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勤奋

对于“勤奋”,我理解为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日复一日取得渐进的成果,最终形成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习惯,从而达到不断自我提升的目的。

早在罗辑思维的时候,就听到罗振宇老师推荐《精进》。因为惯性,买了看了。因为这次我下定决心要在2017年底之前治好“懒癌”,所以我拿到后马上开始阅读。每次读到精彩的东西,都为遇见你的迟到感到惋惜。

今天一口气看完,我来做个“复盘”。

当我合上书时,我对以下几点印象深刻:

首先,建立平衡的时间观。

平衡时间的概念,不仅要懂得“快”与“慢”的自由切换,还要学会“深”与“浅”的相互平衡。

作者用没有柔板的交响乐来比喻现代人混淆工作与生活的快节奏生活,让人喘不过气来,焦虑不安。为了说明平衡时间概念所倡导的在工作和生活情境中采用不同时间观的必要性。

另外,引用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一句话:“学习和经商只能算是人生的第二件事。”人生第一是生活。我说的“活着”,就是“享受”、“欣赏”、“培养活力”。如果为了学习和事业而忘记了人生,那种学习和事业就失去了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再一次告诉我们,即使在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也不应该盲目地与时间竞争,而是要学会把握生活的节奏,懂得快速而放松地工作和生活。

除了掌握“快”与“慢”时间的自由切换,作者还提出了另一种新颖的时间观:“深”与“浅”时间。也就是时间的深浅。这里提到的另一个概念“流”,是通过提高时间使用的深度而达到的一种状态,是指人完全投入到一件事情中。当心流发生时,人会分心专注,甚至忘记自己的存在和时间的流逝。在这个过程中,人会得到极大的满足。

所以,当你通过阅读或者做一些其他有意义的爱好来放松的时候,你会比呆在家里追剧或者和朋友打游戏获得更多的满足感。这是因为前者的休闲品质更高,时间的使用深度更好提升。

第二,做出可纠正的选择。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即使一个选择不能改变你的一生,也足以让你的人生在某个阶段出现重大转折。”由此可见选择的重要性。但是,如果在心智尚未成熟理性的情况下做出了不太明智的选择,真的没有办法逆转吗?答案是否定的,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再选择的过程。从整个人生的角度来看,即使你做了一个不完美的选择,多年后你仍可能有机会做出新的选择,而这个新的选择可能会颠覆你原来的关键选择,从而让你的人生走向新的方向或者驶回之前的航道。这恰恰说明选择是可以被修改和重塑的。单项选择很重要,但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所以,即使你对某件事做了错误的选择,也不必后悔,因为你还有机会再做一次选择。

第三,抓住最佳时机“现在”。

一些“严重拖延者”在做一些需要立即行动的事情时,经常会说“准备好,等待合适的时机”,但他们却迟迟不采取行动。但是当你问他“什么时候能准备好”“什么时候最好?”“最好的时机已经到来,你如何认识到它并抓住它?”但他根本答不上来。众所周知,对于大多数人,大多数事,“现在”是最好的时候。与其坐等这些虚无缥缈的“机会”,不如立即行动,边做边学,关注新的机会。所以,与其在文风提高的时候想着写文章发表文章,不如立刻拿起笔,开始思考行动,在实践中实践提高。

第四,解码深度学习方法。

普通学习者和高水平学习者的区别在于,后者有意识地对信息知识进行深度解码和扩展。就像有的人只是看了一点点,不要求很理解,看完就忘了;大师善于解码,创造新旧知识的联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真正为我所用。

第五,“脱离”的不仅仅是物质。

前几年,日本作家山下英子在年轻人中倡导“分手”成为一种潮流,让一部分人摆脱了物质“囤积癖”,告别了“从买买买”,真正简化和提高了生活质量。然而,面对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许多人再次形成了精神上的“囤积癖”。手机里全是各种app,常用的不到两三个;微信关注了几百个微信官方账号,只有几个看过;我收集了无数的“好文章”,却再也没有看过;直到手机内存完全清空,才会开始逐个清空卸载。因此,知道如何收集和筛选信息是非常重要的。简化这些干扰我们思维、填满我们记忆的东西,可以让我们的大脑腾出更多的空间,处理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思考得更清晰。

第六,设计一个“逐级难度挑战”。

我们都知道“温水煮青蛙”的故事。每个人都很懒,喜欢待在舒适的“安全地带”,所以久而久之,就成了平庸之辈。我们经常听到“逆境出人才”的观点,这说明人的潜能在逆境中是可以被充分激发出来的。刺激往往依赖于一些外界的刺激,可以是一些挫折、失败或者艰难的挑战。可见,挑战和天赋是需要齐头并进的,所以人要想提升自己的天赋,经常给自己设定一些高难度的挑战是非常有必要的,最好是随着自己能力水平的不断提升,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挑战。

这本书的很多观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同时也给出了很多建议和策略,值得深思和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