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富解读《梅花草堂集》
张大富,江苏昆山人,喜交朋友,喜读书,学识渊博,心胸开阔,兴趣独特。正如他的朋友陈继儒在《梅花草堂笔谈》序中所说:“穷则不能待客好客,老则不能买书而要好好读书,老则不能博采众长,读书方知其人。”
这本书* * *是853本,从皇帝大臣到文人僧人,树木花草,鸟兽,人间梦境,春夏秋冬,都是用文字写的。从中可以领略时代人民的风貌和社会风俗,刷新人们的耳目。因为它记录了富贵谷、屯田垦荒、漕河、航运等世俗事务,也足以为历史做准备。
《梅花草堂笔记》中也有一些赞美明朝繁荣的作品,如卷十三《太常初》,表现了一派太平景象:“太常开始纳税时,为何不同时交关良?舞之动荡,即穷巷妇孺皆命,一花一百三十。民不见其苦,喜谈国事,欲掩其泪,如丧,若有此事也。”这篇文章充满了对明朝的怀念。需要指出的是,清代《梅花草堂笔记》的通俗版,经过了孙廷毅和张大富的钱的修改和补充,必然会表现出缠绵悱恻和怀旧之情。孙安春在序言中明确写道:“各位先生、老师、朋友,互相倾慕,都是先爱上我的父亲,每一份遗产都是怀着敬意准备的。”独白和诗单独存在,也不是九原的大幸!“这种悲凉的叙事流露出极大的反清情绪,所以这本书在清乾隆年间被列为禁书。
这本书的主要特点是“爱情和事情往往是冷话错话”。比如《中庸》第十一卷,作者以“掘塘鱼取之于日”和“数钱买鱼放生”作为不慈不慈的两个例子,但作者接着写道:“不养不杀,就叫菩萨,唉!中庸之道殊难,百姓难得长久!”众所周知,《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中庸》是儒家伦理,指的是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无可挑剔的态度,被认为是最高的道德标准。所谓增加一分太长,减少一分太短。“一切都不太热。但《碧潭》作者将其与老子、庄子的无为混为一谈。不是作者不知道“中庸”的含义,而是故意曲解。如《不可使人知》第十四卷中写道“名圣总脱口而出其言:‘民可使,不可使人知。"
为什么老公做不出知者?昨天长乐一直不在乎有没有看到国王的兴亡,他的丈夫知道他不能做什么!”“人可使之,不可知之”,这是圣人孔子的观点,无知者,长乐是五代冯道的名字。冯导一生都是统治者中的“不倒翁”。作者用冯道的态度来嘲讽和反驳孔子无知的观点,多么有说服力啊!既抨击了“民可制,而不知”的谬论,又揭露了统治者只知自保的极端自私观。再比如,在《举业》第二卷中,作者以讨论和问答的形式写道:“举业可以尽可能精彩,但交给真实却没有任何收获。试着改练川梅。李子说:‘你应该是病了,为什么不用儒生的酸技来说呢?不用担心会招来嫉妒!“‘赋予意义可以理解,但我最讨厌非儒生的耳朵,儒生要是愿意自己接自己的吐槽就好了!’"
可见作者是非常讨厌儒家思想的。《碧潭》也喜欢借古论今,扬善抑恶。比如《唐子畏》第一卷,作者直截了当地写道,“我看着历代英雄豪杰,慷慨允诺洒杯,仁义脱胎换骨,于是与他人共结伟业。我看今日才情,不在乎脸面,但酿酒时心已变。”作者认为这种心有灵犀、面有灵犀的人才陋习是社会造成的:“一个手握天下人才的秀才,偶然厌倦了负俗,委身于草,与一个菜丫鬟交朋友,角巾太大,这还叫狂与悲!”在《梦》的第一卷中,作者讲述了和尚佛印煮猪等待紫湛,紫湛依然伴着晓云的眼神,酒醒时歌唱,透露出他永恒而独立的思想意趣。
《碧潭》中还有一些记录日常生活、充满生活情趣的篇章,如品乐、品酒、吃橘子、吃竹笋等。在第一卷,记录如下。只有当你打理休养所的时候有了头绪,你才能带着火炉安静地坐在里面,打个盹就不会头晕了。听到儿子的书,心里是高兴的,可是灶满了,灶满了风,茶就熟了。三月不下雨,井水如露,敲门留坛子何必来惠泉。厌倦了张生的嘴馋,汛期家属说:老集得了两个益水器,一个宝蕴泉,我取了两个味。味道的原因,让我儿子读李拓翁的书烧得很快,却异常清醒,异常健康,想起五月中旬,他在武城烧了一盏灯,尝了一口春天的味道,自称仁阴初夜。今天怎么会发生这种事?
