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的特点和问题
中国财政政策的主要功能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特点:6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9.6%。如果今年后几个月的数据也差不多,9.8%的财政收入增长的年度预算不会落空,这是财政部最担心的问题。
显然,困难还是很大的。
“近期财政收入增幅有所回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成品油税费改革后转移消费税增加以及部分一次性收入增加的影响。”财政部6月收支报告指出,全年财政收支矛盾仍然十分突出,财政收入持续增长的基础仍不牢固,支出势头不减。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拥军对本报记者表示,如果算上大量的或有负债和隐性负债,财政压力已经非常明显。如果经济没有明显好转,未来财政状况堪忧,财政空间越来越窄。
对此,中央政治局7月23日召开会议强调,对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要估计得更充分,宏观政策取向不能变。
从近期高层反复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来看,积极的财政政策远未退休。如何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成为决策者面临的一个难题。
“积极财政政策的方向不变,但将致力于结构调整。”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朱宝良等多位专家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前期保增长的“应急”措施初见成效,下一步将把重心从“应急”调整为“健康”。
收入和支出之间的矛盾很尖锐
税收负增长从2008年7月持续到今年5月。
6-6月,在经济刺激政策的带动下,增值税、营业税实现正增长,税收收入首次实现12.2%的正增长。
上半年,受税收收入持续负增长拖累,辅以非税收入同比增长31.4%,全国财政收入同比仍下降2.4%。
在收入下降的同时,财政支出却在大幅增加。
去年四季度安排新增投资6543.8+004亿元,2009年安排新增投资4875亿元。截至6月25日,中央财政已新增投资1.1.8万亿元,下拨资金591.5亿元。
财政部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财政盈余5073.58亿元,同比下降约57.5%,其中支出同比增长26.3%。
事实上,企业所得税等生产相关税种的大幅下调也反映出实体经济仍不乐观。对此,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马海涛指出,尤其是企业的经济形势仍未走出困境。
"目前,财政收支形势不容乐观."王拥军直言,即使“八保”成功,财政收入仍难以乐观。财政收入的波动幅度一直远大于经济增长率。
而且资金压力还不止于此。
在王拥军看来,9500亿元的财政赤字在3%的警戒线以内,但如果再加上巨额隐性债务,财政压力会非常大。据他分析,公开的官方数据不包括那些通常不透明且数额巨大的政府隐性债务。比如有财政担保和资金支持的政策性银行,发放了大量的高风险贷款。一旦出现问题,政府就要承担这些债务的本息。
税制改革进退两难
在严峻的财政形势下,既定的税制改革陷入了两难境地。
5月25日,国务院批转国家发改委《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的通知,要求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其中被广泛关注的房产税、环境税、个税、资源税再次被提及。
但记者一直跟踪采访了解到,这些广受关注的个税改革并没有进一步的实质性进展。最典型的就是资源税改革,早在2007年底就确定要出台,至今难产。
《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公布时,有专家分析,为加大财政保障提振经济、增加财政收入,一系列税制改革提速可能成为一种选择,但迄今为止,税制改革提速迹象并未出现。
有财政部人士对记者表示,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出台个税改革方案会更加谨慎,难度也更大。
现在的问题是,增加企业税负的税改会加重企业负担,不利于经济复苏;有利于企业的减税政策会进一步减少财政收入,加剧财政困难。
事实上,此前公布的高达5000亿元的减税计划,已经加剧了财政收入的困难局面。财政部上半年税收收入分析明确指出,政策性减收因素影响较大。
记者了解到,由于减税政策,尽管股票和汽车成交量大幅增加,但证券交易印花税和车辆购置税仍在减少,出口退税大幅增加也相应减少了税收。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政策趋势课题组胡少伟撰文指出,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经济运行仍将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和突发性风险。即使相关税改方案已经成熟,也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抓住时机出台。
接入结构调整
到了年中,在收支两难的背景下,下半年财政政策如何选择?
“将致力于结构调整。”王拥军等多位接受本报采访的人士在分析下一步积极财政政策的走向时,认为大方向肯定不会变。
王拥军认为,中国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产能过剩;因此,结构性减税、停止或减少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补贴、优化涉外税收优惠政策是接下来的重点。
申银万国宏观分析师李慧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前期保增长的“应急”措施初见成效,宏观政策重心将从“应急”调整为“养生”,结构调整将成为政策的主要着力点。
朱宝良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指出,下半年不宜为“保增长”而加大政策刺激力度,重点应放在落实和完善已出台的政策上。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结构调整、科技支撑、改善民生等政策,培育带动新一轮经济回升的新增长点。
“启动内需的投资不仅要着眼于总量扩张,还要立足于未来发展的宏伟规划,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胡少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