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最自然的人生观是什么

1.道家如何认识生命,即生命是什么?

这里所说的“生命”并不是指所有的生物,而只是指人类的生命。据我所知,对于“人生”已经有了很多解释。比如它有身体、精神、灵魂三个要素,叫做生命;神识与先天之气的统一,称为生命;形与神的和谐,叫生活;有一条路,意思是“命”就是命;都说活力和形式都是生命。道家对人生也有精彩的解释。比如吴昀的《元气论》,认为真精、申远、元气都离不开形体,形体就是所谓的生命;太上老君《内关经》“气至人体,谓之命”,“由道而生,谓之命”,即气为元气之源,气激人体,由道而生,谓之命;《太平经·延寿治法》认为精、气、神三者合称为命,更不要说神利用气而生于其中,三者相济而成治。我认为道家强调精气神和谐的“生命论”(或称“生命三义论”),仍然具有哲理性和适切性,与道家养生文化密切相关。这是道家人生观的特点之一。

二,道家对人类生命起源和形式的理解

《西游记》中说“出家人若不知其生之因,道之根,则不知道之源。”如果你想长生不老,你应该先培养你生活的基础。你能知道吗?”(《云七征》卷八十八)也就是说,僧侣知道了构成生命的元素,然后就必须知道人类生命的起源及其物质结构的生态性。在这个问题上,儒释道有不同的看法。关于生命的起源,孔子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荀子说:“从天赞美它,用它来控制命运。”。“《内聚传》云:“乐天知命,所以不忧。“儒家认为,生命的本源本来就在于天命。佛教认为“诸法无我”、“一切行为无常”,有时身体是土、水、火、风、空、识六种元素的偶然、短暂的集合体,根据命运在瞬间生灭,而“六大”、“五蕴”(色、受、念、行、识)都是虚幻的。认为生命形式根本不是真正的本体,生命没有起源,形体也是虚幻虚无的。道家既反对儒家的天命论,也反对佛教的幻术论,认为生命的本源是源于“道”的“元气”。只有原始之气转化,阴阳之气中和,才能产生人的生命。是有形有质的真实存在,是精、气、神和谐结合的产物。”形之灵聚”(《云七征》卷九十七七言),所以道家认为人的生命起源是“元气”。

早在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德经》就揭示了宇宙生成论。说:“物是混合而生的自然。孤独寂寞,独立不变,走来走去没有危险,可以做天下之母。不知其名,字曰。”(第25章)也说:“道是物,只是模模糊糊的。很尴尬,还有大象。我发呆,里面有东西;很微妙,有本质在里面。它的本质是真的,里面有一封信。“第21章揭示了宇宙的本源是“道”,“道”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物”,有象、有物、有精、有信,而不是虚无。一般的“无”只是指它细微到不能触摸,但它实际上是“在那里”的。关于宇宙的发展,有云“道在冲,用之无益。“深,似万物之祖”(第四章)。“道生一,命生二,命生三,命生万物。万物负而抱阳,趋以为和”(第四十二章)。所谓“一”即“元气”,“二”即混元和气运化天地阴阳,“三”即轻飘为天的杨琪和重坠为地的殷琦相交运化产生中和之气,中和之气汇聚成人。阴阳中和是三气,三气都是天、地、地。所以,“生命力”是生命的宗教。

关于人体结构的生态性,道家认为,万物之中,人是最灵最贵的。人的身体结构具有物质形态的真实性。这一点在很多道家养生相关的经典中都是非常具体明确的。太上老君《内关经》关于人的生命形态的定义,他说:“生于道即自然,所以物即心,……动以营身即魂,静即魂,兴以血肉即血,养神养气即精,养气清则荣,养气浊而迟则健,概括为百骸之身。”这里面没有任何幻想。吴云元气论说:元气开始萌芽,气开始形成,形成质,像鸡蛋一样形成胚,气是圆的,现成的。“启阴感阳,散发元气,怀中和,也是人。”他还说:“人天生具有天地元气,是上帝塑造的。受袁遗之气的影响,液体被提炼出来。天气减少,神会散;地气减耗,形必有病;活力降低了,生命就枯竭了。所以皇帝一回气,就回脉,补泥丸,增强元气。其实脑满则灵,灵满则气满,气满则形,形满则俗,外消八邪。其实元气凝固成骨,肠化成筋。它的生命力与体型密不可分,所以能长生不老。”中国藏经上说:“天地有阴阳五行,人有五脏血。五行,金木火,水,土。五脏是肺、肝、心、肾和脾。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那么修炼之道是无穷无尽的。肺生肾,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上下滋养,不休息...五脏五行相生相克,日夜循环,无止境。.....天地阴阳,五行之道,蕴含于人。得之者,可数阴阳,夺天地之机,享五行。无始无终,神仙不死。”这些都表明,道家在认识生命的起源和形态、自我生命的规律、追求长寿等方面是建立在元气论的基础上的,是朴素的、实用的。人体的“命”源于“元气”,人体的“命”是有形的、有质的存在,这是道家生命观的又一特点。

