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毒的成因是什么?

4火灾中毒现象的原因

4.1生理火

中医将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生理现象的动力,以及与火的特性相似的现象,归类为“火”如心功能、肝功能、肾功能、脾功能、肺功能、分泌功能、生殖功能、神经功能、能量代谢、激素旺盛等现代医学中的生理现象,中医称之为少火、辟火、互火、命火、龙火、雷火。在中医的基础理论中,代表人体阳气的正常火藏于脏腑之中,具有温煦和生化的功能。它是生命的体现,是生命的特征,是生命的源泉。有火者生,无火者死。

体温是生命的象征。面对一个不甘心的人,人们之所以会去摸他的皮肤,是想看看他是否还有体温。根据他的体温,我们可以确定他是否还活着,并猜测他死亡的时间。如果用手摸,会像摸冰一样,证明他已经死了。实际上,体温是火的反映。有生命之火的人,才会有体温。

4.2病理之火

中医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有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动为阳,静为阴。清则阳,浊则阴。升至阳,降至阴。白天属阳,晚上属阴。温与火属阳,寒与水属阴。在人体内,阴阳总是相互制约,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比如寒性和温性,水和火是对立的,温能散寒,寒能减温,水能灭火,火能蒸发水分,相互制约。如果阴和在相互制约中保持消长平衡,身体是正常和健康的;反之,如果阴和不能相互制约,保持消长平衡,身体是不正常和病态的。

人体的生理火虽然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但也不能太弱,也不能太强。太弱不足以维持身体的需要,太强会导致上火的不良反应。古人把人体的生理火称为“少火”,病理火称为“大火”。“少”是什么意思?也许它是“强壮”的“适合”的意思。但“强”一定是太繁华太强大的意思。在《苏文·阴阳应似大论》中,“强火则弱,少火则强;大火吃气,气吃火少;强火消散气,少火则怒”,意思是适当的火可以养心柔筋,温煦脏腑,是正常的生理火,过火伤阴伤津,是病理火。“人体之火能否保持在适当的规模,取决于阴和的相互制约能否保持消长的平衡。如果阴阳失衡,生理之火就很难保持在一个合适的尺度,无论是阳气盛还是阴气盛,无论是大还是小。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各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在病理上相互为用,相互影响(内必有外)。虽然注重局部的现代医学没有中医那么强调整体,但是从无论什么病都要给病人量体温的角度来说,现代医学认可体温是衡量人体健康指数的同一个符号。温度是多少?是生理火或者病理火对人体的反应。人的正常体温,也就是生理火,总是在36.6℃到36.8℃之间(腋下)。过高或过低,生理火都发生了病变。临床医生之所以在诊治疾病时要给病人量体温(除了一些特殊情况,量体温往往是必不可少的第一道程序),不是为了看病人是否有病理上的火,也不是为了看病人是否有阳盛阴虚或阴盛阳虚的体征,实际上就是这么个意思。

4.2饮食不当

人体的生理之火是天生的,但人在出生后,为了不衰竭,维持生命,必须不断地补充。

在自然界中,火是物质释放能量(在转化过程中)的现象。如果没有物质,就不会有燃烧、火、光和热。同理,人体的生理之火,虽然生来就有,但也不是长明灯。就像一盏灯,如果不经常加油,就会因为油耗尽而熄灭。它必须经常加油才能继续。“立命之本,在于食”(《备千金,食处之要》)。“人是以水谷为本的”(《苏文平人民气象》)。“人的健康主要靠五谷杂粮。他们一天不吃饭,就很难饿死”(食导本草)。对于人来说,除了通过呼吸获得氧气外,通过饮食从食物中吸收营养和水分是维持和延续生理之火的最好也是唯一的途径。所以,人只有吃得合适,才不会出现火力不足或火力过剩的情况。另一方面,如果饮食不当,人体会出现火力不足或火力过剩的现象。人体之所以会因阳气过盛、阴虚火旺而导致火中毒,十有八九是饮食不当,饮食提供的热能远大于维持和延续生理之火的需要。

