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筋脉各部分的名称
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底,向足心(泉)倾斜,从舟骨底(顾然、赵海、水泉)穿出,沿内踝背(太溪)分支入足跟(大钟);向上到小腿(双滑,交信;会三阴焦),出巢内侧(诸宾、阴谷),大腿内侧及背后,通脊柱(长壮)属肾,络于膀胱经(舒舒、中柱、四满、气穴、大赫、横骨;将合元,其极)。
其直脉:从肾向上(上曲、石关、阴都、铜鼓、幽门),经肝、膈,入肺(布朗、神风、徐灵、神藏、亚中、俞府),沿咽喉,下至舌根(通淋泉)。其分支:出肺,络于心,流于胸,与手厥阴心包经相通。
这条经络的一侧有27个穴位(左右各54个),其中10个分布在下肢内侧面的后缘,另外17个分布在胸腹部两侧。第一点是涌泉,最后一点是鱼凫。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疾病,以及此经络经过部位的疾病。
此经取穴:涌泉顾然太溪大中水泉照海来回滑动,筑信,筑宾阴谷横骨大气穴,中间灌满,注:豫商曲关石阴督府通幽门布许神仓郁忠府。
(1)涌泉KI1 Yǒng quán
【定位】足底部,卷足时足前凹陷处约为第二、三趾指缝线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和后2/3的交点。
【解剖学】有趾短屈肌腱、趾长屈肌腱、第二蚓状肌、骨间深肌。有来自胫前动脉的足底弓;有足底内侧神经分支。
主治:头痛、头晕、目眩、咽痛、舌燥、失音、排尿困难、排便困难、惊风、脚心发热、癫痫、霍乱抽搐、昏厥。
【配伍】沛纳谷用于治疗喉梗阻;配合银陵泉,可治疗发热伴脐带急性疼痛、胸胁胀满;沟海治疗癫痫。配合太冲、百会治疗头颈疼痛。
【针刺】直刺0.5-0.8寸;艾灸可以接受。
【注意】肾经井穴。
②gǔ化身顾然·基2 Rán
【位置】足内侧缘,足舟骨粗隆下方,红白肌之间。
【解剖学】有拇展肌、跖内侧动脉、跗内侧动脉分支;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和足底内侧神经的终支。
主治:月经不调、阴寒交迫、外阴瘙痒、白浊遗精、阳痿、尿痛、腹泻、胸胁胀痛、咯血、小儿脐风、口塞、消渴、黄疸、下肢瘫痪、脚踝疼痛。
【配伍】配山治筋;用气,四足治理石水;太溪治疗发热、心烦、脚冷、多汗。
【针刺】直刺0.5-0.8寸;艾灸可以接受。
【注】肾经的兴穴。
(3)太西基3 Tài xī
【位置】足内侧,内踝后,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解剖学】有胫后动、静脉;小腿内侧有一条皮神经,是胫神经经过的地方。
主治:头痛、头晕、咽痛、牙痛、耳聋、耳鸣、咳嗽、哮喘、胸痛、咯血、口渴、月经不调、失眠、健忘、遗精、阳痿、尿频、腰痛、下肢冷、内踝肿痛。
【配伍】沛纳谷主要用于治疗发热、脚寒清、多汗;配肾舒治疗肾胀:搭配支沟和天然山谷,可以像锥刺一样治愈心痛。
【针刺】直刺0.5-0.8寸;艾灸可以接受。
【注意】肾经的穴位和原穴
(4)时钟Ki4 Dà ZH不ng
【定位】足内侧,内踝下方,跟腱附着于内侧前凹陷处时。
【解剖学】有胫后动脉的跟内侧支;跟内侧神经伴小腿内侧皮神经和胫神经。
主治:咯血、哮喘、腰痛、痴呆、嗜睡、足跟痛、排便不利、月经不调。
【配伍】配伍太溪、神门治疗心肾不交引起的心悸失眠;字里行间对虚火、炎症的处理,容易惊怒;大鱼际治疗火盛咽喉痛。
【针刺】直刺0.3-0.5寸;艾灸可以接受。
【注意】肾经穴位。
(5)水泉
【位置】在足内侧,内踝背下方,太溪河下行1寸时,跟骨结节内侧凹陷处。
