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饮食养生理念是什么?

饮食养生是养生文化的内容之一,即如何通过合理正确的饮食来达到养生的目的。对于古代的统治者来说,是为了治愈百姓的疾苦,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则是用来保养自己的身体。《黄帝内经》第一次解释了它的功能和要求。结合其他医学、营养学书籍,基本可以概括为“九个五”:五谷为补,五菜为补,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次顺畅,五方适宜,五态为基础;五味调和,五补滋补。

意思很好理解,就是主食、饭菜、素菜要搭配合理。五谷的特性决定了养生的功能,如营养最丰富,碳水化合物提供人体热能的来源,寓意“人是铁,米是钢”;第二粒容易消化,吸收好。为什么粮食是主食?因为它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其他物质容易补充谷类缺乏的营养。比如吃动物性食物补充脂肪,谷物可以提供糖分帮助氧化,从而产生热量。

五菜“馅”指的是葵花、韭菜、淫羊藿、洋葱,只是代表,所有蔬菜都要合理食用。蔬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矿物质可以满足人体所需的基本营养。生活中,长期不爱吃蔬菜的人,会明显感觉到自己身体的某些部位出现了问题,比如头发变黄,肤色变暗,或者消化不良。

五水果,也就是说多吃水果补充营养,促进消化。下面的话说的是饮食养生要注意顺应世界,就是什么时间什么季节吃什么,保持适合天气环境。

所谓“五面五态”,是指地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所以饮食上会有地域差异,有些人会水土不服。五州指五部宪法。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一样,不同的体质要养生。

五味和谐,酸甜咸苦辣。不同的味道对应着身体不同器官的联系,比如酸,先去肝;先苦;先取脾等。味觉刺激太多对身体不好。

五补是升补、清补、淡补、平补、温补等不同的补药,分别对应脏腑、阴阳、气血,在中医中应用广泛。

饮食养生是最合理有效的方式,简单易行。适当注意每一次进餐休息,长期形成习惯,自然就达到了养生的目的。