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时节如何保养脾胃
立秋后,天气仍然炎热,雨水很多,这往往是由大雨造成的。这段时间天上烈日炎炎,地面湿漉漉的,湿热蒸人,合为湿热邪。《黄帝内经》说,湿经脾。因为脾喜燥恶湿,最容易为湿所困。湿为阴邪,容易抑制气机,损伤杨琪,导致脾阳虚,运化不通,水湿停止聚集,出现水肿或腹泻。另外,人们喜欢吃凉果、冷饮,有助于湿邪,损伤脾阳。因为脾阳虚弱,不能运化水湿,水湿不聚而生痰,所以有脾为痰之源,肺为痰之储器之说。初秋湿伤脾,埋下了冬季慢性支气管炎复发的祸根。
立秋时节的脾胃保养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多吃食物或药物,祛除湿热。最常用的祛湿药是香薷。《本草纲目》中说:香薷饮是世界上第一种治疗夏季疾病的药物。
二是多吃一些健脾和胃的食物,如茯苓等,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神农本草经》也将茯苓列为上品,说长期服用不饿,延年益寿。此外,芡实、山药、豇豆、小米等。都有健脾益胃的功效,也可以多吃。
三是忌吃生冷食物。虽然立秋后天气依然炎热,但阳气已经开始收敛,阴气也慢慢增多。吃寒性食物容易损伤脾阳,应避免吃西瓜、哈密瓜等寒性水果。
此外,穴位按摩可用于养生。初秋时,按摩丰隆穴、足三里穴和脾俞穴,可以健脾胃。丰隆穴是祛湿的重点;脾俞能健脾胃;足三里能补中、益气、通经活络。每天按压以上三个穴位100次,也是一种很好的缓解胃部夏季高温的方法。
立秋有食欲,所以他应该注意食补。
入秋后,气候开始干燥,人们经常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大便干燥、皮肤干燥等症状,中医称之为秋燥。
立秋不宜吃羊肉、狗肉等热性食物,应按中医四时五补的原则进行滋补。立秋是四季中间的长夏,要以光为辅。所谓清淡进补,就是不油腻,要吃一些具有健脾、清热、利湿作用的食物或药物。一方面可以使体内湿热之邪排出大便,消除暑热后遗症;另一方面可以调理脾胃功能,为中秋、深秋甚至冬季的健康打下基础。除了鸭子之外,兔肉、甲鱼、海参等寒性食物非常适合在立秋之后食用,以达到滋阴润肺、润燥清心安神的功效。
与肉类相比,树叶、菜花和一些果蔬的滋补作用更为突出。所以选择一些清淡的食物,适当多吃,远比进补的效果好。如茄子、鲜莲藕、绿豆芽、丝瓜、黄瓜、冬瓜、苦瓜等清淡食物都有清热燥湿的功效。
中医也提倡立秋后每天早上喝粥。粥有利于健脾,养阴于脾胃,平衡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