【解剖学】有胫后动脉的跟内侧支;跟内侧神经伴小腿内侧皮神经和胫神经。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阴僵、小便不利、视物模糊、腹痛。
【配伍】中脊、水道治疗肾气亏虚;配气海、血海、肾俞、三阴交、气海俞治疗肾绞痛和肾结石;肾俞、中极、雪海治疗血尿。
【针刺】直刺0.3-0.5寸;艾灸可以接受。
【注意】肾经穴位。
(6)照海Ki6赵HǎI
【位置】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解剖学】拇展肌止点处;后方有胫后动静脉;小腿内侧皮神经分布,深部为胫神经干。
主治:咽干、癫痫、失眠、嗜睡、惊悸不安、目赤肿痛、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阴僵、瘙痒、疝气、尿频、失眠、脚气。
【配伍】治咽喉疾病,用列确、突出点、太冲、厉安全;神门、风池、三阴交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
【针刺】直刺0.5-0.8寸;艾灸可以接受。
【注】八脉交会穴——通阴窍脉。
(7)回到基7菲利
【定位】小腿内侧,太溪上方2寸,跟腱前方。
【解剖学】比目鱼肌下端,迁移至跟腱内侧;前方有胫后动静脉;有腓肠内侧皮神经、小腿内侧皮神经和胫深神经。
主治:腹泻、肠鸣、水肿、腹胀、腿肿、脚软、盗汗、脉细、体热无汗、腰酸背痛。
【配伍】用后溪、伊尹治盗汗;结合中极、阴谷治疗尿失禁。
【针刺】直刺0.8-1寸;艾灸可以接受。
【注意】肾经穴位。
(8)交心KI8 Jiāo xìn n
【定位】小腿内侧,太西时直上2寸,后滑前0.5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解剖学】指长屈肌;深层为胫后动、静脉;小腿内侧皮神经分布,胫神经主干在其后方。
主治:月经不调、崩漏、阴道僵硬、腹泻、排便困难、睾丸肿痛、淋证、疝气、瘙痒、赤白痢、膝大腿疼痛。
【配伍】配合关元、三阴交治疗妇科疾病月经不调;配合太冲、血海、地机治疗崩漏;用中药治疗疝气;银龄泉治疗五淋:中极治疗尿失禁;关元治尹霆。
【针刺】直刺0.5-1寸;艾灸可以接受。
【注意】银翘脉穴。
(9)朱斌Ki9 zh ù b:和n
【定位】小腿内侧,太溪与银谷连线在太溪上方5寸时,在腓肠肌腹部下方。
【解剖学】腓肠肌和趾长屈肌之间;深部有胫后动静脉;有腓肠内侧皮神经和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干。
适应症:癫狂、癫痫、呕吐、流涎、绞痛、婴儿脐疝和小腿内侧疼痛。
【配伍】肾俞、关元治水肿;配合大屯,回治疝气;配合成山、合阳、阳陵泉治疗腿软、瘫、瘫;用引流和百会治疗癫痫病、癫狂和癫痫。
【针刺】直刺0.5-0.8寸;艾灸可以接受。
[注]阴卫脉穴。
(10)阴谷KI 10 y和n g化身
【位置】屈膝时,腘窝内侧,半腱肌腱与半腱肌腱之间。
【解剖学】半腱肌腱和半膜肌腱之间;膝盖以上有内侧动静脉;有股内侧皮神经。
主治:阳痿、绞痛、月经不调、崩漏、小便不利、阴道疼痛、癫狂、膝内侧及大腿疼痛。
【配伍】按海、中极治尿失禁;用大核、曲骨、命门治疗寒疝、阳痿、早泄、月经不调、崩漏。
【针刺】直刺0.8-1.2寸;
【注意】肾精解穴。
(11)恒古KI 11Hé ng G化身
【位置】下腹部,脐中下5寸,前中线旁0.5寸。
【解剖学】有腹内斜肌腱膜、腹横肌腱膜、腹直肌腱膜;有腹壁下动脉、静脉和阴部外动脉;布有髂腹下神经分支。
主治:阴部疼痛、腹痛少、遗精、阳痿、遗尿、尿痛、疝气。
【配伍】合中吉、三阴交治顽;配合关元、肾俞、枳实、大河治疗阳痿、遗精、崩漏、月经不调。
【针刺】直刺0.8-1.2寸;艾灸可以接受。
【注意】脉冲穴与足少阴会穴。
(12)大河KI12
