艺,揭示了许多炮制原理。例如附子炮制的减毒是由于双酯型生物碱水解成相应的单酯型生物碱和胺醇。附子是一种常用中药,附子经过炮制后,毒性大大降低,其所含的对心血管系统有作用的有效成分能够发挥有效作用。再比如很多含生物碱的中药,往往用醋炮制,因为碱和酸中和形成生物碱盐,可以增加水溶性,增加汤剂的疗效。
目前已整理总结出500余种传统中药炮制方法,并编撰出版了《中药炮制经验集成》、《历代中药炮制资料汇编》等专著。
近年来,在中药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研究中药炮制原理,比较炮制前后有效成分和药理作用的变化,不仅对改革炮制工艺、制定炮制质量标准有意义,而且对逐步建立临床炮制学、炮制工艺学、炮制化学、炮制药理学等中药炮制学新分支有意义,促进中药炮制学的发展和完善。
现代生物技术在生药学研究中的应用
DNA分子标记技术在中药质量研究中的应用只是近四五年的事情。1994香港中文大学邵实验室首次报道用AP-PCR鉴定人参和西洋参,次年又报道RAPD鉴定人参及其伪品。随后,中国、香港、中国大陆、台湾省、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研究人员相继进行了这项研究。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DNA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进化、分类和鉴定中的应用。研究的品种有:甘草4种(RAPD)、铁线莲7种(RAPD)、木蓝8种(RAPD)、淫羊藿8种(RAPD和PCR-RFLP)和黄芪14种(PCR-RFLP)。二是DNA分子标记技术在中药材鉴定中的应用。研究的品种有:人参、西洋参及其伪品(RAPD、测序、探针)、龙胆草及其伪品(RAPD)、蛇(RAPD)、海马(测序)、龟板、鳖甲(测序)、甘草(RAPD)、鸡内金(测序)、紫河。第三,DNA分子标记技术在种内变异研究中的应用,包括冬虫夏草(RAPD)、苍术、白术(RAPD)、当归(测序)等。
新药开发
近年来,大约有200种新药是直接或间接从中药中开发出来的。其中近一半是单味中药或其有效成分、有效成分衍生物或中药有效成分,甚至是中药全提取物;其中一半以上是由中药复方开发的新药。
海洋药物研究
海洋是生命的发源地,物种复杂多样,包括约50万种动物和13000多种植物,约占地球资源的80%,是一座有待开发的宝藏。例如,在10珊瑚中发现了43种新化合物,在10海绵中发现了39种新化合物。海洋生物所含的化学成分新颖,结构复杂,往往具有很强的特殊生物活性,是人类未来开发新药的原料基础。
此外,民族医药的研究、开发和利用也取得了许多成果。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都为人类医学做出了自己特殊的贡献(详见教材第十一章)。
如上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0年间,我国生药学发展迅速,成绩显著。然而,中医药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学科范围广,难度大,周期长。需要多部门、多行业、多学科、多层次、多方向的合作,分工协作。按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在突出和发展中医药传统特色和优势的前提下,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开展中医药系统研究,在不久的将来开发出更多的中药,合法进入欧美国际市场,为人类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