什么是饮食不当?简单来说就是饮食不合理,不适合人的生理需求。人们常说挑食,偏食,暴饮暴食,大吃大喝,吃到作呕,嗜酸,嗜辣,嗜肉,大吃大喝,不可不当。

4.3抹灰梁的变化

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人体从环境中吸收营养的主要途径是饮食,也就是喝和吃。人体的所有功能都依赖于水谷的气,水谷的气滋养身体,水谷的气分解水谷,水谷的气维持生命。饮食是生命不可或缺的原材料。民以食为天(《后汉书·施立传》)。人们依靠食物来维持生命。如果人们不吃不喝,他们会渴死和饿死。人是靠吃一个字在世界上存在的。人一来到世上就把手指放进嘴里,这充分说明吃是人的一种本能。没有对食物和饮料的饥渴,人就无法生存。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饮食是生理火和病理火的主要来源。人类祖先很早就发现了味浓、热郁过度的热致病变现象,认识到吃甜脂可积热而有毒,可导致疾病。比如“吃了太多的甜和脂肪使人感到内热,而甜使人感到饱胀,从而转而解渴”(《苏文·冰淇论》),说吃了甜的脂肪会引起糖尿病。又如“膏梁之变,足生大疖”(《苏文通奇天论》),意思是吃了甜肥会生致命的疾病。古人把脂肪和肥肉称为“糊”,把精米、精粉等面粉和大米称为“梁”。常用的“糨糊梁”一般指脂肪和面粉、大米,长期饮食脂肪、甜、稠类食物引起的病变称为“糨糊梁的变化”。对于“膏梁之变,足生大疖子”这一句话,清楚吗?薛雪在《医经原旨》中说“足则气盛,能则气盛,味则过浓。若积为上火,则生大疖。”;张景岳在井磊说“厚味太多,若存为上火,则疖子多”;唐·王冰在《黄帝内经》中评价“膏梁之人,内有大量瘀热,故皮厚肉密,故成内有丁一”...虽然大家看法不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就是饮食不当容易上火。

4.4自体火毒

除了饮食不当引起的食物中毒外,还有外界环境污染、各种意外事故、空气污染和风、寒、暑、湿、燥、火等自然因素引起的自然火中毒,以及跌打损伤、烧米、蚊虫叮咬、地震、车祸、人体的虚弱、疲劳、饥渴等外因引起的外火中毒。自然因素产生的自然火毒和外界因素产生的外源火毒容易引起广泛关注和避免,这里就不说了。与自然因素和外界因素相比,自身因素引起的自发性火毒不容易引起广泛关注,因为还没有引起广泛重视,由它引起的火毒疾病也很多。

4.4.1自生的火中毒疾病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看到原本没有上火症状的人突然出现上火症状,比如声音嘶哑、口疮、眼睛发红、嘴角出现疱疹等等。有过暴怒或者暴怒经历的人都知道,当他暴怒的时候,心里会有一股怒火涌动,心里会愤怒,胸口好像要炸开。当你勃然大怒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心中的火在爆炸,或者说你会感到愤怒。上火的症状,如声音嘶哑、舌口上生疮、眼睛发红、嘴角有疱疹、怒火涌动、怒火直上心头、胸口仿佛要炸开、心火炸裂、怒火冲天等。,都是火灾中毒的自发现象。这么明显的自发火毒现象,在吵架中也能看到。在焦虑、不安、悲伤、疲惫、熬夜之后。

人体内火毒疾病的自发现象,往往是由于君主火或相火的亢奋,或人体内其他物质的转化而形成的,也可能是无中生有。其自发原因多是由于阴阳失调,功能失调,功能失调。

中医认为,当人体遭受饥饿、口渴、焦虑、不安、愤怒等疾病或危险时。,就会因脏腑功能失调,阳气过盛而生火,人体的生理火就变成了病理火。在《苏文调经论》中,“阴虚内热,阳盛外热。”《格致余论》中的“阳常盈,阴常不足”,是指人体在阴阳失调、功能失调、辐射失调的情况下,无论是阴虚还是阳盛,都容易上火,也是大多数人的通病。

当我们很难理解人体在“阳有余阴不足”的情况下,是如何产生自发的火毒时,参考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论述,将是一种启示意义。现代医学在解释糖尿病的形成机制时说,当人体内分泌功能失调时,体内的葡萄糖不能正常地通过细胞膜进入肌肉和其他细胞,肌糖原和肝糖原的合成就会减少。当机体不能正常利用葡萄糖时,就会引起肝糖原、蛋白质和脂肪的异常分解,肝糖原的分解和蛋白质、脂肪在反馈中的糖异生,导致血糖升高,但又不能通过细胞膜正常进入肌肉和其他细胞,血液中还有部分葡萄糖。有些人得了糖尿病后,即使不吃容易导致高血糖的食物,即使继续服用各种降糖药物,血糖也会持续偏高,只是因为内分泌功能出了问题,体内的其他物质会通过分解转化为葡萄糖。虽然现代医学没有直接指出糖尿病的高血糖、尿糖是中医的一种自发火毒的反应,但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和认为。所以所谓的自发火毒,是体内某些物质的过敏反应。

4.4.2自发火毒的因果关系

自体火毒不仅能引起体内病变,也是疾病发展的产物。中医认为,凡是表现为“阴虚火旺”的疾病,都具有既有引起机体病变的因素,又有疾病发展的产物的特点,如各种结核病、甲亢、神经衰弱、偏高血压、中风、肝硬化等,都是引起机体病变的因素,也是疾病发展的产物特点。即使是癌症晚期患者,也会出现进行性消瘦、发热、肿块增大、局部烧灼感等。

“阳常盈,阴常不足”的人体就像一座不断喷火的活火山。体内已经生成病理火的物质很难恢复,只能不断生火。所以在人体内,自发的火毒一旦产生,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消失。糖尿病之所以被称为终身病,是因为一旦患上糖尿病,可能终身无法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