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怎么补才是正确的?

12月,是一年中的进补期。进补是众所周知的民俗,很多人都希望通过冬季进补来调理身体。但专家提醒,不当的进补方法会让我们在养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很多进补方法都有误区。

误区一:进补太急。

很多普通人匆匆忙忙就开始了一顿进补。但是在一顿大餐之后,我经常觉得胃不舒服。于是有人认为自己得不到补偿,放弃了进补计划。其实问题不在于食物,而在于方法不对。冬季进补,最好先进补,调理脾胃功能,做好进补准备,避免进补的不耐受反应,使进补事半功倍。什么是补充?首先是调整脾胃的功能,可以吃一些健脾开胃的药物,如党参、太子参、炒薏苡仁、山药、莲子、砂仁等。

误解2:它符合症状吗?

根据每个人的体质选择补品和进补方法,进补前要了解自己的体质。有些普通人不知道自己的体质,看到别人在补什么就跟风,或者根据个人想象给自己下结论,结果往往达不到补的效果。中医把人的体质分为平和、阳虚、阴虚、气虚、痰湿、湿热、气滞、血瘀、特质九种类型。这种体质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几种体质的混合,如阳虚、气虚、痰湿证等。这不同于单纯的阳虚或气虚的递进法。如果辨证错误,很可能导致后期进补治疗的失误。

感冒了一定不能吃补品,不管是温热的人参还是鹿茸,或者是干净的沙参、玉竹、扁枸杞或者燕窝,都不适合感冒和伤风的人。建议等到感冒完全治愈后再服用补药。

误区三:剂量不合适。

补药必须遵循量少持续时间长的原则。比如人参每人不超过5克,每周服用1~2次。阿胶每人一次不超过10g。小剂量不行,大剂量会有副作用。如果有的人喜欢一次多用药材,就会导致“上火”,有的人一次吃一点,全家一起用。有个老人听说黄芪补气。他每次煮汤,不管什么汤,都要放两片黄芪,然后煮4升水,全家人一起喝两天。这种用法没有任何作用。

误区四:服务不当

虽然药食同源,药材可以做成食物吃,但药材也是药。进补要遵循服药原则,药物不能用浓茶送服,比如吃人参西洋参,喝浓茶。同时也要注意中药的“十八反”和“十九畏”,避免药物相互作用,给人体带来伤害。

误区五:忽视食物补充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很多人重视进补偏方,却忽略了日常饮食中有很多效果很好的进补材料。比如羊肉是治疗气血两虚的好食物,而雪梨可以滋阴润燥,是滋阴的好帮手等等。药补在于扶正,食补在于养生,二者缺一不可。

那么,冬季进补应该遵循哪些原则,才能避免我们进入进补的误区呢?

第一,冬季进补要有依据。

证有阴阳两虚,表里寒热。不同的证书要有不同的补充。寒证,热的成分是补药;热证,寒性成分是补剂;阴虚要补食材或药物;阳虚要补食材或药物。只有对症进补,进补才能发挥其保健作用。所以进补一定要在有资质的中医师、药师的指导下,根据证候进行进补。

第二,冬季进补要“定制”。

因为人的年龄、性别、禀赋不同,进补时间也应该有差异。寒证或阳虚的人应忌食生冷食物;发烧或阴虚的人应避免吃温热的食物。孩子体质娇嫩,原料不宜忽冷忽热。老年人多为肝肾亏虚,用药不宜温燥。孕妇怕胎气,不宜用活血益肾的产品。这些都是进补要注意的。

第三,冬季进补要“立足于地”

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和生活习惯有一定的差异,人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也不同。有的地方潮湿,饮食温、燥、辣,有的地方寒冷,饮食热、腻,而南方的广东饮食凉、甜,选补品也是如此。

“补一个冬天,来年就不痛了。

但不管是用食补、药膳、药酒、药膏哪一种,都要注意根据症状、因人、因地进行补充。凡内热盛、肝火亢盛者或体质虚弱者,有高血压、血压居高不下者,或常有出血倾向、口疮、便秘者,不宜吃红参、鹿茸及高热补品。有些人体内湿热、郁结、痰浊严重时,不能突然进补。他们应该先吃几片“清道”,然后再吃补药。总之,一定要注意进补的针对性,这样才能在冬季通过服用滋补品、膏方、酒来达到进补的目的。

