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儿的心理和正常人不一样。
孤儿的心理和正常人不一样。
孤儿与普通人相比有什么心理特点?是不是更容易有一颗爱的心?
怕给任何人添麻烦,什么事都想自己做,又怕被依赖。毕竟没有一个人能让你长期依赖生活。
不要一概而论,每个人都不一样,但有多少父母是扭曲的?
至少,孤儿可以忍受孤独,不爱别人也能活下去。
和你不一样很不寻常吗?
每个孤儿的经历都不一样。有人生来就是孤儿,无父无母。他从小在别人的呵护下长大,受尽虐待和白眼,从来没有得到过本该属于父母的爱。请问他是从谁那里学会如何去爱别人的?有人可能是一开始一个人把他养大的单亲爸爸或妈妈,大部分时间在养家糊口赚钱,却没有时间去爱他。挣扎在社会底层的苦恼,让他的孩子成了拖累和出气筒,表达不出爱他的愿望。后来他意外去世,成了孤儿。就这样,虽然有了家庭,但是在一个缺少爱,不会表达爱的单亲家庭里,大多数孩子都是通过隐忍自己的欲望,做一个懂事的孩子,分担大人的痛苦和负担,学会爱的。他从哪里能学会爱别人,爱自己?也许是无处学习如何表达爱。有些人因为意外或天灾人祸突然失去父母,比如汶川地震。有人问幸存的孩子,你知道地震为什么会发生吗?孩子们的回答让大人哭了“因为我们不好……”。大人之所以会哭,不仅仅是孩子幼小心灵的伤害,即使是一个20岁左右的年轻人,如果他在车祸中失去了父母,他的第一反应可能是为什么会是我,为什么上帝会这样对我,我没有做什么无情的事...这些问题都反映了一个信号,因为我...怎么,我不配被爱,所以上帝拿走了本该属于我的亲人,家庭,爱情。不好意思。其实,列举这么多情况,我只想说,如果一个孤儿缺乏爱,他就不可能拥有正常家庭的爱,他就被动地失去了学习爱的目标和榜样,失去了体验本该属于家庭的爱的权利。孤儿虽然渴望爱,非常渴望,但如果没见过爱,没享受过爱,真的有能力去爱一个像正常家庭一样长大的孩子吗?对此我持否定态度。题主之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了无法感同身受孤儿的局限性。同样,孤儿也无法对幸福家庭的爱感同身受。因为没经历过,没感受过。
愿意独自承受,心理承受能力强,成熟。同时因为很多人的关心,我会变得很善良,很感恩,不容易亲近别人。一旦我靠近,我真的相信。
看起来很轻。我不太在乎维持一段感情,任何关系,同学,老师,朋友。情侣不太在意。反正都是路人
我在网上认识了一个孤儿。我非常努力地工作。我本科毕业,自己挣学费。我本来是工人,后来考上了公务员。然而,我的整体观点并不正确。想要一个家庭条件好的独生女,还是看不起学历低的职业。一想到自己工资比事业单位还高就恶心。被打后,你装可怜,说自己是孤儿。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没被爱过,怎么去爱别人?恐怕很多孤儿永远不会爱自己~ ~
以我的经验来看,我通常很自私,没有安全感,占有欲很强。我父亲的兄弟姐妹都是孤儿。文革期间死的早~
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你可以自己做任何事情。何必麻烦别人?
很谨慎的同情,我活的这么好,为什么要同情那些明显比自己好的人?
不敢爱,既怕拖累,又自卑。
孤独,但是很难摆脱这种孤独。即使朋友再多,也有一些别人感受不到的东西。
悲观主义会以最大的恶意对待这个世界,即使会以善意对待他人。
简而言之,负面多于正面。如果有选择,谁愿意这样做?