第三,道教对生命的态度以及“我命由我”和“长生不老”的教义

人类社会对“生命”的意义和态度有很多不同。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树立珍惜和热爱生命的观念,坚定地实践实现人生最高理想的道路和方法。

儒家认为,生命中的一切都取决于“天命”,人的生命形式在生命中必然被毁灭。只有精神上的道德风范和成就才能流传后世,一个人的一生只能是命运限度内的一生。就算他修德造功,也只会“提议在人,成功在天”,听天由命。

佛教认为世间万物都是虚幻的,世界是苦海。人生在苦海中挣扎。它既没有“人生”的趣味,也没有“人生”的价值,所以它只是追求开悟和涅槃。

道家与儒释道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主张“我命归我,不归天地”(见《西游记》),“长生贵于命”(见杜),弘扬“重人重命”的教义(见《太平经》)。正如近代著名道教学者陈撄宁先生所说,道教就是要与“天命”和“自然”作斗争,打破生死法则,摆脱自然的支配,开辟一条人可以“形形色色成仙”、“长生不老”的新的人生道路,从而最大限度地延续人的生命直至永生,使生命获得最完美和谐的幸福(见陈撄宁《道教与养生》)

《太平经》说:“凡世亡,非小事。你死了,就再也见不到这个世界,见不到太阳,见不到月亮,你的血脉也会被涂抹。孤注一掷,重事也。活在天地间,每个人都有一生,不能重生。”(卷72,无大话无效战术)他还说,“所以,我丈夫的上士恨死而活得快乐,可以向神仙取经,所以可以长寿。这个上士是第一个有遗嘱的人。”(《急学真理》卷49)。他还说:“世界服从于天地的本性。五行为藏,四时为气,阴阳也合传其类。大家都是活的开心,死的恨。”(《国家的无数战术》卷九十三)

葛洪《抱朴子对素》认为:“晨光修自然,故达其浅者,可服万物,得其深者,可长寿见。”他还认为:“求寿之人,是在珍惜自己今天所要的东西,不想虚荣,而要展翅高飞。”如果你有幸停在家里没死,为什么要快点上天?"

道教以大无畏的精神唱出“我命由我”和“重视生命”,并坚定地践行修炼之道,相信人可以“长生不老”,永远在人间享受幸福的生活。这反映了古代提倡“贵生”的人勇敢坚强的信念和意志。这是道家生命观内容中最明显、最突出的特点。第四,道教的生道合一、双修生的学说,既是为了歌颂“我命在我”、“神仙道教贵为命”的教义,也是为了宣扬“生”的创新理想。更重要的是,道家构建了一套能够同时实现“长生不老,活在人间”理想的理论和实践方法体系,这就是“生道合一”论,如何着眼于“双修生”道德经说:“生者死。生有三人,死有三人,生有三人生而动,动之死也十之八九。”第50章意在告诉世人,维持生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生有很多危机,要加保障。“生道合一”的理论和“双修生”的修炼方法,是道家为人类健康开创的道路和明灯。

吴云《漆瑗论》说:“人常迷失方向,人不迷失方向;人往往会死,但不会死。永远养精蓄锐,不要迷失自己的生活方式。长护道与命,神与命在一起,则形与神长。”司马成镇《论坐忘》说:“养生者,慎不迷道,为道者,慎不丧命,使道与命合而为一,命与道合而为一,则久而不散,长而言者,得道之质也。俗话说:‘生者大德,亦是地之大乐,人之大福,道之人之命。《西行经》说:‘我命在我,不在天。从这一点来说,修己之短,则天道有所得,人道有所失。”《太上老君内关经》说:“道之无形,因生而明;命不能恒,用道来守。生而死,道就废了,道就生而死了。如果生命与道合一,就会长生不老,成为神仙。”他又说,“老先生说:道无生死,形有生死。所以说生死之人,皆属道。形所以生者,其道也;所以死者的形式,失去了它的方式。人若能生存,守道,则永生。"

