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中医(六)人体与天象

作为宇宙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命活动与自然密切相关。天地与自然融为一体,是“天人合一”或“天人相应”。人与天象,其实指的是人与天地的关系。

一年有十二个月,每天十二点。人体有十二经脉。十二经脉的刘著对应着星辰的昼夜变化和阴阳交替。人们随着日出醒来,随着日落入睡。人体的阴阳变化与昼夜变化同步,人体的消长对应春夏秋冬。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体质。天象的变化影响着人的生命活动,人类生命的奥秘对应着天象的变化。人体五脏对应春夏、长夏、秋冬节气,天气对应流行、升降、冷热。?

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结构在自然界中找到了对应的东西,人体似乎就是天地的缩影。人的存在和自然存在是统一的。

人体的饮食适应其自然环境。比如生活在潮湿环境的人,适量多吃辛辣食物,有利于驱寒祛湿;辛辣食物不适合生活在干燥环境中的人,所以各个地区的饮食习惯往往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一年四季不同时期的饮食也要适应当时的气候条件。比如人们冬天经常喜欢吃肥牛火锅、涮羊肉,可以增强身体的御寒能力;夏天,人们经常喝乌梅汤、绿豆汤等。,有解暑的功效。这些都是天人相应在饮食养生上的体现。阴阳双补是指通过合理的饮食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根据传统养生理论,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应保持“阴、平、秘”的健康状态。如果人体失去了阴阳平衡,就会发生疾病,通过饮食来调节阴阳杨灿,保持健康。比如人们常用甲鱼、银耳、燕窝等。滋阴生津,滋阴润燥,以补阴虚;羊肉、狗肉、虾等。常用于温肾壮阳,补精补髓补阳虚。这些都是阴阳在饮食上的表现。人体需要全面均衡的各种营养素。在保证营养全面的前提下,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适当调整饮食结构。比如阴虚的人多吃滋阴的食物;阳虚的人多吃补阳的食物;气虚的人多吃补气的食物;血虚者多吃补血食物;体质过重的人要多吃有通便作用的食物。

风、寒、热、湿、燥、火,合称六气,是自然界正常的气候变化。春天要温暖,夏天要炎热,秋天要凉爽,冬天要寒冷。自然界的六气和人体的六气是相通的。

阴阳的相移,尤其是寒暑的相移,气候的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和限度。当人体的变化与自然界的变化同步时,人就不会生病。如果气候变化异常,六气的发生或多或少,或有时有其气,气候变化太突然;当超过一定限度时,身体无法适应,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这样一来,六气就从对人体无害变成了有害,变成了致病因素。常见的外感风寒和外感风热是一样的。

夏天,热量在自然界占主导地位,人们每天在空调房里制造寒冷的环境。如果感冒太冷,人会生病,等等。

中医的治疗过程是用医学的偏见来纠正人体的偏见。当阴阳之气和五行之气和谐平衡时,人就不会生病;当你生病时,人们的这种平衡被打破了。当和谐的状态被打破,中医用草根和树皮来治病,不是治病,而是治病,就是用药物的偏向来重新调整人体被破坏的平衡。

当人处于生病的状态时,人体当然会产生一种对抗的方式。比如感冒,人体会调动体内的气血向外出汗。这是人类的自然本能。中医治疗风寒患者时,当风寒束缚在体表时,人有出汗的反应,但又发不出来。这时候有辛热辛温的药物辅助,借助药物的力量解决。当你被雨水淋湿的时候,喝姜汤,出汗也会起到同样的作用。病情严重的时候找个中医,用点麻黄桂枝,等汗出了,病就好了,也是一样。因势利导,即利用人体天然的向外抵抗力给予辅助,这是中医治疗的根本法则。如果不能顺应病情趋势,对症下药,就会适得其反。

中医是治病的,西医是治病的。具体来说,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基础是不同的。中医理论基础是中医整体观念和天人合一,辨证施治;西医理论是一门现代的进步科学。科学发展到哪里,西医的更新就在哪里,治疗的方向也越来越精细化。比如以感冒为例,中医主要是通过全身来调节感冒,针对各个症状进行处理,而西医多是针对引起感冒的病毒本身进行处理或者只是简单的处理一些症状。这就是中医和西医的区别,一个在面,一个在点。中医喜欢整体调节人体免疫力;而西医更高明,只针对某个方向的治疗。也是感冒。由于病毒的变异和耐药,西医发展出越来越多种类的西药,而中医面对的是人,同样的症状,同样的药方,用中药配制的几个方子都得到了有效治疗。

现代人对身体健康和疾病的认知越来越局限于具体可测量的身体变化。中医认识到,人生病是因为人类生命的基本规律不符合天人合一的原则,导致生命内在规律的扭曲甚至破坏,而生命内在规律被破坏后所表现出来的疾病情境,又反过来提醒和促使人们通过反思去改变和回归正常的生命规律,所以疾病也是对整个生命维持自身健康的一种警示。

天人合一既是衣食住行等生命规律,也是人类生理病理规律。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规律生活,不仅能养生,还能有效防治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