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拔罐的优点
1.负压。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人体在负压下拔罐吸拉时,皮肤表面会溢出大量气泡,从而加强局部组织内的气体交换。通过检查,还观察到负压引起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和毛细血管破裂,少量血液进入间隙,导致血液淤滞,红细胞被破坏,血红蛋白释放,发生自溶血。在机体自我调节中,具有行气活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祛风除湿等功效。,并对其起到良性的刺激作用,促使其恢复正常功能。
2.温火罐可以刺激局部皮肤,特别是火罐、水罐、药罐。温热刺激可以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充血,加强新陈代谢,加速体内废物和毒素的排出,改变局部组织的营养状况,增强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白细胞和网状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强局部耐受力和机体抵抗力,起到温经散寒、清热解毒的作用,从而达到促进疾病改善的目的。
3.调节拔罐的调节是基于负压或温热作用。首先,它调节神经系统。因为溶血,它给予机体一系列良性刺激,作用于神经系统的外周感受器,传导至心脏到达大脑皮层。另外,拔罐对局部皮肤的温热刺激通过皮肤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的反射通道传入中枢神经系统,使之发生反射性兴奋,从而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使之趋于平衡,加强大脑皮层对身体各部位的调节功能,使患部皮肤相应组织代谢旺盛, 吞噬能力增强,身体得到恢复,阴阳失调得到调整,疾病逐渐治愈。
二是调节微循环,改善代谢。微循环的主要功能是血液和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其功能的调节在生理和病理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还能加强淋巴循环,使淋巴细胞的吞噬作用活跃起来。此外,由于拔罐后的自溶血现象,立即产生一种组胺样物质,随体液流遍全身,刺激各器官,增强其功能活力,有助于身体机能的恢复。
4.不同的拔罐方法在拔罐共性的基础上有不同的作用,不同的拔罐方法又有各自的特殊作用。比如走罐,有类似按摩疗法、保健刮痧的作用,可以改善皮肤的呼吸和营养,有利于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增强关节和肌腱的弹性和活动性,促进周围的血液循环;能增加肌肉的血流量,增强肌肉的工作能力和耐力,防止肌肉萎缩;还能加深呼吸,增强胃肠蠕动,兴奋支配腹部器官的神经,增强胃肠器官的分泌功能;可以加速静脉血管内的血液回流,减少大循环的阻力,减轻心脏的负担,调节肌肉和脏器的血流和储备的分布。慢而轻的手法对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快速而沉重的手法对神经系统有一定的兴奋作用。
循经走罐还可以改善各经络的功能,有利于经络整体功能的调整。再比如药物拔罐法。在锅内负压和温热的作用下,局部毛孔和汗腺张开,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可以直接吸收更多的药物。根据药物不同,疗效也不同。对于皮肤病,拔罐疗法的局部治疗效果更明显。水缸法主要是温经散寒;刺络拔罐法主要是祛瘀滞,通窍通结;由于针刺方法不同,针罐结合可以产生多种效果。
拔罐疗法也叫“角度疗法”。拔罐是通过物理刺激和负压,人为造成毛细血管破裂充血,调动人体干细胞的修复功能和坏死血细胞的吸收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激发精气,调理气血,达到提高和调节人体免疫力的作用。
当然,拔罐不如针灸精准,主要是点、线、面的结合。通过中医对寒热虚实的区分,选取一些经络经过或气机聚集的部位。
拔罐是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在中国民间流传已久。它通常被称为拔罐和抽吸。在《本草纲目》中称为拔罐气,在正宗外科中称为拔罐法。古代多用于外科痈肿。起初并不是坛子,而是用一个带小孔的角管套在患处吸脓,所以在一些古籍中被命名为“角法”。拔罐治病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晋代葛洪281到361年写的《肘后》。
后来牛角筒逐渐被竹壶、陶壶、玻璃壶所取代,治疗范围也从早期的外科痈肿扩大到风湿疼痛、背部肌肉劳损、头痛气喘、腹痛、外伤淤血、普通风湿感冒及各种疼痛。
拔罐是一种淤血疗法,利用热量将罐内的空气排出,形成负压,使罐紧紧吸在治疗部位,产生淤血,从而产生治疗效果。中国人称之为充血疗法。因为这种方法简单有效,所以在民间朝代一直沿用至今,从未失败过,甚至有些外国人也有兴趣。
拔火罐是中国的一种传统中医疗法。相信很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都不会对它感到陌生,因为它简单方便,易于操作,曾经被普通人视为重要的日常治疗方法。如何在家中安全有效地使用拔火罐,我们采访了省名中医刁本树等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