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养耳朵
想要知道如何保护耳朵的听力,首先要了解什么原因会导致耳聋,耳聋有哪些种类。
根据耳聋的性质,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1,传导性耳聋
2、感音神经性耳聋
3.混合性耳聋
第一,传导性耳聋
声音传播过程中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造成的耳聋称为传导性耳聋。常见疾病有:先天性外耳及耳部畸形、各类中耳炎、耳外伤、耵聍栓塞、耳硬化症等。
第二,感音神经性耳聋
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内耳发生畸形或病变,导致神经将听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听觉通路,从而产生障碍引起的耳聋。常见疾病有:先天性内耳畸形、药物性耳聋、病毒感染(腮腺炎等。)、爆发性耳聋、噪声性耳聋、突发性耳聋、老年性耳聋、听神经瘤等。其中,药物性耳聋最为常见。例如,链霉素的不当使用导致许多失聪儿童。
第三,混合性耳聋
其特点是上述两种耳聋同时具有这两种特点。常见的疾病有:多年的中耳炎,没有经过系统的治疗,最后导致混合性耳聋。
当你知道了耳聋的几种类型和耳聋的原因,就很容易理解如何保护耳朵了。
1.出生24小时内的婴儿应进行听力筛查,对疑似听力障碍的婴儿应定期随访。一旦确诊耳聋,可以进行早期干预治疗。
2.尽量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氯霉素等。如有必要使用,还应密切观察听力变化,一旦出现耳鸣、口角等症状,应立即停药。
3.如果新生儿出生后发现外耳变形,应该去大医院的耳科进行专家会诊。
4.患有呼吸道感染的孩子很容易诱发中耳炎。一旦患上中耳炎,要及时去医院,以免留下后遗症。
5.耳道内有耵聍(耵聍)栓塞,要在医院由转院医生取出。
6.尽量不用或少用随身听,尤其是音量过大,噪音刺激很强,长期使用会造成噪音性耳聋。
7、长期在嘈杂环境中工作(纺织车间、电锯电钻等。),要注意戴防护耳罩。
8.远离或避免燃放大型烟花爆竹。
9.不要对突然出现的一侧耳鸣耳聋掉以轻心。应该马上去医院请耳科医生看病,以免耽误最佳治疗时机,造成终身遗憾!
10.老年性耳聋患者应去条件好的医院检查,选择合适的助听器,提高生活质量。
人的耳朵不仅美化面部,还有听觉和位置感(平衡)等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耳朵是接受声音刺激的听觉器官,其内耳的前庭和半规管也是平衡器官。外耳(耳廓外耳道)起声音采集作用,中耳(鼓膜听骨链卵圆窗)起声音传递作用,内耳(耳蜗的听神经末梢)起声音感知作用。耳朵任何部位的病变都会影响听力。听觉功能对于人类认识社会、改造自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语言和声音,他们可以相互沟通,交流思想,协调工作,共同生活。听觉系统也有分辨响度、音调、音质的能力。一个熟练的工人和司机可以通过听觉来判断机器的运转和故障。人们可以立正、行走、跑步、骑自行车、潜水、滑冰、高空作业等。在日常生活中,内耳平衡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前庭出现病变,可能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站立不稳等。既然耳朵有这么重要的生理功能,就要注意爱护和保护。如何保护耳朵?我提出以下几点,供读者参考。
1.防止冻伤和外伤。耳壳暴露在头骨的两侧。除了耳垂,都是由可活动的软骨和皮肤构成,血供差。冬春季和寒冷地区容易发生耳朵冻伤,要注意防护。打架、车祸等意外,或者父母管教孩子,经常用手打耳朵,导致耳廓撕裂或鼓膜穿孔。外伤性鼓膜穿孔后,禁止冲洗或滴药。用消毒棉球塞住耳孔,口服消炎药。在刺耳针、囊肿穿刺或刺耳眼时,必须进行严格的消毒和无菌操作,以免发生骨膜炎。