我不是孤儿,我是被收养的。
因为得不到真正家人的爱,你会更渴望爱,更明白别人想要什么样的爱,这样你才能给别人真正需要的爱。
因为我被伤害过的比较多,遇到我爱的人,我会尽量不让他被自己伤害,我不会轻易伤害他。
所以,不是爱更容易,而是要懂得爱和珍惜人。
孤儿的心理和正常人不一样。
《别离开我》里的一切都是从那张婴儿照片开始的。
笔者在康奈尔大学的网站上发现了一张调皮可爱的婴儿照片。经过调查发现,这个孩子是一个“实习宝宝”,被当地一家大学生孤儿院送到康奈尔大学家政学系的“育儿实践室”,作为家庭管理课的教学工具。其间,活婴由他们轮流照顾。康奈尔大学的育儿课程一直持续到1969,但并不是唯一开设此类课程的学校。在收集《别离开我》这本书的过程中,笔者了解到,当时美国各地都有类似的宝贝计划。毫不夸张地说,美国有数百名婴儿出生时由多个母亲照顾。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育儿方式似乎对家政学学生和婴儿都有好处。婴儿被送回孤儿院后,将成为领养的首选。不过,至少有一件事引起了全国的关注,那就是伊利诺伊州一家儿童福利院的负责人曾经质疑过这种育儿方式的影响。为了探究原因,有了《不要离开我》这本书。
贝蒂,一个已婚女人,在她丈夫上前线的时候生了一个私生子。这个名叫亨利的男孩还没睁开眼睛就开始了从孤儿院到家政学校的旅程。每年家政班的毕业生走了,每年他的新“妈妈”都回来。亨利认为他做错了什么,所以他周围的母亲都会离开他。直到长大后,他才意识到自己只是一个“见习宝贝”,一个道具,一个教学模型,一个没有家的人,一个连自己妈妈都不要的可怜家伙。残酷的现实让他不仅仅是一个孤儿,更是一个终身的心理孤儿。另一方面,这种不幸也扭曲了他的性格,让他对一直疼爱他、照顾他、待他如己出的家政老师玛莎变得冷漠苛刻。直到玛莎去世,亨利才意识到世界上最爱他的人将会离去。
在《别离开我》中,作者虽然不评论弃婴和“实习婴儿”,但通过对亨利几十年成长历程的描写,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这些人骨子里的孤独、恐惧和不安,他们的人生注定是有缺陷的,被遗弃的真相总有一天会被他们知道,成为他们心中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换句话说,每个孤儿其实都是心理孤儿。孤独、自卑、叛逆、自私都是他们对外界的反应。他们认为全世界都抛弃了他们,没有什么可以信任的。所以,更可怕的恶性循环是,有人想弥补这个缺陷,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这是他们难以相信的。所以“实习宝宝”在正常人看来可能是完美的,但从一个弃婴的成长来看,还是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尤其是在心理护理方面,以至于这些孩子长大后很难有一个正常的、良好的心态。
虽然《别离开我》讲的是孤儿,但亨利的成长过程其实是每个都市人的心路历程,亨利巨大的孤独感、不安全感和自私感也是每个都市人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得不到父母足够的爱,得不到成年人如何关心他人的表现。
孤儿的心理和正常人不一样。
成年孤儿的心理状态不能简单一概而论。单纯说他小时候成长的环境会有失偏颇。
性格是决定性的。同样,没有父母,有的孩子很懂事,很独立,但有的孩子总是渴望被人可怜,被人可怜。这样长大后,前者非常固执己见,独断专行,强势,同时也缺乏人情味。后者懦弱依赖,渴望关心他人,懂得体贴。
环境的影响不言而喻。有些孤儿很幸运地被富裕家庭收养,养父母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自然,在这样的环境下,再加上良好的教育,他们长大后心态会相对稳定,不会太偏激。因为他不觉得自己缺少什么或者太多。然而,有些孤儿穷困潦倒,没有人帮助他们,他们几年也不能学习。自然,如果得不到同龄人应得的,就会产生玩世不恭的心理,容易走极端,更有机会误入歧途。
男人和女人在孤儿方面的经历大致相同。但是,男人更渴望被尊重,维护自己脆弱的尊严,证明自己的价值!而女人在贫穷的基础上更渴望被社会和男人接受,有一个好的归属,这是命运对她的补偿!