《品泉》的开篇句子描述了一幅幸福的家庭画面:在沸茶的喧闹声中,父亲昏昏欲睡,忽然听到儿子朗朗的读书声,令他“喜出望外”,但随后作者笑着回忆起与吴城友人的“品泉燃灯初夜”,于是命儿子读李志的《焚书》。
再比如“吃笋”:冻笋出土时,口感醇厚爽滑,却不油腻。他们身上覆盖着所谓的纯气,已经十几天没有春天了。但是竹笋是硬的,吃了以后还存在牙齿和脸颊之间,尘归尘。书笑了。
还有一些描写景物花卉的篇章,短小精炼,但清代可以欣赏,如《十卷纪》、《月华》、《玫瑰》等。:“早晨来时,姬色喜人,院中花草茂盛。所谓生气的人是什么?”阴寒内敛,雨露助你,见阳光,路漫漫其修远兮。你可以写一首诗,说“我靠近香草就生气,我就泼汤尝新政治。从此我就知道有多厉害了,经过风风雨雨也不担心人了。”
风雨阴沉,当天坐在休息室里想都没想,就睡觉了。然而少妇却说,月下的彩云,鲜艳多彩。一开始,白云飞的耳朵很漂亮,月亮上的时候颜色不一样,周桓就像一个轮罩,月光也是月亮。水之精,其华应在雨后,秋冬多,春也采。久旱逢甘霖有所体现也是合适的。
三天前就要进县城了,架子上有几朵玫瑰。我想笑,心里很可惜。我若归来,寂寞求雨,名胜满帘。所以,我的孩子高傲痴情,我没有自爱,不如空灵婉约。
“我要微笑”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玫瑰娇柔柔美的花姿。作为一个著名的自得其乐的人,《碧谭》中描写花的篇章很多,如卷三《千叶青梅》:“梅以绿萼为佳。但是,我没有看到千叶的青梅。去年正月二十九,我在的书店碰到了魏的南方。这首歌是芬芳的和绿色的,英英在催促我。我点了灯,灯亮了。吴生不时地弹钢琴,申生吹笛子,李生演奏音乐,而苏遇不懂喝酒。我喝醉了。如今,一年过去了,梅萼轻寒。我偶尔想去看看那个地方,用虚山王伟烈之语。没酒大家都会醉是真的,难怪一年后再看这幅画,大家都觉得能闻到香味。
赏花、饮酒、烹茶、品春是这些名人所爱,与古代大师谈诗谈画是他们所向往的。《碧潭》第一卷《阎志》一文明确表达了这种生活愿望:“净煮雨溅虎丘,寺后如意连几缸,坐楼上望西山,窗明几净,玉兰树开始散尽青翠。”这恐怕是中国知识分子生活画面的最高理想,但真的能实现吗?有多少人能做到?那真的只能“问上帝方便吗”。
《碧潭》中也有一些篇章记录了家人和朋友的事情。素材虽小,但人和事都很鲜活生动。比如《我的女儿》第七卷:申生的远门刚完工,然后是邻居家的火蔓延到了他家。老少几个孩子为了保护袋子打起来了,而我孝则在老二的竹林下移动躲避大火,动作照常停止。我配得上我的女儿。人们说他们又穷又累,但是他们不知道去哪里担心,所以他们是孤独的。毛毅那天,通过大家的保财斗争,加上肖波的“移步如故”,在大火中救出两个孩子,一个从容淡定的女人形象出现在他面前。难怪作者得意洋洋地说“我以女儿为耻”,有的描写了一些奇奇怪怪的事,如卷一顾道民,“江上顾道民,常往来溪间,熟一人,雅不善,日复一日,见子母哭,道人问计,人说“我”什么都敢做,你可以几日不食,与众不同,一时不能知异。虽然“不知道具体有什么区别”,但顾道民的暖心热情,对于为只是陌生人的人解决问题,同样令人感动。
毕谭和其他著名士大夫一样,也涉及到一些考证,如《寒食记》卷二:“左史无关于焚介子推之事,刘新序中说司马彪阅,周举令太元令,所以寒食令禁,死了许多人,于是移介子推,禁烟三日。这真是一派胡言。有一种对穷人的仇恨,逃不出大山。至于烧木,必亡:周叔泗居仲春以木火禁于国中,云曰必有火。这就是寒食节的地方:“不管这个寒食节的来历,哪个更可信,可以知道当时确实有寒食节。现存的《梅花草堂笔记》既有《梅花草堂集》,也有单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