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流行
中国饮茶历史悠久,具体时间无法考证,但关于时间有个大概说法。我们还可以找到证据,证明世界上许多地方喝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下来的。所以很多人认为喝茶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其他地方的喝茶、种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下来的。
然而,有些人可以找到证据,证明喝茶的习惯不仅是在中国发明的,而且在世界其他地方,如印度和非洲。1823年,英国侵略军的一名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于是有人开始相信茶叶起源于印度,至少是在印度。当然,中国有野生茶树的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区,甘肃、湖南的部分地区也有记载。茶树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中国,关于茶树的最早起源也有争论,有几种说法。现在很多人都相信,在云南,有一位学者经过仔细研究后断言,云南西双版纳是茶树的起源地。最早的人工栽培茶树的文字记载始于西汉时期的蒙山茶。这是《四川通志》记载的。
其实对于我们这些喝茶的人来说,现在在哪都无所谓。也许它有文化意义。
饮茶的起源时间:
1.神农时期:于《茶经》:“茶是饮料,其源出于神农。”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一切与农业和植物有关的事物的起源总是归于神农。回到这里以后,就不能再往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成为了农业之神。
2.西周:金昌渠《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真得巴蜀之师,而...茶蜜...都向它致敬。”这个记录表明,当周武王攻打周时,巴基斯坦已经用茶叶和其他珍贵的产品向进贡。《华阳国志》中也记载当时有人工栽培的茶园。
3.秦汉:西汉。王宝《通岳》:“使尽茶”和“舞阳买茶”,是考后之茶。近年来,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随葬品目录中有“李逸”和“李逸”的简牍和木刻。经考证,“李逸”是“李逸”的变体,说明当时湖南人饮茶相当广泛。
我们仍然喝着和我们非常古老的祖先一样的饮料,比如姜太公和其他人,这真的很令人兴奋。能给我们很多遐想。
茶的历史——茶的起源(三):
饮茶起源的考证;
这一点的探索,往往集中在茶树发源地的研究上。关于茶树的发源地有几种说法:
1.西南说:“中国西南是茶树的起源和发源地。”这个说法指的范围很大,所以准确性更高。
2.四川说:青。顾《日知录》:“秦人取蜀后,有饮茶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饮茶在今四川已为人所知。其实四川在西南,四川说成立,所以西南说成立。四川比西南更“精准”,但正确的风险会更大。
3.云南说:完全可以认为云南西双版纳世代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个地区是植物的王国。然而,这种说法有“人文主义”的风险,因为茶树可以是本地的,而茶则是激活劳动的结果。
4.川东鄂西说:陆羽《茶经》:“巴山夏川两人相拥。”巴山峡和四川就是现在的川东和鄂西。这一带有这么优秀的茶树,是否有人拿来当茶叶,也没有证据。
5.江浙说:最近有人提出是从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文化开始的。目前,江浙地区是中国茶产业最发达的地区。如果历史能在这里扎根,那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其实我觉得古时候自然起源的茶树存在的地方肯定不止一个。有茶树的地方,喝茶的习俗不一定会发展起来。前面说过,茶是神农发明的,那么它生活在哪里呢?如果找到“茶树籍贯”和“神农活动地”的交集,或许就有了答案,至少缩小了答案的“范围”。
发明喝茶的方式:
人类是如何发明喝茶的习惯的?或者说茶是怎么起源的?这个问题的研究一直是茶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因为作为任何一个茶学者或茶工作者,如果连“茶是怎么来的”都解释不清,那是远远不够的。现在这个问题有很多答案:
1.祭祀说:这种说法认为,茶和其他一些植物最初是作为祭祀用的,后来有人发现食用无害,于是“作为祭祀用的食用,但作为蔬菜食用,但作为药物使用”,最终成为饮品。