他们需要别人的关心,也不会刻意对待这种关心冷漠。很多关心反而是可怜他们,让他们难过,因为这是对他们尊严的蔑视。
普通人,不是孤儿,不喜欢别人的同情和怜悯?他们是一样的。
如果我们尊重他们,和他们交往,我们就会把心态调整到和自己一样,自然就会交流。如果,事先高调,他们怎么能接受自己的低调?心态不对等,地位不对等,天性和心理失衡!
孤儿的心理和正常人不一样。
“世界上只有母亲是好的。一个有母亲的孩子就像一个宝藏。如果你把它扔进妈妈的怀里,你就享受不到幸福了。”
六月一日是儿童节。当那些在父母陪伴下的孩子们享受着快乐的假期时,我们不能忘记,社会上还有许多孤儿和残疾儿童。他们是社会中最弱小、最困难的群体,最需要关心和呵护。
孤残儿童过得好吗?你在成长中遇到过哪些问题?如何凝聚社会各界的关爱,让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在祖国的同一片蓝天下快乐成长?带着这些问题,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本报记者走近了孤儿群体。
■孤儿765438人+0.2万。
约10%在福利机构抚养,90%在分散状态下抚养,大部分纳入低保或五保范畴。
天津SOS儿童村位于河东区程琳路永宁路上一个安静的院子里。绿树掩映中,20多栋两层小楼错落有致。
傍晚时分,一群穿着不同校服的孩子走进院子,有说有笑地回到他们的“家”。在院子里的篮球场上,记者遇到了正在打球的小王。“我今年15岁。‘家’里有7个兄弟姐妹,大姐上高中。”小王说,儿童村规定,14岁以上的男孩必须从“家”搬到青年公寓,但平时可以和“妈妈”、“兄弟姐妹”住在一起。“我喜欢这里!妈妈每天用不同的方式给我们做饭。如果她想看课外书之类的,也会想办法给我们省钱。”小王告诉记者,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都因为一场意外去世了。4岁时,他被家乡的民政部门送到儿童村。由于时间久远,他对父母的记忆很模糊。
儿童村村长白长明说,现在村里有140多名孤儿,生活在16个家庭,每个家庭都有一个专职的“SOS妈妈”照顾孩子。根据SOS组织的规定,SOS妈妈必须未婚或离异、丧偶且无子女。
据介绍,天津SOS儿童村是中国首批成立的SOS儿童村。1987建成后,* * *收养了300多名孤儿,大部分来自天津和河北省山区的贫困家庭。必须满足三个收养条件:父母双亡,身体健康,8岁以下。
儿童村有幼儿园,上小学就在附近。根据天津的政策,这些孤儿无论原户籍在哪里,都可以在天津获得学籍。现在,140多名儿童分散在30多所学校。“一方面,我们按照成绩上学。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有意识地加强他们与社会的联系,结交更多的朋友。”白长明说。
为了保护孩子们的生活不受干扰,儿童村谢绝了记者前往“家”探访的要求。北京儿童福利院也以同样的理由拒绝了记者的采访要求。
据介绍,北京市儿童福利院成立于1984。主要收养北京市东城区、西城区、海淀区的孤残儿童,年龄从出生几天到14岁不等。大多数孩子患有不同种类和程度的残疾。* * * 300多名员工为孤残儿童提供日常照料、预防保健、医疗救治、康复训练等服务。孩子需要工作人员的全方位照顾,大一点的孩子因为身体障碍和缺陷,吃饭穿衣洗澡都需要工作人员的帮助。残疾儿童需要长期系统规范的康复训练,生活自理能力才能不断增强。
业内人士表示,北京儿童福利院和天津SOS儿童村代表了国内较高水平的儿童福利机构。然而,目前我国孤儿总数为71.2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因病、意外或被父母遗弃的孤儿。其中只有10%左右在福利机构中抚养,90%在分散状态下抚养,大部分纳入低保或五保范畴。
■86.3%的孤儿生活在农村。
每个孩子背后都有一个令人揪心的故事,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问题或精神压力。
