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洋:女人的最高智慧

过着优雅的生活。

作者:洞察,简迈青青

“我们曾经那么渴望命运的波澜,终于发现,人生最美的风景,其实是内心的平静和从容。”

被钱钟书称为“最贤惠的妻子和最有才华的女人”的江洋,过着清醒而自持的生活。

明辨是非,不要在困难的情况下改变主意。

即使到了老年,我也不再机警,不再明察,但心中点燃的那盏长明灯却一直在燃烧。

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她都活得很舒服,很平静。

1

情绪清醒:选择一个人去死,遇见一个人白头偕老

钱钟书曾经给江洋写过一段优美的话:

这句话也适用于江洋对钱钟书的感情。

钱钟书是当时清华有名的才子。他学识渊博,清高孤傲,难以接近。

江洋出类拔萃但不群:

“当江洋进入清华大学时,他才华横溢,英俊潇洒。当时有七十多个男生想做我的配偶,戏谑被戏称为七十二地煞。”

面对络绎不绝的追求者,甚至是纠缠不休的登徒子,她都拒绝了。

这些拜倒在她脚下的人,不少是世家子弟,青年才俊,但她直到遇到钱钟书才动了心。

1932年春天,他们在清华古月堂门口相遇。

当时的钱钟书穿着长衫和老式布鞋,面容清瘦。他没有一个七英尺高的人的样子,但是在江洋的眼里,他就像一盏明灯。

在江洋对未来的描述中,钱钟书机智幽默,学识渊博,眉宇间“美丽深邃”。

而且钱钟书非常喜欢江洋,这是一个美丽的女人,曾经写诗赞美她:

刚开始的时候,玫瑰的新花瓣是浸湿的。

我不知道我洗脸的时候有没有服过红花和雪花。

一开始认识君,就像回到了老朋友身边。

这种美好发生在两个有着深厚传统文化人格的才子才女身上,也是极其浪漫的。

1935年,他们结婚了。

著名文学评论家夏志清曾经说过:

婚后两人互敬如宾,弹琴唱歌,直到1998年钱钟书去世,江洋过着守寡的生活。

有一次,她的同学费孝通去看望她。费孝通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社会学家和人物。

作为江洋的同学,费孝通很喜欢她,大学时也是江洋的追求者之一,但为什么“花有意,水无情”

江洋单身的时候,当时已经守寡四年的费孝通有了重续前缘的想法。

费孝通战战兢兢下楼的时候,江洋对他说:“楼梯不好走,以后不要陷进去。”

费孝通至此彻底死了。

在这一生中,江洋对感情的态度始终是极其冷静的。

即使年轻时追求者多,即使晚年丧偶,她也很清楚自己的心属于哪里,所以从来不给别人机会。

这样可以避免爱情中不必要的干扰,也不会倾向于逃避。我们会把精力和感情都投入到一个人身上,坚持自己的永生。

作家陆思豪在《愿有人陪你从一地到另一地》中写道:

在这个越来越喧嚣浮躁的时代,我们在很多事情上都面临着太多的选择,尤其是爱情。

当“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候,我们应该清醒地面对。真爱不是填补孤独的工具,也不是攀龙附凤的“上位”。

是灵魂对灵魂的呼应,能够一起承载一生,更贴切,更实际。

2

有难就醒:人在低潮,要自己过河。

1969年,她和钱钟书被送到河南干校改造,江洋被安排种菜。

翻译家叶后来回忆说:“江洋白天照看菜园。她利用这段时间坐在小马扎上,用膝盖当写字台,看书或写作。”

同伴回忆她,“你看不到她的忧郁或悲伤,她总是微笑。”

劳动改造干校后,她写了《干校六记》。

语言简洁俏皮,风格鲜明。它以近乎粗略的方式写出了人生低谷的种种经历,以平和的笔调,恰当的浓淡,讲述了一个时代的荒诞与残酷。

胡乔木很喜欢这本书,曾经给它十个六字评价:

“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多愁善感,实话实说。”

看似平淡的散文杰作,其实都是写过去的。

那些在别人眼里恐惧、悲伤、愤怒、绝望的经历,被她内化为足够滋养自己健康的营养品,对自己无动于衷。

因为她知道,哭,哀嚎,乞求,自怜都没有用。人只有看清现状,才能战胜苦难。

就像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挫折甚至困难。

一个人在低谷的时候,只有保持足够的清醒,才能相信自己已经走到了极致,扎根大地,蓄势待发。

只有当光明来临,我们才能以重生的姿态拥抱希望。

孤独时保持清醒:忠于你的艺术,你不知道年龄,让财富和名誉像云一样飘过

1997年,被江洋称为“我一生中唯一的杰作”的女儿钱媛去世了。

一年后,钱钟书也去世了。

临死前,他的一只眼睛不肯闭上,江洋把它附在耳朵上,低声说:“别担心,我在这里!”

为了让天上的亲人放心,她特别注意自己的身体。除了饮食适度,生活规律,她还坚持每天在家走7000步。她努力保持身体强壮,以应对孤独和岁月的侵蚀。

第二年,《江洋文集》出版了,出版社准备大张旗鼓地策划一场关于其作品的研讨会。她拒绝了:

晚年,媒体不断邀请她,但她和钱钟书一样,几乎谢绝了所有媒体的访问。

“躲在小楼里成一统”,她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翻译书籍,写作。

年轻的时候,不注重名利。在我的晚年,所有的名望和喧嚣对她来说都像浮云。

7月17日她生日那天,总有很多人打电话来祝福或者上门拜访,江洋的回应是“给我吃面条就行”。

甚至在她九十大寿的时候,她还在清华大学招待所躲了几天,为了“避寿”。

她天生冷酷,却也有入世的热情。

她以家族三名成员的名义,将八百多万元的稿费和版税全部捐给了母校清华大学,并设立了“好好学习”奖学金。

2016年5月25日,105岁的江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安详地离开了人世,就像她曾经引用的英国诗人兰德的诗句:

“我的手在烘烤生命之火取暖;火已经熄灭,我准备走了。”

这个历经百年沧桑的灵魂,自始至终没有迷失过人生的方向,保持着一以贯之的冲淡与喜悦,清醒的头脑和悲喜的自洽。

不管命运给她的是暴风雨还是微风;无论是面对时代的大江大河,还是生活的涓涓细流,她都能清晰透彻地面对一切情况。

顺境中可以皈依本心,逆境中可以游刃有余,选择适度,进退自如。

这样的女人,不仅活出了顶级的智慧,也活出了人生的万千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