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析了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中秋诗,并描述了其艺术特色。
字前序曰:“陈冰中秋,饮酒过度,酩酊大醉,写此文,怀。”陈冰在宋神宗北部的熙宁九年(1076)。当时苏轼是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中秋之夜,他赏月饮酒至天明,故作此曲《水调头》。
在自然风光中,月亮是非常浪漫的,它能激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弯新月会使人想起初生的萌芽;满月会让人想起美好完整的人生;明月会让人想起光明磊落的人格。人类很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都集中在月球上。月亮简直诗意!苏轼是一个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人。中秋之夜他喝醉了酒,望着团圆美好的明月,思绪仿佛长了翅膀,在天地间自由飞翔。体现在文字上,就形成了豪放洒脱的风格。
上一部电影开头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明月是什么时候开始存在的——“明月是什么时候存在的?”向天问酒。“苏轼视青田为友,问酒之事,显示了他豪放的个性和不凡的气魄。这两句话,超脱于李白的《饮酒求月》。李白诗中说:“天上几时有月?今天我要停下来喝杯咖啡,问问。“不过李白在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的语气比较关切和迫切,因为他要飞上月宫。”什么时候会有明月?“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仿佛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和宇宙的起源;真想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下两句:“今夜不知是何年。”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得到了进一步的弘扬。明月诞生至今已有多年。我不知道今晚是什么日子在月宫。诗人想象这一定是个好日子,这就是为什么月亮这么圆这么亮的原因。他非常想看一看,于是他接着说:“我想乘着风回家,但是我害怕漂亮的建筑,而且高处太冷了。”他想乘着风飞到月宫去,但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受不了那里的寒冷。《琼语》出自《大事记》:“屈干友在江边与月戏,岂有其事?萧曲说,“你可以和我一起看。”看了半天月规,琼楼玉宇烂。“我不能忍受寒冷”,用《明太祖杂记》中的典故:在八月十五的晚上,叶静可以邀请明太祖参观月宫。临走前,叶叫他穿上皮大衣。到了月宫,实在是冷得支撑不住了。这些文字清晰地描绘了月宫的清冷,暗示了皎洁的月光,含蓄地写出了对天空的向往和对人间的留恋的矛盾心理。这里还有两个词值得注意,就是“我要乘风回家”。飞上月球,为什么说要回家?或许是因为苏轼向往明月,早已视明月为家。从苏轼的思想来看,他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对人生持超然的态度,喜欢道家养生术,所以常有出世成仙的念头。他的《千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的那种九霄云外的感觉,说:“像冯旭的风一样浩瀚,却不知止于何处;这就像是独立,羽化和不朽。“也是从望月想到成仙,可以用这个词互相印证。
但毕竟苏轼更爱人命。“跳舞找出影子就像在地球上一样!”与其飞到清冷的月宫,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清影”指的是你在月光下清晰的身影。“舞懂影”就是和自己清晰的影子跳舞玩耍。李白《独饮明月》说:“我唱。月亮鼓励我,我跳舞。我的影子在后面翻滚。”苏轼的《舞探影》就是从这里诞生的。这个词是从幻想写到天堂的,在这里又回到了爱人间的情怀。一个“欲”,一个“恐”,一个“似”,二者的转折,显示了苏轼感情的跌宕起伏。在出生与入世的矛盾中,他最终让入世的想法占了上风。
“什么时候会有明月?”这在900年前的苏轼时代是一个无法解答的谜,但今天科学家已经能够解决它。乘风入月在苏轼那里只是一种幻想,在今天却变成了现实。但是,今天读苏轼的词,我们还是不得不佩服他丰富的想象力。
下一部电影与中秋月圆的离别世界有关。“转诸葛,低洼户,不眠不休。”转和低指月亮的运动,暗示夜已深。月光转着猩红的亭子,透过雕花的门窗,低低的,找到了房间里的失眠者。“睡不着”是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聚而感到悲伤,因此睡不着觉的人。多可惜啊,月圆人不能!于是诗人怨明月说:“不该有恨。为什么要和好?”你不应该对明月有任何怨恨。为什么人走了都是圆的?这是在责怪明月故意给人难堪,给人添乱,但也含蓄地表达了对不幸者的同情。
然后,诗人转着笔,说了些安慰的话,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月有沉浮。此事古难全。”当然,人有悲欢离合,月有沉浮。当她被乌云笼罩的时候,当她赔钱不完整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为什么要为暂时的离开感到难过呢?这些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都做得很高调,很有哲理。
