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有什么问题吗?
满清的一个特点就是他的残暴可以很有想象力,他可以做出别人想象不到的事情。沿海边境运动就是一个例子。
喜欢赞美满清的人,喜欢引用康熙的一句圣旨,“自秦修长城以来,汉、唐、宋屡修。那时候是不是没完没了?”明朝末年,我们的太祖兵长驱直入,道路全垮了,无可奈何。可见,保卫国家的唯一方法就是保护修德的人民。民以乐,国以胜,边以固。所谓‘团结就是力量’也是真的。"
这段话真是气势磅礴,气势磅礴,义正词严,恰如其分。也难怪一个叫王本道的人,在崇拜中软弱,在精神崇拜中顶礼膜拜,对圣人的赞美之词发自内心,历久弥新。能恶心到什么程度?下面是这样的:“黄忠、鲁等三百多年前康熙皇帝的一番话,确实对我长久以来的‘长城情结’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波。正是这位康熙,从“修德之女”的思想出发,坚持与北方少数民族建立友好关系。正是康熙的启蒙与开放,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阶段。
也是康熙的智慧,终结了我国历史上延续两千多年的修建长城工程。
看完这个,真有一种时空颠倒的感觉。我怀疑我看到的不是现代人的发言,而是300多年前穿越时光隧道,现在发表言论的地道满族奴隶主皇室文人!
我们不必怀疑说这些话的人的诚意。他说这些话的时候,没有觉得恶心,也没有脸红。相反,他感到轻松自在,非常虔诚,甚至可能有点激动。奴役到这个地步,真是深入骨髓了。
但历史事实毕竟是无情的,让这样无耻的文人很尴尬。康熙没有修建长城,这是事实。但满人入关是满蒙上层统治者勾结,进入中原烧杀抢掠,奴役百姓。剩下的只是如何分享战利品,它没有使用长城。自然也就不会关心这个过去阻止他们肆意杀人抢劫的堡垒工事了。北方的长城名存实亡,但是整个中国沿海,在满口浮夸之词的康熙皇帝的统治下,修建了二十多年,却建成了一条看不见的,甚至摸得着的长城,无论是规模还是涉及面都远远落后于长城。
史书上大多不提沿海搬迁,即使有,也大多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好像无足轻重,无关紧要。但我个人认为,这一事件的意义被严重低估,其残暴程度、骇人程度和历史影响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如果要列出人类历史上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100件大事,满清沿海搬迁应该榜上有名。
到底什么是沿海移民?简单来说,就是用20多年的时间,把中国从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变成了内陆国家。具体来说,满清政府划定一个沿海地区(从30里左右到40里、50里,甚至200里),设立界碑,甚至修筑界墙,强迫这个地区的沿海居民搬迁。不敢动者杀无赦,敢越界者杀无赦。一句话,让整个中国沿海,距离海边30里到200里的范围,成为无人区。这一时期,清廷统治者如果觉得向大海移动的距离太近,就会继续命令他们进一步移动,对大海的恐惧已经到了一种病态的程度。根据《南明史》的记载
“康熙元年二月,广东迁徙沿海居民,清廷派柯琨、颉山两位大臣巡察沿海”,使沿海民众得知他们已向内陆迁徙五里,以助台湾省。于是兵丁突破了边界,在那地住了三天,清空了他们的人民。“康熙二年”中国大人来巡边,然后迁民。“嘉荫(康熙三年)迁番禺、顺德、新会、东莞、象山沿海人。”刚开始边界还是近的,后来就远了,再后来就远了,走三步就定了。"
沿海移动的过程是如何进行的?是不是像现在的三峡移民一样,先把移民安置好,给他们适当的经济补偿,然后再把居民一步步迁出去?不要!沿海迁移的过程与其说是移民,不如说是前所未有的屠杀和掠夺。