五间破旧的土坯房,除了一台老旧的熊猫黑白电视,没有像样的电器。走进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县大李村的孤儿小家,记者看着眼前沉默的孩子和虚弱的老人,不禁心酸。
“这婴儿生活可苦了!她3岁的时候,父亲车祸去世,母亲陪她去了。只有我们老两口和她在一起。”说到往事,小奶奶还是很难过。现在我已经完全不记得我的父母了,但是当我奶奶提到我的父母的时候,眼泪就开始在我的眼眶里打转。
晓晓今年12岁,爷爷62岁,奶奶60岁。除了他姑姑家,他没有其他亲戚。两位老人和一位年轻人的生活非常困难。老人不能干重活,收入来源只有家里7亩地,3亩苗,4亩棉花。好的年份,4亩棉花能赚2000元,加上卖树苗的钱,一年的收入也就3000元。
“小尤从小懂事,从不乱花钱。放学后,我赶紧回家做作业,帮忙做家务。”说到这里,奶奶眼圈红了。“学习上我们帮不上忙,只能从生活上照顾她,但家里条件就是这样。再说,我们再怎么爱父母,也比不上他们!”
小爷爷说,多亏了政府和好心人的帮助,他们真的不知道这辈子该怎么过。上小学校费用全免,村里给低保。看病可以报销,两位老人每个月还能领到55元的养老金。据介绍,为最大限度保障孤儿基本生活,沾化县将现有孤儿全部纳入基本生活保障,每人每月600元;根据孤儿家庭的实际情况,将贫困家庭孤儿纳入农村低保救助范围。
据了解,目前我国生活在农村的孤儿约占孤儿总数的86.3%。分散在农村的孤儿大多由爷爷奶奶监护。老人年龄偏大,又忙于农事,导致孤儿监护不力,缺乏家庭温暖。一方面,一些被亲属或亲戚收养的孤儿,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问题或精神压力;另一方面,个别亲属家庭条件差,经济负担重,与孤儿感情疏远,导致孩子性格孤僻、冷漠。
与这些相比,残疾孤儿的处境更令人担忧。
“我想要一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当我累的时候,我会想起它……”当我走进北京高碑店的“365晨宝贝之家”时,孩子们正在和志愿者围成一圈做游戏、唱歌。16岁的小茹腿脚都有残疾,但声音很清晰,会唱很多歌。
对于小茹来说,爱心妈妈赵丽萍创办的“365晨婴之家”就是她的家。来自全国各地的孤残儿童有21人,其中大部分是脑瘫儿童。
9岁的亮亮,来自河南焦作,看上去端庄结实,但脑瘫让他走路不稳,左手略显不灵活。如果他走得快,他会摔跤。在治疗师的帮助下,亮亮将进行45分钟的康复训练。一开始,让双腿与身体成直角,光明正大地躺在地上,自己数数。“数到100就可以换下一个姿势了。”但是接下来的按摩环节就困难多了,亮亮的额头和后背全是汗水。“好痛!”亮亮起初试图忍住,但后来她忍不住哭了。
周末下午,孩子们大多在活动室玩耍。看到记者带来的玩具,孩子们都围过来玩,只有小美手脚并用地来了。原来,小美出生于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让她失去了双亲,严重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让她无法行走。2009年,赵黎平带着小美进行康复训练。两次手术后,她的脚明显好转。但是由于脊椎神经的问题,我们只能弓起身子,用手支撑着脚行走。
在“365晨宝贝屋”里,最小的宝宝不到1岁,被大家昵称为“香香公主”。小香香长得很可爱,浓眉,却因为先天性心脏病被父母遗弃在医院。来的时候才7天,后来确诊为肝损伤,需要长期用药。
■创造条件让孤儿融入社会。
对孤儿的救助应该从保障生存逐步转变为创造条件,帮助孤儿结婚。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郭大水表示,近年来,中国的孤儿福利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孤儿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但总体来看,孤儿保护制度还不够完善,保护水平有待提高。要让孤残儿童健康成长,还面临着经济、心理、健康等诸多问题。