2.药物论:这种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物进入人类社会的。”《神农百草经》写道:“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
3.食论:“古人饮水如草”,“民以食为先”,先吃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4.同步说:“最初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咀嚼的食物,也可能是作为烘烤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作为药物使用。”这些方式的比较和积累,最终会发展成“喝茶”,这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说法中最没用的是第四条,把前面三条加起来,成为自己“万无一失”的解释。也许这个解释是最恰当的。
现在我们可以认为,茶在中国已经被认识和利用了很长时间,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收获也有很长时间了。但也可以考证,茶被广泛用于各行各业,大概是在唐代陆羽《茶经》传世之后。所以宋代有诗说“自陆羽出世,天下取长补短,做春茶”。也就是说,茶发明后,1000多年不为大众所知。
茶的历史——茶的起源(5);
茶树的起源: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的祖先在3000多年前就开始培育和利用茶树。但是,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叶的起源和存在,一定是在人们发现和利用茶树之前,就已经被人们发现和利用了,而且是在很久以后。人类使用茶叶的经验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逐渐扩大,经过很长时间才逐渐有文字记载。
茶树的起源一直有争议。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的发现,逐渐认识到中国是茶树的起源地,包括云南、贵州、四川在内的西南地区是茶树起源的中心。由于地质变化和人工栽培,茶树开始遍布全国,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1)产地和原产地
茶树起源于什么时候?它一定是3000多年前写的。历史学家无法证明的问题最终被植物学家解决了。他们根据植物分类学的方法追根溯源。经过一系列的分析和研究,他们认为茶树的起源已经有6000万到7000万年的历史了。
茶起源于中国,自古以来就被世界所认可。1824年后才在印度发现野生茶树,有外国学者反对中国是茶树起源,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争议。这些异议者都是以印度野生茶树为依据,认为中国没有野生茶树。事实上,我国在公元200年左右就提到了尔雅野生茶树的存在,而今天的资料显示,在全国65438个省、自治区的198个地方发现了18株野生茶树,其中云南的一株树龄约为1700年,云南省树干直径超过一米的有10多株。在一些地区,甚至野生茶树群落高达数千亩。所以从古至今,中国发现的野生茶树是世界上最早的,树大、数量多、分布广、性状各异。此外,通过考证,印度发现的野生茶树和从中国引进的茶树都属于中国茶树的变种。由此得出结论,中国是茶树的起源。
茶的历史——茶的起源(六):
近几十年来,茶学与植物学研究相结合,从树种、地质变迁、气候变化等不同角度对茶树的起源进行了更加细致深入的分析和论证,进一步证明了中国西南是茶树的起源。简言之,主要论点有三个方面:
1.从茶树的自然分布来看,
目前,山茶科植物有23属380余种,而我国有15属260余种,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山茶属植物有100多种,云贵高原有60多种,其中茶类占有最重要的地位。从植物学的角度来看,很多属的起源中心都集中在某个地区,说明这个地区是这个植物区系的起源中心。西南地区山茶科和山茶属植物的高度集中,说明西南地区是山茶属植物的起源中心,是茶叶的发源地。
2.从地质变化的角度来看
中国西南地区有许多小地貌区和小气候区,这里山峦起伏,山谷纵横交错,地形多变。在低纬度和海拔差异很大的情况下,气候差异很大,以至于原本生长在这里的茶树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不同气候中慢慢分离,导致茶树的种内变异,发展成热带、亚热带大叶、中叶茶树,以及温带中叶、小叶茶树。植物学家认为,一个物种变异最多的地方,就是它的起源中心。中国西南三省是中国茶树变异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地方,是茶树起源的中心。