据当时人的记载,“拘留期不过三日,远者不知,近者不信。”过了两天多,我一个个骑到那里,一会儿富人弃之不顾,穷人顾着水壶,老婆孩子,扛着一桶米,一堆稿子,看着门口。从江浙到福建广东,千里沃土捐作茵陈,土著动容。"
翻译成白话,就是三天时限内搬家的意思。远的人没时间知道消息,近的人即使知道消息也不会相信。过了两天,军队骑兵到了,于是富人都弃财而去,穷人带着老婆孩子拿着锅,全都流离失所。从江浙到福建、广东,沿海数千里沃土全部变成了野蒿。
可想而知,即使现代人打算走向实施,具体的操作准备也肯定不是三天就能完成的。但当时中国沿海居民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被迫离开故土,悲惨境遇无人知晓。
当时人们的描述是“当天,我的妻子走了路,带走了她的卧室,放了火,没有留下任何瓦砾。”人死过半,枕上画道。就是第一或第二名能到达大陆的人,石头没饭吃,目前正在挨饿。……"
也就是说,他们搬家的时候,沿海一半以上的居民都死了,剩下不到20%的人,就算能去大陆,也离饿死不远了。
在移动的同时,它在燃烧。“后来军骑赤社,火箭烧其房,民帝飞禽走兽,火几个月不灭。而水军的几千艘战船也同时燃烧起来,说:‘钱没有用。’"
烧毁房屋和战舰确实很彻底。
对于拒绝搬迁的居民来说,就是一个“杀”字。清廷统治者及其走狗在这方面从来都不手软。
“当初广东象山县管的人搬迁的时候,老百姓更爱土。山高谷深,藏人多。”"...计诱岳点阅,报府使许。傻子都信。吉胜乃勒的统帅廉颇,点名命令百姓从前面扎营,从后面出营。进则杀,无人可逃。重新划界后,尸骨遍地,土人被埋在一个土堆里,那棵树被称为龙牧墓。木龙,陈佳暗语也。”
不仅房子被烧了,人被杀了,连树和草都没建。日本的“三光”政策比起满清的残暴和彻底,差了一个数量级。
“广播搬家时,兴起一个民夫,把官制推到界外,毁屋拆墙,百姓镇压死人。这是一片荒凉的景象。砍树的命令下达了,导致了多年一轮轮的张瑜,森林里成千上万的果树,无数折叠的松柏。.....三月,边防巡防兵被砍青,以致地上什么也不剩。”
至于为什么要砍树,要把松柏树都杀光,大概意思是防止海上使用反清复明力量。清廷统治者的彻底性和想象力真是令人惊叹。可惜的是,那些明朝来华的西方传教士记载,明朝中国的广大沿海地区鸟语花香,森林、果树、松柏成群,繁华景象在清朝统治下绝迹。
当然,走向边界的过程伴随着绘画,建立和保持边界。“先画一条线,把它弄直。其间,有弃一屋半者,有断一房者。挖深沟,不内外。多走一步,死神就跟着来了。”
清廷连河都不放过,其凶猛程度确实前所未有。
为了防止进展缓慢,清政府派兵截断了所有入海的河道,并在河道上钉上木桩,防止船只穿越。如福建省‘入海之水,谓之盘渡河、铜井河、联村河、洋尾河、大美河、池头河、小芸河、日开溪河,皆破而守’。苏北兴化县白驹场原建四闸,根据旱涝情况调节淮阳地区河水入海。虽然“白驹场远离大海,不沿边”,但清政府还厚颜无耻地下令填平,“使之不出水而淹田”,使水利成为水患。"
就连地处海中的海南岛,也被满清王朝强制隔离居民,远离大海。全岛“以二千七百里之界围之,惟海口渡口不变,鱼盐径不可断。”
谁敢越界,杀无赦。看当时的记录,确实有一种震撼的感觉。“每个地方都挂一张牌,上面写着:谁敢出界,就斩谁!”“如果你越过边境几步,你就会被斩首。”“上海的居民搬进了离城市20英里以内的地方居住,土墙建在20英里以外。寸板不准下海,不准游走出界。士兵们不时在边界巡逻。有越界者,遇巡兵,必斩之。”《南明史》特别举了莆田县黄石总经理张安的例子。“每个出界的巡逻哨兵只带一把刀,所有人都会被杀。.....越境十余年,杀千人。”同书引用屈大均《广东新语》说,广东省的情况“东起虎门,西至防城,三千余里之地,以为大界。走出围栏的人将被处决和屠杀。而人误出墙,死者不知几何。自粤东开始,人生之祸比此更甚。”
“从粤东开始,人生的灾难就比这更惨。”清廷的虐恋真的到了极致。我只是不明白为什么这是一个如此悲惨的事件,但它一直被故意忽视和掩盖。原因是什么?