【位置】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中线旁0.5寸。
【解剖学】腹内、外斜肌腱膜中,腹横肌和腹直肌腱膜;腹壁下动、静脉有肌支;分布有第12肋间神经和髂腹下神经。
主治:阴部疼痛、子宫脱垂、遗精、带下、月经不调、痛经、未孕、泄泻、痢疾。
【配伍】与银胶肾俞、代脉、大敦、中极同用,治阳痿、遗精、带下;命门、肾俞、枳实、中极、关元治疗男科疾病及不育症。
【针刺】直刺0.8-1.2寸;艾灸可以接受。
【注意】脉冲穴与足少阴会穴。
(13)气袋KI 13 Qixué
【位置】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中线旁0.5寸。
【解剖学】腹内、外斜肌腱膜中,腹横肌和腹直肌腱膜;腹壁下动、静脉有肌支;分布有第12肋间神经和髂腹下神经。
主治:月经不调,白带,尿痛,腹泻,痢疾,腰痛,阳痿。
【配伍】舒天、大肠舒用于治疗消化不良;配中脘、阴陵泉、膀胱经主五淋,小便不利;用气海、三阴交、肾俞、雪海治疗月经不调、白带过多、宫寒不孕、先兆流产、阳痿不孕。
【针刺】直刺或斜刺0.8-1.2寸;艾灸可以接受。
【注意】脉冲穴与足少阴会穴。
(14)西曼基14 Sì mǎn m: n
【位置】下腹部,脐中下2寸,前中线旁0.5寸。
【解剖学】腹内、外斜肌腱膜中,腹横肌和腹直肌腱膜;腹壁下动、静脉有肌支;第十一肋间神经分布。
主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不孕,产后恶露,小腹疼痛,遗精,遗尿,疝气,便秘,水肿。
【配伍】治疝气、睾丸肿痛用气海、三阴交、大敦、归来;用气海、三阴交、肾俞、雪海治疗月经不调、带下、遗精等症。
【针刺】直刺0.8-1.2寸;艾灸可以接受。
【注意】脉冲穴与足少阴会穴。
(15)ZH。
【位置】下腹部,脐中下1寸,前中线旁0.5寸。
【解剖学】腹内、外斜肌腱膜中,腹横肌和腹直肌腱膜;腹壁下动、静脉有肌支;第十肋间神经分布。
主治:月经不调,腰腹部疼痛,大便干燥,腹泻,痢疾。
【配伍】用肾俞、胃中、气海俞治疗腰痛;与雪海、肾俞、太冲、三阴交、阴交、中极穴配伍,用于治疗妇科疾病、月经不调、卵巢炎、睾丸炎、附件炎。
【针刺】直刺0.8-1.2寸;艾灸可以接受。
【注意】脉冲穴与足少阴会穴。
(16)鱼雨KI16 Huāng shū
【位置】腹部正中,脐距0.5寸时。
【解剖学】腹内、外斜肌腱膜中,腹横肌和腹直肌腱膜;腹壁下动、静脉有肌支;第十肋间神经分布。
主治:脐周腹痛、呕吐、腹胀、痢疾、腹泻、便秘、疝气、月经不调、腰痛。
【配伍】配合舒天、足三里、大肠俞治疗便秘、腹泻、痢疾;配合中脘、足三里、内庭、舒天治疗胃痛、腹痛、绞痛、排尿、尿道涩痛等症。
【针刺】直刺0.8-1.2寸;艾灸可以接受。
【注意】脉冲穴与足少阴会穴。
(17)上曲KI17 Shāng qū
【位置】在上腹部,脐中上2寸时,前中线旁0.5寸。
【解剖学】在腹直肌内缘,有腹壁的动、静脉分支。有第九肋间神经。
主治:腹痛、腹泻、便秘、腹积。
【配伍】治腹痛腹胀,用中脘、大恒;支沟治疗便秘;本品与大肠舒、舒天等同用,可治腹泻、痢疾。
【针刺】直刺0.5-0.8寸;艾灸可以接受。
【注意】脉冲穴与足少阴会穴。
(18)石关KI18 Shí guān
【位置】上腹部,脐中上部3寸时,前中线旁0.5寸。
【解剖学】在腹直肌内缘,腹壁上有动、静脉的分支。有第九肋间神经。
主治:呕吐、腹痛、便秘、产后腹痛、女性不孕。
【配伍】用中脘、内关治胃痛、呕吐、腹胀;三阴交、阴交、肾俞治疗先兆流产及不孕症
【针刺】直刺0.5-0.8寸;艾灸可以接受。
【注意】脉冲穴与足少阴会穴。
(19)银都KI 19 y和nd
【位置】上腹部,脐中上部4寸时,前中线旁0.5寸。
【解剖学】在腹直肌内缘,腹壁上有动、静脉的分支。有第八肋间神经。
主治:腹胀、肠鸣、腹痛、便秘、女性不孕、胸胁胀满、疟疾。