3.根据茶树的进化类型。
在其系统发展的漫长历史中,茶树总是趋向于进化。所以,凡是原始茶树集中的地区,都应该是茶树的起源地。西南三省及其邻近地区的野生茶树具有原始茶树的形态和生化特征,这也证明了西南地区是茶树起源的中心。
茶的历史——茶的传播(一);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而中国在茶产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和利用这种植物,并发展成为中国、东方乃至全世界灿烂独特的茶文化。
中国的茶产业,最早兴盛于巴蜀,向东南传播,遍布全国。唐代传至日本、朝鲜,16世纪后传入西方。因此,茶的传播历史可以分为国内和国外路线。
1.茶在中国的传播
茶树是中国南方的一种“好木材”,所以中国的茶产业最早是在南方孕育、生产和发展起来的。
(1)巴蜀是中国(先秦两汉)茶产业的摇篮。
顾曾指出“饮茶始于秦人取蜀之后”,即中国的饮茶是在秦统一巴蜀之后才慢慢流传的,也就是说中国乃至世界的茶文化最早都是在巴蜀发展起来的。这种说法现在已经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可。
据文字记载和考证,巴蜀茶叶的生产至少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巴蜀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并将茶叶作为贡品之一。
巴蜀茶业在中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汉称帝时的王宝《童约》才有记载,其中有两句话:“煮尽茶”和“五羊买茶”。前者反映的是成都周边地区。西汉时期,不仅饮茶成为常态,还出现了专门的器具。从最后一句可以看出,茶叶已经商品化,出现了“舞阳”这样的茶叶市场。
西汉时期,成都不仅成为中国茶叶的消费中心,而且根据后来的文献记载,很可能形成了最早的茶叶集散地。不仅在先秦、秦汉乃至西晋以前,巴蜀还是中国重要的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
茶的历史——茶的传播(下):
(2)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成为茶业中心(三国西晋)
秦汉统一中国后,随着巴蜀等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茶产业得到加强。特别是茶叶的加工和种植,最先传到了东南地区。比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很能说明问题。茶陵是西汉建立的一个县,以产茶闻名。茶陵靠近赣粤边界,说明西汉时期的茶叶生产已经向湘粤赣周边地区扩散。
三国西晋时期,随着荆楚茶业的发展和茶文化在全国各地的传播,并且由于地理条件的有利,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在茶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中逐渐取代巴蜀,变得明显重要。
三国时期,孙吴拥有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西的一部分,以及广东、福建、浙江全部土地的东南半部。这一地区也是当时中国茶产业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地区。此时南方种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了很大的发展,但饮茶也传到了北方的高门豪族。
西晋长江中游茶产业的发展,也可以从西晋《荆州图记》中得到证明。上面写着“武陵七县茶第一”,说明韩晶地区的茶产业已经有了明显的发展,巴蜀是全国唯一冠军的优势似乎已经消失了。
(3)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东晋南朝)茶产业的发展
西晋南渡后,北方豪门渡江定居国外,建康(南京)成为中国南方的政治中心。这一时期,由于上层社会崇茶风气盛行,南方尤其是江东地区的饮茶和茶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茶业向东南发展。这一时期,中国东南部,从浙江西部到温州、宁波沿海地区都种植了茶叶。不仅如此,《鲁同君》记载“昔阳、武昌、金陵皆产好茶”,金陵为常州,其茶为宜兴。说明长江下游宜兴的茶产业在东晋南朝时期就已成名。
三国两晋以后,茶产业重心东移的趋势更加明显。
茶的历史——茶的传播(3);
(4)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中心(唐朝)。