资金无疑是最现实的问题。白长明告诉记者,儿童村的资金主要是国际SOS组织的捐款。一个孩子一个月500多块钱,集中在各家的妈妈手里。孩子的衣食住行,上学书的钱都包了,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目前,国家财政给每个孤儿每月200元的补助,天津市也给当地每个孤儿每月1.440元的孤儿补助。“但是很多孤儿都是在原籍登记的,享受不到天津的好政策。如果这个问题能够落实,孩子们的生活质量将会大大提高。”在农村地区,经济问题也是孤儿发展的主要原因。
心理也是孤残儿童面临的一大问题。“从小失去父母对孩子的打击是很大的,更何况有些孩子的父母是因为意外甚至家暴犯罪去世的,这对孩子的心灵是终身的创伤,将来很容易发展成自卑心理,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白长明说,孤儿进入儿童村,最担心的是心理问题,所以成立了教育部门,聘请心理医生进行指导。
更让白长明和赵黎平担心的是,如何在保证孤儿无忧无虑生活的同时,为他们创造融入社会的条件。
赵黎平说:“目前社会上有很多大龄孤残儿童。他们有很强的自卑感,不愿意接触外人,不愿意自立。我们要真正帮助他们,做好心理疏导,鼓励他们学习技能,做一个真正有用的人。”白长明告诉记者,由于学历、技能、社会交往能力、家庭背景等诸多因素,一些成年孤儿要面临住房困难、就业困难、生活困难等问题,比同龄人压力大得多。“现在还有20多个成年孤儿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工作,免费在村里吃住。虽然我知道这样不好,但我不忍心把他们赶走。”
郭大水分析,孤儿进入社会后遇到的沟通障碍和人际交往问题,与其个人的不幸经历密切相关。“很多孤儿可能学习很努力,成绩很好。但由于父母已经不在了很久,他们与同龄人相比,自然缺乏社交方面的训练。此外,由于父母早逝,孩子的心灵难免会抑郁自闭,缺乏与社会的充分融合和交流。”郭大水说,这种问题是孤儿在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也需要收养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加强对孤儿的心理健康辅导,另一方面有意识地为孤儿创造公开、平等接触社会的机会。
郭大水认为,“社会交往的基础是社会资本的多少,也就是俗称的‘关系网’,包括亲属关系和非亲属关系。孤儿本身就意味着几乎完全失去了血缘关系的支撑,不相关的社会资本也非常薄弱。实习和求职时没有可以托付的关系,很难实现回归社会的基本条件——‘创业’。”郭大水建议,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孤儿的救济可以从保障生存逐步转变为创造条件,帮助孤儿重新融入社会,结婚成家。
专家还表示,我国目前以国家为主、社会为辅的孤儿救助体系,无法保证每个孤儿都得到充分救助,需要大量的社会慈善资金作为补充。但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一些社会组织和团体无法用心发挥应有的作用。记者在一些网络论坛上看到,很多人发帖询问如何在孤儿院做志愿者或捐赠物品,但往往无人回应。郭大水表示,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和社会组织的尽快“孵化”,将引领中国新的儿童福利体系走得更远。“当前,是我国不断改进和完善孤儿保护制度的重要契机。需要政府和民间力量来推动,让孤儿过上幸福有尊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