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常见症状取穴介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疾病被确诊,加上生活环境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很多以前很少见的疾病逐渐变成了常见病。中风是疾病之一,而且越来越常见。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等疾病最容易引发中风。中风可分为出血性中风和梗塞性中风,西医称之为脑出血和脑梗塞。起病突然,病情严重,不同损伤部位引起的症状不同。急性期后会引起各种症状,如偏瘫、吞咽困难、手脚畸形等。

我们都知道针灸是治疗中风后遗症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改善后遗症症状最有效的疗法。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后遗症常见的取穴方法。

偏瘫又称半身不遂,表现为同侧上下肢、面部肌肉和舌下部肌肉的运动障碍。轻度偏瘫患者可活动,但行走时上肢常弯曲,下肢伸直,瘫痪的下肢走半圈。这种特殊的行走姿势称为偏瘫步态。重症患者往往卧床不起,完全丧失一切生活能力。

临床上根据偏瘫的程度分为轻瘫、不全瘫和全瘫。瘫痪主要表现为肌力减弱,约为4 5级,一般不影响日常生活;不完全瘫痪比轻瘫症状更重,肌力更低,约2级4级;全瘫:瘫痪的肢体不能完全活动,肌力约为0.1。

所以针灸治疗主要是恢复肢体肌力,调整畸形。针灸中的取穴主要以阳明经为主,因为阳明经气血充盈,常见的取穴有:首义、首义、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石丰、梁丘、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太冲。

常规针灸,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中风可损伤脑干内的舌咽神经,引起吞咽困难,主要指食物不能顺利通过口、咽、喉、食管进入胃的一种症状,主要表现为进食困难、构音障碍、饮水呛咳等。吞咽困难会影响进食,从而影响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还会因食物误吸入气管而导致吸入性肺炎,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对于吞咽困难的针灸治疗,根据“经络经过,适应症触手可及”和“适应症在哪里,穴位就在哪里”的原则,可远近选择穴位处方。中风后的“舌强而不言”和“噎膈样”多是气血痰瘀阻滞经络,导致经络无法得到滋养所致。针刺相应穴位可活血化瘀化痰,调节咽神经功能重建,从而提高吞咽能力。

取穴以“舌三针”为主,常用的取穴有:风池、翳风、万古、舌三针。

舌三针定位:厉安全穴及其左右侧开口各1寸。

厉安全穴的位置:位于人体颈部,当前正中线上,喉头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在脖子中线和喉结正上方横向皱纹的交叉点。

操作方法:选用1.5寸细针,风池穴、完骨穴针尖直接向对侧下颌角方向刺,慢慢进针约1.2寸,进针约1.2寸,针感传至咽喉。针每10分钟进行1次,每穴进行30秒左右。针刺厉安全穴时,让患者微微后仰,充分暴露颈部,针尖直刺舌根。针可以插入约1.3英寸,不提及扭曲。另外两个穴位的操作方法同厉安全,留针30分钟。

面瘫可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中风引起的面瘫属于中枢性面瘫。主要是面神经核上行通路受损所致。主要临床表现为睑裂以下面部表情肌麻痹,皱眉,抬眉,睑裂以上闭眼,眉毛高度和睑裂大小与对侧相同,无额纹变浅或消失。常伴有面瘫、同侧肢体瘫痪、腱反射异常、味觉、泪液、唾液分泌无障碍、听力无明显改变。

中枢性面瘫仍以局部取穴为主,但应增加头部取穴。常用的穴位有:太阳、耳廓、拉右、下关、地下隔间、沟、飓风、风池、百会、头皮针颞前。

其中,头皮针位于头太阳穴和太阳穴,从额角下部向耳前,从会厌点到挂穴引出一条斜线。

这是很多中风患者都会出现的综合征。肩手综合征是指患者的手突然肿胀疼痛,肩部疼痛,限制了手的功能。剧烈疼痛引起的肌肉挛缩。它通常影响一个肢体,但也可以影响多个肢体或身体的任何部分。

针灸治疗肩手综合征以循经取穴为主。常用的穴位有:首诊、首诊、屈原、首诊、曲泽、鸡泉、内关、腕关节、后溪。

再用泻法,特别是需要针刺到神经干的鸡泉、内关、曲泽等穴位,用提插泻法,使肢体抽动,产生放电感;肩部的穴位,肩骨骺,肩贞节,肩骨骺,需要用长针穿刺;后溪穴需透合谷,绞泻。

中风后,很多患者会出现手部畸形,常表现为手指不能张开,手指屈曲握得牢,肌张力高,常伴有手部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足部畸形常表现为足内翻和足下垂,是影响脑卒中患者无法行走的严重因素。脚向内翻或无法抬起和向后伸展。

对于手足畸形,宜重用泻法和透刺法。手畸形除了上述的后溪刺合谷穴外,还可用火针刺八邪穴。八邪穴属于奇穴,位于手背,1 5指蹼缘后方,左右***8穴。具体操作可以看下面的视频:中风后手掌无法张开,火针治疗效果立竿见影。

对于足部畸形,无论是内翻还是足下垂,都可以刺透脚踝周围的穴位,如徐秋透海、泻溪透脉等。或用火针点取泻溪、神脉、赵海、徐秋等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