如前所述,六朝以前,南方的茶叶生产和饮用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北方的饮茶者并不多。中唐以后,如《厨师手册》所记载,“今关西、山东、吕燕村皆食之,数日不食,一日无茶”中原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都嗜茶如命,所以南方的茶叶生产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尤其是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区,茶叶的生产特别发达。
中唐以后,长江中下游的茶叶产量大增,制茶技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这种高水准的结果是,湖州紫笋、常州洋县茶成为贡茶。茶叶生产和技术的中心已经正式转移到长江中下游。
江南的茶叶生产如火如荼。当时据史书记载,安徽祁门一带,方圆一千里之内,到处种着茶叶,山中无土。目前赣东北、浙西、皖南的茶产业在唐代确实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由于贡茶位于江南,极大地促进了江南制茶技术的提高,也促进了中国茶区的生产和发展。
据唐代《茶经》等文献记载,这一时期的产茶区遍布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14个省区。,几乎达到了与中国现代产茶区相同的境地。
(5)茶业重心由东向南转移(宋代)
从五代到宋初年,全国气候由暖转冷,使得中国南方的茶产业比北方发展得更快,逐渐取代长江中下游,成为宋代茶产业的重心。主要表现在贡茶由古竹紫笋向福建建安茶的转变,唐代尚未形成气候的闽南、岭南地区茶产业明显活跃发展。
宋代茶业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的变化。由于江南早春气温下降,茶树发芽推迟,无法保证茶叶在清明前送到京都。福建气候较暖,如欧阳修所言,“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建安茶作为贡茶,必然精益求精,名声越来越大。成为中国制作团茶、饼茶的主要技术中心,促进了闽南、岭南茶区的兴起和发展。
因此,到了宋代,茶已经遍布全国。宋代的茶区与现代茶区基本一致。明清以后,只是制茶方法的演变和各种茶的兴衰。
茶的历史——茶的传播(四):
2.茶叶在国外的传播
由于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和人们的饮用时尚,对国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朝廷在一些沿海港口设立专门的海运公司,管理海上贸易,包括茶叶贸易,并允许外商购买茶叶运回本国。在唐顺宗永贞元年间,最真诚的日本禅师从中国学佛归来,将带回的茶叶种植在晋江(滋贺县)。815年,日本峨眉天皇访问滋贺县樊氏寺时,僧侣们奉上了美味的茶水。天皇喝后非常高兴,于是大力推广饮茶,于是在日本大面积种植茶叶。宋代,日本的荣禅师来中国学习佛经。回国后,他不仅带回茶籽播种,还根据中国寺庙里的饮茶方法,制定了自己的饮茶仪式。他晚年写的《吃茶养生》一书,被称为日本第一部茶书。书中称茶为“圣药”、“长生不老药”,对日本社会饮茶时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宋元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口岸增加到89个,此时的陶瓷和茶叶已经成为中国主要的出口商品。尤其是明朝,政府采取了积极的外交政策,先后七次派遣郑和下西洋。他走遍了东南亚、阿拉伯半岛,直抵非洲东海岸,加强了与这些地区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大大提高了茶叶的产量。
这一时期,西欧国家的商人陆续来到东方,从这些地区运来中国茶叶,促进了本国上层社会饮茶。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1607),荷兰船只从爪哇来澳门卖茶,转运到欧洲,这是中国茶叶直接销往欧洲的最早记录。之后,茶成为荷兰最时尚的饮料。由于荷兰人的宣传和影响,饮茶之风迅速传到了英国、法国等国。
1631年,一位名叫维特的英国船长专程带领他的船队东进,第一次直接从中国运来了大量的茶叶。
清朝以后,饮茶之风逐渐传到一些欧洲国家。茶叶刚传到欧洲的时候,价格不菲,荷兰人和英国人都视其为“贡品”和奢侈品。后来随着茶叶投入的不断增加,价格逐渐下降,成为民间日常饮品。从那以后,英国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饮茶者。
