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阳节的习俗。

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因为月亮和太阳重,所以也叫重阳节。因为在传统文化中,九是阳之数,日月合阳,二阳为重,故称重阳。重阳节的形成和发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让我们来看看千年重阳节的习俗。

重阳节习俗:

山茱萸

古代重阳节有插山茱萸的习俗,所以九月九日又叫山茱萸节。山茱萸作为一种药物,可以酿酒养生祛病。山茱萸香气浓郁,具有驱虫除湿、祛风、消食化积、治疗寒热的作用。人们喜欢在重阳节佩戴山茱萸,以求避难消灾。在王维的《在山上度假想我的山东兄弟》中,有两种节日习俗:重阳节登高和插山茱萸。

赏菊

重阳节期间,各种菊花盛开,因此观赏菊花成为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赏菊的节日习俗据说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归隐田园后,以隐居、作诗、饮酒、爱菊而闻名。后人效法他,希望他的景色接近陶渊明,于是有了重阳节赏菊的习俗。

菊花酒

在古代,菊花酒被视为重阳必饮的消灾祈福的“吉祥酒”。所以重阳节一直保留着喝菊花酒的习俗。菊花酒是以菊花为原料酿造的精品酒。《西京杂记》中记载,每年菊花盛开时,采集菊花的茎叶,与小米混合,至次年九月九日才成熟。

酿造菊花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流行。菊花酿的酒是延年益寿的佳品,有明目、养肝气、宁胃、益血、降血压、治头晕、减肥等功效。据民间传说,重阳节喝菊花酒还可以辟邪消灾。

攀登高峰

每年重阳节,民间都有一个共同的习俗,就是在这一天,普通人都会出门登高望远。为什么要爬山?有两种说法:

第一,古人认为九是老阳,阳极会发生变化。9月9日是老阳的月数和天数,这是不吉利的。所以演变成了人们在这一天登高望远,躲避未知,长寿的节日习俗。

二是重阳节,正值丰收秋收,人们进入农闲季节,上山采集野果、药材、植物原料。这种山上的聚会活动,又叫“小秋收”,逐渐演变成登高望远的节日习俗。

吃重阳糕

除了喝山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重阳还有很多饮食方式,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吃糕点。

北方吃重阳糕的风特别大。据《西京杂记》记载,在汉代,九月九日是吃彭饵的习俗,也就是最初的重阳饼。“粗花糕”的标志是粘上一些香菜叶,中间夹着橄榄、大枣、核桃仁等粗糙的干果。精细的花糕有三两层,每层都夹着精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枣脯等。钱花饼和细花饼基本一样,只是小一点,就像“钱”一样,多是上层贵族的食物。

到了宋代,吃重阳糕之风盛行。饼与高谐音,吃饼是为了吉祥之意,所以受到人们的青睐。

纸鹞

重阳节习俗:放纸猫头鹰是徽州庆祝重阳节的主要习俗。也就是说,徽州的民间重阳节,主要以纸飞鹞为特色。这种习惯不仅在徽州流传的民歌中有描述,在光绪的《徽州府志》中也有描述。纸鹞现在也是风筝了。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以前,北方习惯称之为“纸风筝”,南方习惯称之为“风筝”。徽州的“纸鸢”称谓,明显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称,有“南北杂糅”的味道。徽州民间的纸鹞改变了原来的样子,多为方平面,有尾巴,形状与民间所附的门神、神位相似,故怀疑是神鸢的简化。

九月九日,重阳之时,我错过了漫长的时光;赏菊,登高,抒喜;夕阳里,有几只鹅,捷报频传。送上问候,诉说心声,祝好运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