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80%的大谣言都是中老年人转发的?
正如网易用户“颜无牙”吐槽的:“骗子还是太少了,傻子都要排队。”这个“幽默”的观点获得了3万个赞,很多网友把这个消息当成了笑话。
但这不是玩笑。
近日,有消息称“慈善致富大会”在“鸟巢”举行。参与者只需支付10元,即可在活动现场领取5万元慈善款。虽然很多地方的警方早已否认谣言,但全国各地的受害者仍然前往“鸟巢”,国家体育场也关闭了。警方劝说这些受骗者回到现场,一些受害者仍然“信以为真”,甚至与被劝说的家庭断绝了亲子关系...
当网络谣言比警察的话更可信,比父母子女之间的爱更有价值,能让四面八方的中老年人相信一句空话的时候,那绝不是可笑的。尤其是当你打开微信看长辈有没有转发虚假的“震惊”和“秘密消息”时,你发现自己就是新闻里的“另类英雄”。
谣言的“大前锋”80%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科学家发现中药能在48小时内杀死98%的癌细胞,转发!”“西瓜和桃子不能一起吃。赶紧转。多一个转发就能救一条命!”.....很多人都熟悉这种充斥中老年人朋友圈的“养生秘诀”。有人戏称其为“中老年朋友毒鸡汤”。
大多数人出于“毕竟长辈也是为我们好”的考虑,认为这种养生谣言无伤大雅。
然而,近年来,许多老年人听信了网络谣言造成的悲剧。有媒体报道,湖北一位86岁的老太太患有高血压,因听到红酒泡洋葱能治病的传言而停药,导致中风。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那些以“慈善富民”为代表,以“解冻民族资产”、“宣传贯彻国家政策”为名的诈骗团伙,都是利用爱国、慈善、扶贫等情感诱因。诈骗团伙往往在微信群里采用一种中老年人喜闻乐见的说话方式,来吸引他们的兴趣,营造一种热烈严肃的氛围。
据《北京晨报》报道,这类微信群的成员互称“家人”。一开始管理员只是发起一些“支持国货,互相监督”“学习正能量”的话题。每天早上7点,会有一张国旗的图片和国歌的音乐链接发到群里,号召“所有家庭成员参加群里的升旗仪式”。
这些看似正面的“套路”,与微信圈“毒鸡汤”的宣传模式不谋而合——都是打着看似正面的旗号,带着“私货”。发人深省的是,这种模式有很大的市场。
据2016微信官方后台统计,中老年人每天发送微信消息44次,正在成为微信的活跃用户。同时,他们也在成为微信朋友圈谣言的大转发。调查显示,每月转发5条以上谣言的用户中,80%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精神世界的空虚促使老人们相信谣言。
为什么一个明显有漏洞的谣言能在中老年人中广泛传播?为什么中老年人往往成为诈骗团伙的“猎物”?多位专家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老年人上当受骗的原因很多,比如精神空虚、从众心理、家庭等。
陆女士是一家国企的退休员工。她平时喜欢在朋友圈转发一些健康知识,尤其是给已经工作的女儿。她坦率地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我真的看不出微信说的是不是真的。毕竟对自己和家人都有好处。我送这些是为了家人的健康。”
陆女士的想法也是很多中老年人转发谣言的主要动机之一。心理学家陈浩思在《社会正能量》节目中分析了中老年人的这种行为:这背后最核心的是内心的孤独。他们渴望孩子在身边,渴望孩子知道自己的生活,渴望跟上社会的节奏,而不是成为被孩子和社会抛弃的边缘人。
张敏,前媒体人,有长期的社会调查经验,接触过大量老年人被骗的真实案例。他还认为,“中老年人长期与子女分离,存在情感空虚,容易被俘虏。这种感情上的小把戏,会说服老人,甚至心甘情愿地被骗。”
在“鸟巢”诈骗事件中,虽然“每人5万元”缺少更多细节,要素模糊,谣言似乎站不住脚,但在群友的相互鼓励和加固的暗示下,终于成为了“现实”。
华北电力大学法学教授方认为,老年人对新媒体缺乏了解。“老一辈人很少怀疑传统媒体报道的虚假性,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以至于骗子拿着一本自己印刷的非法出版物,就信以为真,认为是政府批准或同意的。其实很多受害者心里已经发现了骗局,只是心存侥幸,认为自己被骗了。”
老人被骗的时候,
随着中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空巢老人的数量越来越多。如何平衡中老年人的内心需求和社会需求,将网络谣言的危害降到最低,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6至10,公安部组织部署涉案国公安机关持续开展“解冻民族资产”等微信诈骗活动专项打击行动。截至目前,* * *共打掉犯罪团伙14个,抓获犯罪嫌疑人204名,初步核实涉案金额超过7.3亿元,成功破获“三民市”、“龙国际”、“5A扶贫养老工程”等一批重大诈骗案件。但是,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正如有网友评论的那样,“不让老人上当受骗,把老人当孩子一样呵护才是王道。”
深圳之窗首席执行官陆表示:“我反对让老年人离开互联网。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帮助老年人分享人类文明的进步。”
我们小的时候,正是因为父母教导我们天上不会掉馅饼,所以才有了今天对谣言的警觉。然而长大后,长辈们却成了传播谣言的“主力军”。这是谁的失职?或许除了国家层面打击谣言的力度,孩子也要注意反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