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生存能力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也许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些行为原本就是错误的行为,但正是这些习惯性的生活细节导致了孩子从小缺乏独立锻炼的机会。
有些家长认为吃饭穿衣等生活技能不需要练习,孩子长大了自然会有。其实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会让孩子从小就形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也会导致孩子形成惰性心理,遇到问题拒绝思考,无法独自处理事情。从孩子发展的角度来说,不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就等于剥夺了孩子发展自理能力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会失去独立能力,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
现在很多父母都太宠自己的孩子了,尤其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从小就像小公主小皇帝一样被捧在手里。我怕我睡觉的时候他会吃惊,我怕我吃饭的时候他会噎着...出去玩的时候经常是“保姆”“保镖”,擦鼻子,整衣服,走路都寸步不离,生怕孩子摔倒。一个在过度呵护下长大的孩子,怎么谈得上自主?还是多给孩子空间,让他们多做工作多动脑,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因为孩子一旦失去这种关心,往往会表现出不知所措的恐慌和迷茫。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刚进幼儿园的孩子总是哭闹,大吵大闹,难以适应,往往伴随着焦虑和排斥。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3岁左右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敏感时期。孩子3岁左右,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发展,逐渐表现出独立的倾向。他经常拒绝大人的帮助,尝试自己做一些事情。孩子在3岁左右要求自己做事是很常见的。父母应该抓住并利用这个大好机会来培养他们的独立性。要从小给孩子建立独立的人格和意识,越早培养越好。
1抓住孩子独立性培养的关键期
两岁左右是儿童独立性发展最快的阶段,最初的自我概念出现,开始用第一人称“我”称呼自己,如“给我”、“我要”、“我要”、“我自己来”等。,而且他们有自我独立的意向。
孩子的这种初步尝试,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步,也是孩子可喜的进步。大人要抓住孩子想要独立的敏感期,掌握必要的教育策略和要点,让孩子的独立要求得到满足,不要让孩子在被拒绝后失去自我尝试的兴趣和好奇心,反而促进过度依赖的形成。
2.尊重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探索的兴趣。
受身体发育水平的限制,幼儿在肌肉力量、动作准确性和灵活性方面都不成熟,生活经验不足。虽然他们做事态度积极,但往往会把事情搞砸,带来一些混乱,打破原有的家庭生活秩序,这是不可避免的。这个时候,孩子做的不好,被大人搞砸了也不会自己做,所有家长都会代替做。之后,孩子会逐渐失去做事的兴趣,逐渐养成依赖大人的坏习惯。
3.让孩子们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
中国著名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孩子能做的事,都应该由他自己去做,而不是由他来代替。”日常生活中要遵循“大人放手,孩子动手”的原则,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让孩子从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开始。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因势利导,通过具体细致的示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难,教给孩子一些自我服务的技巧。
4.教会孩子选择的权利,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
5.循序渐进的提高和锻炼。
独立性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对孩子的发展提出过分不合理的要求。你不能怪孩子一时达不到你的要求。为了让孩子一步步提高和锻炼自己,家长不仅要及时提供一些指导和帮助,还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还要以身作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