2.纠正挖耳朵的坏习惯。耳道内有皮脂腺、耵聍腺和刚毛,常伴有病菌。有些人喜欢用发夹、火柴棍、手指等挖耳朵。,造成外耳道皮肤损伤,感染后易发生脓肿和骨膜炎。挖耳朵时被别人撞,容易造成鼓膜破裂,感染后中耳炎会影响听力。俗话说“不挖耳朵不聋”有一定道理。
3.防止蚂蚁、苍蝇、昆虫进入耳朵。夏天孩子在户外睡觉时,小昆虫、蜈蚣等。经常误入耳道。中耳炎患者耳朵里有一股恶臭,容易引来苍蝇。它们应该由专门的人员看守和保护。如遇耳朵滴油或麻药,让其窒息而死,再取出,视病情处理,避免感染引起炎症和耳聋。
4.游泳时防水呛水游泳时,耳道进水后,可以把头歪向一边,跳几下,水就能自动流出来了。游泳、潜水或潜水时,鼻腔咳嗽、呛咳,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腔,容易引起中耳炎。没有掌握游戏要领的人最好不要做潜水和潜水,因中耳炎鼓膜穿孔的人更要谨慎。
5.婴儿喂奶喝水,防止咳嗽和呛咳婴儿的咽鼓管短、粗、直、低。所以喂奶喝水不能操之过急,头的位置也不能太低,否则容易咳嗽呛咳,分泌物和乳汁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腔,容易造成中耳腔感染,影响以后的听力。
6.防止噪音和爆炸性耳聋。长期在嘈杂环境中工作的人(噪音大于85分贝)可引起感音神经性耳聋;响亮的敲击声或大气压力的突然变化会导致内耳损伤和耳聋。预防措施:降低声源强度,远距离或屏障外操作,有条件时使用消声器、抽气机、吸声器;也可以戴耳塞减少工作时间或者摆脱嘈杂的环境。不要呆在嘈杂的环境或有大声敲门的场合。
7.药物性耳聋的预防目前,知道药物和化学物质可导致耳聋的人至少有90种,药物性耳聋较为常见,50年代仅占获得性耳聋的3%,70年代占35%,90年代初占43%,90年代末占54%。常见的致聋药物有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硫酸链霉素、新霉素等。尤其是幼儿和体弱者更容易导致耳聋。如果能早期发现药物性耳聋并积极治疗,部分听力可以恢复,但大部分晚期无法治愈。药物性耳聋主要是预防。对于幼儿,上述药物应禁用或慎用,急用时也应按照药典规定使用,决不能超过剂量。治疗过程中应仔细观察患儿对噪声的反应,或做客观的听力检查,如声阻抗、听觉诱发电位、耳蜗电图、听觉脑干反应、耳声发射等。
8.运动预防呼吸道疾病。经常运动,增强抵抗力和免疫力,预防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流行性感冒、百日咳、猩红热等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容易诱发急性卡他性中耳炎、化脓性中耳炎、迷路炎,严重者甚至引起耳聋。患儿在发病季节得了上述疾病后,不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还要注意患儿的听力情况,及时去医院治疗。
9.耳朵任何部位的疾病不及时治疗,都可能引起不同程度、不同持续时间的耳聋,如耵聍栓、耳道脓肿、中耳炎、突发性耳聋等。,应及时治疗,尽量减少听力损伤。一些全身性疾病,如流行性腮腺炎、脑膜炎、败血症、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都会损害听力。治疗原发病的同时注意听力保护,及时到耳科检查治疗。
继“爱眼日”、“爱牙日”之后,近两年提出“爱耳日”是非常正确和重要的。希望每个人都要保护好自己的耳朵,让自己一生都和人一起发挥生理功能,在声音的世界里快乐地学习、工作、生活,把“无声世界”的人数减少到最低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