沿海搬迁实施了20多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康熙统治下。如果前几年与康熙无关,其余时间康熙才是罪魁祸首。这个人一方面大言不惭地说“民心所向,国家必胜,边境自固”,另一方面也正是在他的统治下,修建了所谓的界墙。原来沿海搬迁只是一个寨子,一个栅栏,一个土墙。正是在康熙的统治下,开始正式修建界墙。它真的打算把中国包裹在其中,完全与大海隔绝。以下是南明历史的记载。
“(康熙七年)正月,南北大洋的人打下界墙,从江口到枫亭。墙宽四尺,高六尺,每户拟建二尺一尺。边界处建了一座瞭望塔,遇到大海又建了一座界河堤。”
“关于驻守边境的堡垒,福建称之为村落和码头,广东称之为平台和码头。大致的情况是:‘由于边界被切断,考虑到没有禁止出入的人,他们会在边界沿线修建四个村庄和几十个码头,并设置军队守卫。城外的村民按户征收白银,照单办事。.....一个村子,费去三四个女儿,一墩半。我知道我被鞭子抽打的时候死了多少人。“村子有160英尺宽,码头有10英尺宽。五里一墩,十里一台,墩上五兵,台上六兵,禁止人出。"
当时,卢若腾在一首诗中说:
“西方天冷,男女互相扶持。
去蒋安石?掩面在路边哭泣。
胡骑严驱,克日不可录。
确定靠海的陆地是一片茂盛的草地。
富人突然变穷,穷人被撕碎。
没有钓鱼的深渊,也没有钓鱼的地方。
大陆满忧,丈母娘应在渤西。
聚集人群容易引起混乱,你被饥饿所拥挤。
据说将军们会凿长壕,立鼓。
防海如防边,防劳累。
如果你失去了信心,谁能让你倾家荡产呢?"
其中,这两句尤为精彩。“听说要凿一条长沟,立一面鼓。”守海如守边,辛苦又尴尬。”一句“守海如守边”,真实地刻画了清廷的残暴与虐杀的离奇程度。用“守海如守边”来比喻康熙冠冕堂皇的虚伪说辞“保国之道,在于保修德之民。人心若乐,国则胜,边则固。所谓的“团结就是力量”难道不是一种特别荒诞离奇的感觉吗?那些狂热歌颂圣人、为满清皇帝早日成仁的无耻文人,难道不应该羞死吗?
沿海搬迁的范围有多广?顾城引用阮敏喜《海上笔记》说“自辽东至广东,无不迁徙,筑短墙,立界碑,拨兵把守,出关者死,数亿人死于失业流离”。
“福建巡抚姚启胜在奏折中说:‘当日因福建海盗猖獗,拟移至边境,又因盗贼蔓延,停止移至福建一省边境,不足以诱捕盗贼,故移至广东、浙江、江南、山东、北直四省边境。五省交界者,祸始于福建郑贼。根据这个记载,当时直隶、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五省奉命移海(按现在的省份,广西、海南沿海也包括在内)。"
也就是说,从当时人民的经历和清廷制定的官方政策来看,从北方的辽东到中国最南端的广西、海南,都是沿海搬迁的。
阮敏喜的《海记》说,沿海搬迁造成的平民死亡人数“数以亿计”,即数以亿计。这个数字夸张吗?我觉得不算夸张。根据历史学家和人口学家从各方面估算的统计数据来看,明末中国人口在2亿左右(明朝本身的统计数据是5000多万),应该没有很大的疑问。清朝初期,中国还剩下多少人?按照满清统治者的统计,是1000多万,就算乘以4,也只有不到8000万。其实满清并没有明政府那么松散。在他们极其严格残酷的统治下,他们的人口统计数据只应该虚报到高层进行粉饰,而不会被刻意低估。所以就算估计高得要命,也就四千万左右。与明末相比,绝对减少了1.6亿左右,其中大部分是被清廷杀害的平民。沿海地区的人口密度比其他地区大得多。清朝的沿海搬迁把这一带夷为平地,估计几亿平民被逼死也不为过。
《南明史》引用当时人的记载,广东的情况是“
被感动过的人,认为自己很快就会回归,不愿意离开自己的骨肉。时间很长,对健康也没有规划。于是父子相弃,哭着分享。一桶小米,一百块钱一个女人。.....其壮士去当兵,老弱显山沟。或者全家人都喝毒药,或者把所有的钱都扔进河里。有的部门把它当蚂蚁,插都没有风度;亲戚视之如沙,没有全面的友谊。于是八郡百姓死了几十万。"