冬季补虚

天气突然冷了,大家都疯狂的吃补品,好像要吃羊肉炉和姜母鸭一样。不过,中医陈朝宗提醒,进补需要根据不同体质进行调整。中医大致把人的体质分为五种,包括: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燥热。根据不同的体质选择不同的食物才是上策!进补期间也要严格控制食用量,避免过度补偿。

台湾省基层中医协会理事长、执业中医师陈朝宗指出,冬季进补是一种温补方法,即服用温补的药材,吃后会感到温热,适合虚寒体质的人,但不适合干燥体质的人,因为容易上火,特别是有痛风、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人。进补前最好咨询一下中医。

进补四忌当好。

1.身体不空虚就不要化妆。

在为你的健康制作补品时,你应该格外小心,主要是因为它对你的健康没有加分作用。这就好比叫一个气血调和,身体强壮的人去进补,就好比给一件漂亮的衣服贴上补丁,多此一举。

2.不要去弥补阴阳不相容。

阳虚体质误用当归、枸杞、生地等补药。,导致阳气更虚,而阴虚体质误用高丽参、肉桂、鹿茸等滋补品,导致阴虚更虚,虚火更大。阴阳不和就像拆东墙补西墙,不仅徒劳无功,还会弄巧成拙。

3.不要去弥补未解决的外生因素。

我们经常看到感冒还没好的人,身体虚弱,急着吃补药。从而导致他们在服用补药后,出现更多的咽干、胸闷、痰黄等不适症状,也就是中医所谓的“闭门不出”的大忌。也是普通大众的通病。

4.生气的人,应该很久都不会弥补。

门诊病人自己吃补品是常有的事,不知道怎么控制自己。“装得过满”会引起“上火”或“伤津液耗血”等副作用。建议你掌握一个原则:“有效的时候停,好的时候停比较安全。".

中医强调,最常见的中医食疗是十全大补汤,适用于冬季气虚、血虚、寒性体质的人,如四肢冰冷、精神萎靡、胃痛、四肢酸痛、容易感冒等。但要根据天气变化和自身体质健康状况选择最合适的配方,才能达到效果。

滋补分5体质

1.气虚

容易出现精神萎靡、畏寒怕冷、面色苍白、乏力、四肢无力、言语短促、食欲不振、声音低沉、易出汗、头晕目眩等现象,可作为一种补气药食用。

2.血虚的人

面色晦暗、唇淡、甲淡、头晕、心慌、乏力、气短、心悸失眠、皮肤干燥、月经过少等症状,宜与熟地黄、白芍、当归、龙眼肉等补血药物同服。

3.阴虚

口干咽燥,心烦焦虑,遗精,腰酸乏力,手足发热,面色潮红,头晕耳鸣,睡眠不安,形体消瘦,眼睛干涩,失眠多梦等。,可与生地、麦冬、玉竹、枸杞子同食,滋阴润燥。

4.阳虚

怕冷,四肢不温,腰膝酸软,精神萎靡,大便稀薄等现象,常用的补阳药物有干姜、肉桂、补骨脂、肉苁蓉等。

5.燥热的人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可以分为虚热和实热。这种体质不适合冬天进补,比如姜母鸭、羊肉炉。因为容易引起上火,如上火严重、口苦咽干、口破、睡不着等症状,如果冬季需要进补,则更适合感冒进补。寒性补药是指寒性食物的补品,能调和体内虚阳稍增而引起的燥火,具有降火解热的作用。寒补药材有薏苡仁、西洋参、玉竹、百合、茯苓、麦冬等。

中医提醒:进补前一定要咨询中医,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别忘了进补的正确概念是根据个人体质来调整。所以,无论是单纯的服用滋补汤,还是加入食材熬制成药汤基,都建议找对中医挑选的药材,以达到冬季养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