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的人性

自从我做了母亲,我在网上看了很多李玫瑾老师的视频。在育儿的道路上,李玫瑾的话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模糊的人性》这本书是朋友推荐的。在这本书中,李玫瑾老师分析了罪犯的心理原因,并计划对青少年进行心理教育。书中大部分内容都是以对话的形式呈现(内容根据李玫瑾老师访谈的内容整理),有案例,有分析,不枯燥,通俗易懂。

在我的记忆中,第一次了解到这件事是在初中的第一节课。老师借助课本给我们讲了男女生的生理差异。当时大家都很尴尬。下课后,老师给了女生一个单独的包,包里有一本介绍女生生理变化的小册子,还有一条卫生巾。李玫瑾老师在书中说:人类的性知识应该分阶段进行。

1和6岁之前,性教育就是给孩子灌输性别意识,懂得保护自己的身体。就像孩子现在4岁,知道自己是男孩;知道卫生间男女标志,男生穿裤子,女生穿裙子;知道男生上厕所,女生看不下去。洗澡的时候,指着敏感的部位告诉他:“这里,这里,别让别人碰。如果有人碰了,回来一定要告诉爸爸妈妈。”孩子问我:“妈妈,你能摸一下吗?”我说:“你小的时候,你妈妈可以帮你洗澡洗屁股。等你长大了,你可以自己做这些事情了,你妈妈最好不要碰这里。这些地方是你的秘密,不能轻易被别人看到。如果这些地方不舒服,可以告诉父母或者找医生帮忙。”

2.12岁左右,性教育就是让青少年知道“什么是性别魅力和修养”。孩子们现在知道的比以前多。“自我意识”很强,渴望被关注,也很看重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印象。所以我会刻意追求与众不同。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引导孩子知道,要想赢得异性的喜爱和尊重,就要注重自身修养。这种修养不仅仅是外貌,更是性别行为的修养。只有这样,你才能遇到一个因为你独特的魅力而愿意陪伴你一生的异性伴侣。男人的风度,女人的可爱,都是需要学习和培养的。

3.16岁花季,性教育是人类性历史教育,从而进一步了解“性与法”和“性与道德”的关系。让孩子明白,对“性”不仅有道德上的约束,还有立法上的约束,所以在这件事情上不能放纵。

性教育是人长大后必须要学的一课。学好了,可以保护自己,也可以保护别人。只有长大了,才能做一个有担当、有担当、有涵养、有修养的人。

李玫瑾先生的许多观点认为,人的犯罪与早期家庭教养有很大关系,这种犯罪行为是早期教育或情感缺失的延迟反映。

如今,或者说在生活的压力下,很多孩子没有孩子,就像流行的一句话“给你公司我也不能给你面包”,也有很多无奈。

书中说“健康的生活需要养生,也需要养心”。在成为父母之前,我们做好心理准备了吗?我们有没有决定在抚养孩子的同时,和孩子一起成长?

李玫瑾老师问了三个问题:

1.你有足够的时间陪孩子吗?

2.你有足够的耐心陪伴孩子吗?

3.你知道孩子心理发展的基本阶段吗,每个阶段父母需要做什么?

这些问题在生孩子之前就应该考虑,因为生完孩子之后,我们需要对这个可爱的小生命负责,倾注我们的爱,努力让他健康成长。

校园欺凌这几年网上也报道了很多。家长们有时会担心:如果我们的孩子发生了这种事怎么办?

校园欺凌有两面性,一面是施虐者,一面是被欺凌者。

不成为暴力的人,一定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书中说“父母对孩子的爱和善良,是每个孩子快乐成长、形成良好人格的前提之一”。孩子是一张简单的白纸。在抚养的过程中,孩子是在复制照顾者的观念和性格,所以作为父母,我们要培养自己的仪态。

为了避免被欺负,李玫瑾给出的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孩子发展体育运动。只要他有肌肉感,就有爆发力,不会轻易被欺负。二是鼓励孩子交朋友。如果你有三四个好朋友,别人欺负他的时候要掂量掂量。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要学习的还有很多,比如如何教会孩子处理负面情绪,如何给孩子定规则,如何培养孩子的博爱和情感能力...........................................................................................................................正如陶所说,适度的暴力,像游戏一样的儿童打斗,实际上是必要的。因为孩子不知道如何像大人一样找到另一种方式(比如锻炼身体、听音乐、找个人倾诉)来释放内心的愤怒和不满,所以我们应该允许孩子哭,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允许孩子发脾气(也就是大人不能保证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更不用说孩子),表达自己的不满。李玫瑾老师也反复说“要尽早给孩子制定规则”,因为越早进入我们的头脑,我们骨子里的东西就越多。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情感需求的满足是相当重要的。因为人的情绪就是在这种需要和满足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

作为第一次为人父母,我们还有很多要学的。我们要像要求孩子一样要求自己,在给予物质的同时给予足够的关心和理解。

在成长的道路上,让我们与孩子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