印度是黑碎茶产量和出口量最大的国家,其茶种起源于中国。印度虽然有野生茶树,但印度人不知道怎么种,也不知道怎么喝茶。只是在1780年,英国人和荷兰人开始从中国进口茶籽,在印度种植茶叶。如今,阿萨姆邦是最著名的红茶产地。即1835年从中国引进茶籽种植茶叶。中国专家前往指导种茶和制茶的方法,包括小规模红茶的生产技术。茶叶切割器发明后,黑碎茶开始出现,成为全球性的散装饮料。
到19世纪,中国的茶叶几乎遍布世界各地,1886年,茶叶出口量达到268万吨。西方语言中的“茶”字,多来源于当时海上贸易港口福建厦门的“茶”的读音,以及广东方言。可以说,中国给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识,茶的种植和加工技术,来自世界各地的茶,这些都与中国的茶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总之,中国是茶的故乡,我们勤劳智慧的人民为世界人民创造了这种美味的饮品,值得我们的后代为之骄傲。
茶的历史——茶的发展(一);
随着茶叶的传播,茶叶的生产和消费几乎遍布全国和五大洲的国家和地区。
中国是茶的故乡,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所以茶叶的产量和消费量居世界第一。中国跨越六个气候带。地理区域东起台湾省基隆,南至沿海琼崖,西至西藏南部的茶余谷,北至山东半岛。大部分地区都能产茶,全国大致可分为四个茶区,江南茶区、江北茶区、华南茶区、西南茶区。中国茶叶产区分布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以浙江和湖南产最多,其次是四川和安徽。甘肃、西藏、山东是新开发的茶区,年产量不算太多。近年来,我国茶园面积已达16万亩以上,年产量约40万吨,出口量约13.5万吨。同时,随着我国茶叶生产的发展,全国茶叶科研机构和教育机构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科研和教育网络得到了建立和完善。大量研究成果得到推广应用,科学植茶、科学制茶和茶产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为我国茶叶生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由于茶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成为三大饮料之一,世界茶产业发展迅速。目前,世界五大洲50个国家都种植了茶叶,茶叶种植区主要集中在亚洲,占世界茶叶产量的80%以上。
茶叶的生产和饮用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人们对茶叶的需求也有了新的要求。这是因为,在社会发展中,人们对衣食住行的要求一旦得到满足,就特别注重医疗保健和文化生活的需求。茶,一种天然的保健饮品,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同时,由于它含有大量的对保健和预防疾病有一定作用的成分,所以会吸引大量的消费者饮用。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侣。
历史-茶的发展(2);
中国古代重要茶事的记载;
◆原始社会
传说茶叶是人类在公元前28世纪神农时代发现的。《神农白草经》中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以茶解之。”说,当茶药用的开始。
◆西周
据《华阳国志》记载,巴蜀地区出产的茶叶,约在公元前1000年周武王伐之时,被作为“贡”宝,这是茶叶作为贡品的最早记载。
◆东周
春秋时期,婴和时(公元前547年-公园前490年)“食米无粟,焙三蛋五蛋,沏茶。”说明茶已经作为菜汤供人食用了。(据《晏子春秋》)
◆西汉(公元前206-24年)
公元前59年,记载“沏茶有一切”,“舞阳买茶”,表明茶叶在四川已经作为商品出现,这是最早的茶叶贸易记录。童悦
◆东汉(公元25-220年)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医学家华佗在他的《食论》中提出了“苦茶久饮可益之意”,这是对茶的药理作用的第一次记述。
◆三国(公园220 265)
史书《三国志》记载,吴国国君孙皓(孙权后裔)以茶代酒,这是最早的“以茶代酒”的记载。
茶的历史——茶的发展(三):
◆隋(AD 581-618)
饮茶逐渐开始普及,隋文帝病倒了。遇到一个居士,叫他煮茶煮草,还真的管用。于是人们竞相采摘,逐渐从药用演变为社交饮料,但主要是在社会上层。
◆唐朝(公元618-907年)
唐代见证了茶作为饮料的扩张和普及,从社会上层走向全民。
唐太宗第五年(公元770年),开始在古竹山(今浙江长兴)修建贡茶园,每年清明节前,动员民众制作“古竹孙资”糕点、茶叶,向朝廷进贡。
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赵赞提议开征茶税。