在字的最后,他说:“我希望人们长久地生活在一起。”“单鹃”是一个美丽的样子,这里指的是嫦娥,意思是月亮。“和涓在一起”意为明月,典故出自南朝谢庄《乐府》:“千里之外作明月。”既然人类的离别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只要亲人健在,哪怕相隔千里,也可以通过普照人间的明月,将两地联系起来,沟通彼此的心灵。“祝人长寿”是为了突破时间的限制;《千里共婵娟》就是要突破空间的壁垒。让对明月的共同热爱,把彼此分离的人团结在一起。古人有句话叫“上帝交友”。好朋友虽然天各一方,但却能心灵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友谊!王波有两句诗:“然而,只要中国保持我们的友谊,天堂仍然是我们的邻居。”意味深长,被传为佳句。我觉得《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张九龄的《望月思远》说:“月亮,现在满了海,照亮了整个天堂。”许浑《秋寄远方》说:“只待明月,千里伴君。”可以互相参考。前言中提到,这首诗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子游)的怀念,但并不仅限于此。可以说,这句话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所有正在承受离别之苦的人的美好祝愿。
这首《水调歌头》一直好评如潮。《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出,其余词已废。”认为这是写中秋最好的一首诗也不为过。这个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人生的意义。既有道理又有意思,很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宽广,它的情怀乐观旷达,它对明月的向往,对人间的眷恋,它浪漫的色彩,别致的风格,流动的语言,至今仍能给我们健康的审美享受。
-
水调歌曲赏析(三)
这首词被许多评论家视为词中的“田文”,有着李白不朽的心。屈原的《田文》有170多题;李白的《饮酒求月》是一部即兴的吊唁作品。苏轼的词是中秋赏月,高高兴兴饮酒后的狂想曲,也是“意境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
都有突然起床,问奇怪问题的特点。屈原问青田,“似痴而不傻,怒极而悲”(胡《楚辞求真新注》)。李白的《借酒求月》;
蓝天上的月亮什么时候来,我想停下来喝一杯,问一问。月亮永远登不上月亮,但月亮与人民走得很近。
明亮如镜的绿色烟雾在宫殿中飞舞,散发出冷光。只看见每晚从海上升起,又有谁知道晨曦中的云朵。
月亮在白兔的倒腰,秋天和春天,昌哦孤独的生活与谁是邻居?现在的人在古月不见,在现月却取了古人。
古人和现代人都喜欢水的流动,常见的月亮就是如此。只望对着玻璃放声歌唱,月光能长在金杯里。
李白失意,自求多福。
苏轼写这首词的时候,40岁。因为反对王安石新法,所以自邀为外州。他深切关注朝廷政局,期望重返汴京。他的心情很复杂。他在中秋节的时候,一醉方休,深有感触地醒来,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尚坤主要表达了入世与政治失意后出生的矛盾心理。见月问天,追月犹豫,徘徊于“天”与“地”之间。这与苏轼崇尚儒学而不迂腐,参禅而不放纵的思想特点是分不开的。所以,据说宋神宗读到“怕楼美,怕楼高,冷得受不了”时,感叹“苏轼永远爱你”,以此量迁居汝州。(《岁时广济》引杨坤《古今花刺》)。
值得注意的是苏轼“欲乘风归,惟恐楼美,高处不胜寒。”跳舞找出影子,在一个人身上是怎样的感觉?它所表现出来的语言和矛盾心理,一度被大家模仿,比如黄庭坚的《我要寻花问柳,直入白云深处,秀出我的彩虹》。我怕花深,红露湿人衣;赵秉文:“我要骑鲸回家,怕神仙府会以为我真醉了。笑着拍着神仙的手,几次梦见尸体”等等。
夏昆从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掉出,投身于“人间”,“怀了孩子”的含义在序言中就出来了。前三句,月色照人。转,低,照这三个字写出月光乐章的魅力。“不眠”一词在中秋节开始直接涉及人事,“怀孕”哥的意思隐约出来了。接下来的五句跳出了个人的思想,个人的离别与整个世界的离别联系在一起,让词的境界豁然提升。不仅自慰,还安慰人,意义越来越深。“沙派”的几句话,翻译自谢庄的《乐府》,即“美人走天听尘,千里之外共明月”。满月虽不圆,但明月千里,有了这一片天空,人若长命百岁,必有满月。
整个词充满了情感,但含义越来越深,在矛盾中开放。胡再云:“中秋词出东坡《水调歌头》,余词尽(《苕溪渔隐从化》)。
写完这首词6年后,苏轼(46岁,黄州人)又写了一首中秋诗——《念奴娇》:遥望苍穹,能见苍穹,无踪迹。鬼婆飞到有光的地方,冷浸一天。玉宇琼楼,来往由鸾,人在凉国。山川如画,烟树传神。我拍手狂唱,举杯邀明月,成为三客。在风中起舞,彷徨,不知会是怎样的夜晚。我想乘风返回,所以我不需要骑彭懿。水晶宫里,笛子被吹掉了,声音很大。?
其场景与前者相似,但趣味不同。钱坤的矛盾、曲折和境界的开阖,在这个词里变成了一种明朗的气氛。刘熙载曾说:“东坡词有仙生之貌。”(《艺、词、曲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