修炼道,保持道的生命力,最积极有效的方法就是为了提升自己而修炼自己。因此,道教在其创立之初,继承了中国古代神仙(石)和黄的大量成仙配方,又融合了百家争鸣和民间丰富多彩的养生配方,逐渐形成了以“双修养生”为核心的养生文化体系。说明其理论和配方都很丰富,有望延年益寿,升天成仙。如内外炼丹、说服、引导、炼气、行走、呼吸、胎息、歇息、坐忘、在家斗技等。关于阴阳、顺从、生命、存在、情感、运动、空气、温度、境界等的指导理论。也蕴含着精妙的哲理和实践经验。

第五,“万物与我为一”的观念和修行境界说。

道教除了阐述上述人生观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外,还强调修行者必须谨慎对待宇宙万物,注重三重修炼境界。即树立“天人合一”、“天地与我共存,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观念,宇宙万物都是互利的。正确对待自我的内在修养,达到宁静自正的境界;正确对待世俗社会的烦恼,达到精神超越的境界;正确认识客观外部自然环境,顺应自然,维护自然和谐,达到修行天地同道的境界。

《道德经》说,“人练地,地练天,天练道,道自然。”黄帝尹福经说:“天地为万物之贼;一切都是人类的小偷;人是万物之贼。三贼宜,三才安。”天、地、人,生生不息,相互制约,这是自然大道的规律。只有三种才能完好无损,各就其位,个体才能完好无损,保持道,延年益寿。也就是说,人不能孤立地看待自己的修养,而应该了解与宇宙万物的密切关系。在整体合作的理念下,我们应该妥善处理我们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这是从业者不应该忽视和放松的方向和理想目标。

陶弘景《滋养延寿录》说:“冀涛说:人生而长短,非自然之人,皆自由,饮食太差,淫荡过度,不逆阴阳,精神不宁,生活疲惫,百病生起,故不终其生。”他还说:“神仙经上说:我命在我不在,愚者不知此乃命之钥,故致诸疾邪者,皆妄自尊大,不知爱惜,故生于虚空。”认为内气含神,而人贵,人贵在命。生命是造型的基础,造型是上帝的工具。神用则竭,累则害。“若能静游,静虑无为,静待元气,于闲室导之,无所失顾之,饵药之,则常分好年与老年。要纵情声色,要侍奉智慧,要追求财富,就会迷失在你的怀抱里,不会送自己,不会礼让,会无节制地大吃大喝。如果你这样,你宁愿避免受伤。”《道德经》经典教导世人要在精神上提升自己,即“自知之明”,“自胜之强”,“自知不自暴自弃,自裁不立功,自尊不长”,“执锐之事,不可常存,乐此不疲,不可常存,富而骄,自留其咎”,“以德为重,皆是如此。

人生活在社会中,人与社会息息相关。修行者一方面要摆脱世俗的欲望和污垢,另一方面也要修德助人。《抱朴子堆素》说:“欲求道者,应以忠、孝、仁为基。不修德,却不能长生。”

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自然是世间万物的本源。人当然要遵循自然规律,协调阴阳,顺应自然,维护自然生态,保持和谐,才能守道长生。《黄帝内经》说:“阴阳四时对于万物是一样的,生死本源也是一样的。若逆之,则患灾,从之,则患不起苛疾。”

总之,天、地、人,也就是自我、社会、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只有通过训练,功德才能完整。总之,认识自然是要求,形神统一是关键,尊道尊德是基础,顺应自然是基础。

概括起来,道家生命观的要点是:精气神三义论;原始生命力理论,形式和质量的真理理论;生活的自我支配;重视人和生命的理论;生命与道合一的理论;不朽的实证主义;万物理论都是一样的;道家和自然主义。这是一个很大很深的话题。目前,世界上研究人类生命科学的学者都非常关注道教的生命观和养生文化,珍惜道教相关资料的实验价值和学术价值,认为这是道教对人类生命科学的贡献。我们道教徒应该努力发扬道教的精髓,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