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七派?

中医学术流派的命名

我国历史上的各种中医学术流派,是经过长时间的学术活动而自然形成的。其鲜明的学术观点和见解,往往是一个学术流派的成员自己提出来的,却是历代医家公认的。而学术流派的命名,往往是后人给定和确立的。正因如此,中医学术流派的名称并不统一。有的以代表人物命名,如河间派、丹溪派;有的以学科命名,如医经、经典、伤寒;有的以观点或理论命名,如滋阴派、温补派、汇通派;有的以地域命名,如沂水派、新安派、少派伤寒等。不一致体现的是多样性,没必要强求一致。

中医学术流派的分类

在中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学术流派。一般认为,中医学派真正形成是在金元时期,以刘、、、为代表,依据的是云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提出的“儒学之门在宋代,医学之门在金元”的观点。现代中医学者谢先生在《中国医学起源论》中说:“北宋以后,新论渐盛,至金元时期盛极一时。刘璋、朱立、李贽各说各话,争古一方,儒有朱成王陆。”但也有学者认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受当时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影响,出现了强调针灸、以用方为主、强调切脉的医家三派。任应秋先生认为,汉代已有“医经”和“经方”之分。[4]《汉书·艺文志》说:“习经者,原始人之血、经、髓、阴阳、表里,以百病之根以及生死之分,用度谏、汤和火,调诸药于正处。”“经方,草药石之寒温,病之浅深,伪药之味,因气感宜,辩五苦六辛辣,致水火之剂,以开合结,反之亦然。”

至于中国古代有多少中医学术流派,众说纷纭。谢提出了刘和坚学派、学派、薛理斋学派、赵先科学派、李学派等。樊兴准先生在《中国医学简史》中提出了河间派、沂水派、东原派、丹溪派、折衷派、复古派、叛教派。《中医理论》第二版提出了河间、沂水、伤寒、温病四个学派,第四版提出了医经、经方、河间、沂水、伤寒、温补、会通七个医学学派。而第五、六版的中医各种理论教材,提出了伤寒、河间、沂水、丹溪、攻邪、温补、温病七大医学流派。

查阅近几年出版的关于中医学术流派的文献,基本都是按照中医各种学说的五六版教材。仔细分析,这些说法都有其依据,只是没有严格区分“流派”和“流派”。比如“丹溪”派,其实就是河间派的一个流派。正如先生所说,“有两位伟大的医生传播了刘的知识。一个是张从正,另一个是朱震恒。.....河间学朱震亨又是一变,是河间学派的滋阴理论家。”〔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