【配伍】与菊雀合用治心病;用三阴交和雪海治疗闭经;用中脘、舒天、足三里、四风治疗厌食症和疳积。
【针刺】直刺0.5-0.8寸;艾灸可以接受。
【注意】脉冲穴与足少阴会穴。
(20)腹部进入谷Ki20F ù t not ng g化身
【位置】上腹部,脐中上部5寸时,前中线旁0.5寸。
【解剖学】在腹直肌内缘,腹壁上有动、静脉的分支。有第八肋间神经。
主治:腹痛、腹胀、呕吐、心痛、心悸、胸痛、暴怒。
【配伍】合内关、中脘治胃气;从脉海论治癫痫和惊悸;配以万、足三里,治带。
【针刺】直刺或斜刺0.5-0.8寸;艾灸可以接受。
【注意】脉冲穴与足少阴会穴。
(21)幽门螺杆菌
【位置】上腹部,脐中上部6寸时,前中线旁0.5寸。
【解剖学】在腹直肌内缘,腹壁上有动、静脉的分支。有第七肋间神经。
主治:腹痛、呕吐、厌食、消化不良、腹泻、痢疾。
【配伍】与玉堂同用,治心烦呕吐;用中脘、监利治胃痛、打嗝、呕吐;结合舒天治疗腹胀、肠鸣和腹泻。
【针灸】直刺0.5-0.8寸,不要深,以免伤及内脏;艾灸可以接受。
【注意】脉冲穴与足少阴会穴。
(22)海滨大道KI22 báng
【定位】在胸部,第五肋间隙打开时,前中线旁2寸。
【解剖学】胸大肌始端有肋间外韧带和肋间内肌。有第五肋间动、静脉;第五肋间神经前皮支分布,深部为第五肋间神经。
主治:胸痛、咳嗽、哮喘、呕吐、厌食、乳痈。
【配伍】治外感内伤所致的咳喘,平喘消虚相结合;心俞内关治疗胸痹、心悸、怔忡。
【针灸】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深刺,以免伤及内脏,但可用艾灸。
(23)本尊名为KI23 Shén fēng。
【定位】在胸部,第四肋间隙打开时,前中线旁2寸。
【解剖学】在胸大肌中,有肋间外韧带和肋间内肌;有第四肋间动、静脉;第四肋间神经前皮支分布,深部为第四肋间神经。
主治:咳嗽、哮喘、胸胁胀满、呕吐、厌食、乳痈。
【配伍】阳陵泉、枳钩用于治疗胸痛、胁痛。
【针刺】斜刺或平刺0.5-0.8寸;艾灸可以接受。
(24)惠玲
【定位】在胸部,第三肋间隙打开时,前中线旁2寸。
【解剖学】在胸大肌中,有肋间外韧带和肋间内肌;有第三肋间动、静脉;有第三肋间神经的前皮支,深层为第三肋间神经。
主治:咳嗽、哮喘、痰多、胸胁胀痛、呕吐、乳痈。
【配伍】配合足三里、中脘、内关治疗呕吐厌食;用神门神藏治疗失眠健忘。
【针刺】斜刺或平刺0.5-0.8寸;艾灸可以接受。
(25) KI25 Shén cáng被诸神隐藏。
【定位】在胸部,第二肋间隙打开时,前中线旁2寸。
【解剖学】在胸大肌中,有肋间外韧带和肋间内肌;有第二肋间动、静脉;有第二肋间神经的前皮支,深层正好是第二肋间神经。
主治:咳嗽、哮喘、胸痛、烦闷、呕吐、食欲不振。
【配伍】合天突、内关、太冲治梅核气;心舒愈汤治疗胸痹、嗳气、冠心病、心肌梗塞。
【针刺】斜刺或平刺0.5-0.8寸;艾灸可以接受。
(26)基26日
【定位】在胸部,第一肋间隙打开时,前中线旁2寸。
【解剖学】在胸大肌中,有肋间外韧带和肋间内肌。有第一肋间动脉和静脉;有第一肋间神经的前皮支,深层为第一肋间神经,皮下有锁骨上神经的前支。
主治:咳嗽、哮喘、痰饮、胸胁胀满、不思饮食。
【配伍】风门与肺俞合用,可治疗外邪犯肺;用急救、救护车和盖华治疗咽喉痛。
【针刺】斜刺或平刺0.5-0.8寸;艾灸可以接受。
(27)fǔ化身于夫KI27
【定位】在胸部,锁骨下缘在前正中线旁开2寸时。
【解剖学】在胸大肌;胸内动、静脉有前穿支;锁骨上神经有前支。
主治:咳嗽、哮喘、胸痛、呕吐、不思饮食。
【配伍】与天突、舒菲、大鱼际配伍,治咳嗽咽痛;配合足三里、合谷治疗胃气上冲所致呕吐、呃逆。
【针刺】斜刺或平刺0.5-0.8寸;艾灸可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