公元8世纪后,陆羽的《茶经》问世。
在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最真诚的日本和尚带着中国的茶籽和茶树回到了中国。这是茶传入日本的最早记录。
一种特殊的茶具出现在15(公元874年)的唐懿宗咸通。
◆宋朝(960-1279)
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在建安(今福建建瓯)建宫制作北苑贡茶。从此,龙凤集团茶叶有了很大的发展。
大观元年(公元1107),宋徽宗赵霁撰《大观茶花》一书,以帝王之尊,倡导茶学,弘扬茶文化。
◆明(公元1368-1644)
明太祖洪武六年(公元1373),成立茶叶公司,专门从事茶叶贸易。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九月诏令废除团茶,推广叶茶。从此贡茶由饼茶变为芽茶(散叶茶),对炒青叶茶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610年,荷兰人从澳门贩卖茶叶,运到欧洲。1916,中国茶叶运到丹麦。1618年,朝廷向俄国派遣了钦差大臣,并向俄国皇帝献茶。
◆清朝(公元1644-1911年)
65438年至0657年中国茶叶在法国市场销售。
康熙八年(1669),印度东方公司开始将中国茶叶从范丹直接运往英国。
康熙二十八年(1689),福建厦门出口茶叶150吨,开创了中国内地茶叶直接销往英国市场的先河。
1690中国茶叶获得许可在美国波士顿销售。光绪31 (1905)年,中国首次组织茶叶代表团赴印度和锡兰(今斯里兰卡)考察茶叶生产体系,获得了部分制茶机械,宣传制茶机械的技术和方法。
从65438年到0896年,福州建立了机械茶公司,这是中国最早的机械茶行业。
茶的历史——制茶史(一);
中国制茶历史悠久。野生茶树自发现以来,经历了复杂的变化,从生煮汤到散茶,从绿茶到多种茶,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化制茶。除了茶叶品种和鲜叶原料的影响外,加工条件和制作方法是各种茶叶品质特征形成的重要决定因素。本文简要介绍了制茶的历史。
(一)从生煮汤到干菜收集
茶的使用始于咀嚼茶树的鲜叶,并发展成为生煮汤。生厨师类似于现代的煮蔬菜汤。比如云南基诺族至今还有吃“凉茶”的习俗。鲜叶捣碎放入碗中,加入少许黄果叶、蒜、辣椒、盐作为配料,再加入泉水拌匀。茶是用来当汤喝的。《晋书》有记载“吴人采茶烹之,曰‘明粥’”。甚至到了唐朝,他们还有吃明粥的习惯。
三国时期,魏出现了茶叶的简单加工,先将采集的茶叶制成饼,晒干或晒干,这就是制茶技术的萌芽。
(2)从蒸熟定型到龙组鸡蛋糕
经过反复实践,发明了清蒸绿茶。即把茶叶鲜叶蒸熟碾碎,将饼茶打孔,全程烘干,去除其绿气。但还是苦而涩,所以通过将鲜叶洗净,蒸熟压榨,去汁做饼,大大降低了茶叶的苦涩味。
从唐代到宋代,贡茶兴起,建立了贡茶院,即茶厂,组织官员学习制茶技术,从而推动了茶叶生产的不断改革。
到了唐代,蒸青饼已经逐渐改良。陆羽《茶经创作》描述:“清,采之。蒸、捣、拍、烘、穿、封、干茶。”即此时蒸青茶饼的完整制作流程为:蒸茶、解块、捣茶、成型、拍制、脱模、排茶烘干、打孔、烘焙、成型、封茶。
宋代,制茶技术发展迅速。新产品不断涌现。北宋时期,龙凤团茶盛行。宋代《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宋太平复兴初期,专设龙凤模型,送往北苑制作团茶饮用,龙凤茶盖始于此”。
据宋代赵《北苑别录》记载,龙凤团茶的制作工艺有蒸茶、压茶、磨茶、制茶、黄茶、焙茶六道工序。茶芽采摘后,用水浸泡,选取均匀芽叶蒸熟,蒸熟后用冷水冲洗,然后少量挤出茶汁,挤出汁后,在砂锅中加水研磨,然后用龙凤成型,烘干。
龙凤组茶在加工过程中,冷水可以保绿,提高茶叶品质。而泡水榨汁的方法带走了真正的滋味,使得茶香大大流失,整个制作过程耗时耗力,促使了蒸青绿茶的出现。
茶的历史——制茶的历史(2);
(3)从饼茶到散叶茶。
在蒸青绿茶的生产中,为了改善苦涩味难脱、香气不当的缺点,逐渐采用蒸青后不揉不压直接干燥的方法,将蒸青绿茶改造成蒸青散茶,以保持茶叶的香气。同时,散茶也有鉴赏方法和质量要求。
这种改革出现在宋代。“宋史。《食记》载:“茶分片茶和散茶两种”,片茶即饼茶。元代王镇在《农书》中详细记载了当时蒸青散茶的过程。第10卷。《百谷谱》。蒸熟,用篮箔薄薄的铺一层,揉湿,烤熟,火铺均匀,不焦不烂的晾干。"
从宋代到元代,饼茶、龙凤团茶、散茶同时并存。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于1391年颁布圣旨,废除龙组,推行散茶。这使得清蒸绿茶很受欢迎。
(4)从蒸到炒。
与饼茶、团茶相比,茶叶的香气在清蒸绿茶中保存得更好。但是蒸绿茶还是有香气不够浓郁的缺点。然后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