康熙四年,李吕泰也在遗书中说:“我先在广东,百姓还有钱过日子。最近因迁徙而死。”李芦台本人是清廷的官奴,当然没有故意夸大事态的动机。并且注意,这是他的遗产,只有他知道自己快死了,他才敢写下来。所谓“因迁徙而濒死,十之八九”,即百分之八十或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死了,这与屈大均前面说的“自粤东建立以来,人生之祸比这更惨”。可以知道不是夸张。在他们看来,清朝的沿海大迁徙,是广东有史以来所有生物遭遇的最大悲剧。这种说法恐怕不仅适用于广东,也适用于整个中国。
如何估计沿海搬迁造成的损失,如何估计这一事件造成的巨大影响,这恐怕是一个永远无法解决的问题。从宋代开始,沿海地区逐渐成为中国最富裕、最繁荣的地区,而上面的财富是生活在沿海地区的人们经过几千年不断的劳动和开发积累起来的。在清廷的暴行下,一瞬间,几千年积累的财富和生产力化为乌有,人力也化为乌有。在20多年里,中国从一个沿海国家变成了一个内陆国家。它造成的伤害和后遗症远远超过了一场超大规模的战争。在战争中,无论一个地区被破坏得多么严重,毕竟有人在上面生活和工作,还有房屋和树木,其中一些被保留了下来。然而,沿海搬迁在20年的时间里把整个中国沿海变成了无人区和白色荒原。过去,明政府虽曾短期禁海,但其性质主要是针对倭寇,与东南亚的交往从未间断。这个短期的禁令只是一纸空文,从明朝开国到明朝末年,民间的海外贸易从未停止过。纵观明朝,中国民间的海上力量处于日益壮大的态势,与西方的文化科技交流从未中断和加强。在郑成功父亲的时代,有一种完全压倒西方殖民国家海上力量的趋势。清朝二十年沿海移民,相当于把中国民间海上势力连根拔起。这一手真的是炙手可热,独树一帜,对中国的影响不仅限于这二十年,而是蔓延到了二三百年后。试想,几千年培育和培养起来的海权,被连根拔起,被一扫而空,如何恢复?
现在人们不常问为什么近代以来中国在科技和经济上落后于西方,所以不同的人不得不去寻找原因。答案是多种多样的,如儒家文明、农业文明、朱成理学、科举制度,以及对明朝统治的直接指责。
其实这样的问题,这样的答案,根本就是伪问题,伪答案,其荒谬程度就和少数近视的人为了比视力,能说出远处牌匾上的字一样,结果牌匾根本没挂,甚至更荒谬。
其实,试想一下,如果英国和西欧像明朝的中国一样,处于资本主义的萌芽阶段(他们的资本主义发展和政治哲学理论同时落后于明朝的中国),如果像中国一样被满清这样的蛮族统治,在最发达最繁华的城市遭遇大屠杀的命运,他们会被勒令留下头发,每个人都得留辫子,否则杀无赦。遭受如此可怕、骇人听闻的文字狱,长达20年,一个沿海地区走向了边境,沿海地区变成了无人区,80%的沿海居民被屠杀,沿海的树木和植被被破坏。我很想知道,会有什么狗屁资本主义?如果他们发展得比中国快,那就见鬼了。
连比较的前提都不一致。这样的问题不是伪问题。这是什么?
就像现在有两个人,A遇到一伙强盗,脑袋被砍了,死了。b没有遇到劫匪,健康的活着。现在有个傻子一本正经的问:为什么A比B矮?于是更多的蠢人聚在一起,同样一本正经地回答这个问题:有的说A不注意锻炼,所以比B活得短;有的说,错了,A是运动过度,所以短暂;有的说A有心脏病所以短命,有的说A有高血压,有的说A喝多了身体虚弱,有的说A抽烟,更简单的说A天生有基因缺陷,短命只是理所当然。可惜,这些傻子就是不想想,如果B的头也被砍了,他还会活着吗?既然你也活不下去,那这些不是扯淡的理由是什么?
其实我很想问一个问题,应该是为什么中国会被当时远远落后于自己文明的狩猎游牧民族侵略屠杀,而英国和西欧当时的国家旁边并没有这样的民族。是因为地理条件的客观因素,还是有其他原因,这是一个很值得问的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