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姜的养生谚语,谁对谁错?

春情为你解答;

大多具有诗情画意的特点,经常运用和调动各种修辞手法。生动的比喻是谚语中最典型的技巧之一。一些原本干巴巴难以解决的问题,立刻被谚语的无穷魅力软化。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事物的两面性规律是不可逾越的,加上谚语特殊的表达效果,就是它的水分问题,以及如何处理这些水分与医学学术的关系。

“一年四季没蒜就不用去医院”“十月萝卜人参,家家药店关门”都在强调一个方面的东西,大蒜和萝卜不能算是包治百病的良药;“石榴简单易止腹痛”“生姜拌蜂蜜可治咳嗽”说的都是石榴、生姜、蜂蜜的一面以及那些与其功能对应的腹痛咳嗽,既不是治疗腹痛咳嗽的唯一方法,也不是这些药食同源之物的全部功能。

可见,谚语的概括性与中医的辨证论治理论和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治疗思想相差甚远。我们不能从纯医学的角度来看待它,理解它,应用它。换句话说,医学谚语不能等同于医学科学,它们有局限性。我们可以发现,大量的古代谚语是以黄河流域的时间序列和节日为基础的。比如“正月二月种艾草,三月砍柴”和“正月二三月荠菜可当灵丹妙药”的说法,如果放在湖广地区,时间周期可能早一个月左右;如果要放在华北,可能要推迟一个月左右;如果放在东北,可能就更耽误了。

谚语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有些谚语难免会表现出随意粗鄙、言语不当的现象,有些甚至传达了完全错误的信息,造成了与医学理论无法衔接的落差。“饭后一根烟,胜过活神仙”,“母亲嘴馋兔肉,孩子病了嘴唇长”,“一脚踩星,能驾驭千军万马”,显然是古代历史、科学条件和认识论的产物。一般来说,我们不应该对这种谚语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而应采取扶正纠偏的原则,取其合理内核,纠正其不科学因素,用科学知识对其进行改造或重塑,使其获得新生,继续被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